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腾龙奇洞观十里峡谷

时间:2024-05-18

李平 姚远

长江的一级支流清江,发源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在湖北省宜都市汇入长江。清江造就了沿途不计其数的壮阔景观。现在让我们走进其中久负盛名的腾龙洞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去探腾龙奇洞,观十里峡谷吧!

清江,古称夷水,又名盐水,因“水色清明十丈,人见其清澄”,故名清江。但在经过腾龙洞时,清江竟陡然深入地下,形成长达16.8千米的伏流,这一震撼的地质奇观被称为“卧龙吞江”。腾龙洞是中国已探明的最大溶洞,在世界已探明的最长洞穴中排名第七,是世界特级洞穴之一。

溶洞是石灰岩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碳酸钙(CaCO3),碳酸钙是难溶于水的固体,它与水、二氧化碳反应会变成碳酸氢钙[Ca(HCO3)2],化学方程式为:CaCO3+CO2+H2O=Ca(HCO3)2。碳酸氢钙易溶于水。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无处不在,地下水和雨水中都有二氧化碳溶解于其中,它们对石灰岩地区长期溶蚀,就形成了溶洞。

清江在地下冲刷出复杂的水系通道,形成了腾龙洞的“水洞”。与水洞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旱洞”,同样是腾龙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曾是清江河道,但在地质历史时期,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带动腾龙洞地区的抬升,清江因此改道,原来的河道逐渐干涸,河流冲刷出的地下迷宫形成了现今腾龙洞的旱洞。它的内部包含多层洞穴系统且支洞繁多,稍不注意就容易迷路。

腾龙洞的水洞和旱洞

尽管在清朝光绪年间(1884年)就有采硝(硝是一种制造火药的原料)者进入腾龙洞的记录,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科考人员才逐步揭开腾龙洞神秘的面纱。

人们在腾龙洞的后段,发现了一座洞中山。这一神奇的景观是因为腾龙洞内部洞顶有部分岩体垮塌,经年累月就堆积成了一座小山包。又因有时半空中会突然飘来一阵浓雾,来无影去无踪,故得名妖雾山。而且,每当浓雾来袭,不久之后就会下雨,有着预报天气的作用。

这是因为腾龙洞内部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有许多裂隙和小洞与外界相通,且洞内温度常年维持在12摄氏度左右。当外界天气晴朗时,山洞内的气压较高,空气不易流入,没有雾气产生。到了阴雨天气,温度降低,洞内气压也随之降低,外部较热的空气流入山洞,冷热气流交汇就形成了雾气。

除此之外,当地自古就有“洞内有龙骨”的传说,且就在妖雾山的后面,腾龙洞的名称也由此而来。专家经过考察与鉴定,发现所谓“龙骨”其实是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群。

穿过腾龙洞,沿清江而下,就来到了宏伟开阔的恩施大峡谷,峡谷的两侧相距不遠却形态迥异。

其中一侧的七星寨——石柱成群、密集分布、丛列似林、刚劲挺拔、棱角分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炷香”,它的高度为150米,柱体底部直径为6米,最小直径只有4米,整体上宽下窄,看起来十分不稳固。但它已经在此处屹立亿万年了。根据地质学家的考证,这根石柱的岩石是三叠纪(距今2.5亿~2亿年)的灰岩,从恐龙横行的年代保留至今,见证了此地的时代变迁。

而另一侧的区域中只屹立着一根石柱——“朝天笋”,它高约150米,柱径5~20米,与对侧连绵起伏的石柱群形成了鲜明对比。

除了高耸挺立的石柱,峡谷中还有一段云龙河嶂谷,也被称为云龙河地缝。不同于一般地缝的上下宽窄不一,云龙河地缝上下垂直角度基本一致,断面呈U字形,十分罕见。而在地缝之上,有8条支流与主流下切不同步而呈悬瀑,两岸夹峙,让人不禁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据研究,云龙河地缝至少形成于5000万年前,从地缝顶部到地缝底部的地层主要是形成于2.9亿~2.1亿年前、跨二叠纪与三叠纪的灰岩,是世界上唯一两岸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缝。那云龙河地缝是如何形成的呢?

专家推测,云龙河地缝很可能是伏流造成的溶洞坍塌形成的。很多年前,此处的地层之下,伏流不断掏蚀着石灰岩层,逐渐形成幽深的溶洞隧道,伴随着山体抬升和水流溶蚀作用等因素,溶洞顶部最终坍塌,地缝形成。

云龙河地缝也被地质学家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痕”。

湖北恩施腾龙洞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更好地保护了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珍稀动植物,并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更多人所知,新的故事正由人与自然共同续写。

在清江的发源地利川,还有一段关于植物界的“活化石”——水杉的传奇故事。

水杉现在是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但20世纪之前,水杉曾被认为早已灭绝。直到1941年,植物学家干铎在湖北利川发现了一株奇特的“落叶大树”,后经植物学家胡先骕、郑万钧鉴定,确认这棵奇特的树正是被认为早已灭绝的水杉,一时轰动世界植物学界。

水杉之所以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是因为它对于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和地质学,以及裸子植物系统发育的研究均有重要的意义。现在随着水杉的广泛引种,消失多年的“活化石”又重新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活跃起来。而利川地区作为世界上唯一现存的水杉原生种群栖息地,依然具有重要的科研、保护价值。

利川小河水杉林

(责任编辑 / 张丽静  美术编辑 / 周游)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