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王江山
卢永根(1930年12月2日—2019年8月12日),中国共产党党员,生前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水稻遗传研究,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2019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卢永根“时代楷模”称号。
1930年,卢永根出生于香港一个殷实的家庭。11岁时,香港被日军占领,他被送回广州花都老家避难,可不久后那里也沦陷。战争的阴霾深深影响了卢永根,他从小就立下了救亡图存的报国信念。17岁那年,他加入了当时地下党的一个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参与爱国行动。1949年8月9日,他在香港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而这一天,也被爱国爱党的卢永根视作自己新的生日。刚入党,卢永根就面临三个选择:要么在香港升学,要么去内地学习,要么入学广州私立岭南大学,领导那里的地下学联,协助广州的解放工作,满怀报国热情的卢永根选择了后者。新中国成立后,卢永根成为以岭南大学农学院和中山大学农学院为前身的华南农学院的学生,之后留校任教,开启了自己的学术生涯。
卢永根与父亲和大哥在香港
由于学术能力出众,卢永根多次赴美访学,当时他的眾多亲人都在美国,常劝他留下,但卢永根总是拒绝,甚至多年后,自己的学生赴国外留学时,他也经常写信劝导他们回国效力。这朴素的爱国思想真挚而深沉,他的学生们很受感动,也多半在学成后选择回国,这些青年技术人才归国后也都成为各自领域内的中坚力量。
卢永根在水稻遗传资源、经济性状遗传及水稻的雄性不育遗传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他提出的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推进了业界对栽培稻杂种的认识,他主持并参与撰写了水稻育种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参考书《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这本书荣获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卢永根与水稻的缘分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卢永根成为著名水稻育种专家丁颖的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跟随老师走遍中国各地的水稻种植区,亲身考察了各地水稻的生长环境与特色,还收集了不同的稻种(如今已有上万种),为中国水稻遗传育种积累了重要的基础资源,为许多科研机构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20世纪80年代,卢永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访学期间,开始从细胞生物学层面对水稻进行研究,掌握了先进的细胞遗传学方法,并且应用到了之后的实践中,他不仅验证了老师丁颖关于“普通野稻是中国栽培稻的近缘祖先”的观点,还创建了水稻新种质。卢永根在科学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而他却从未停止脚步,哪怕自己已年逾古稀。2000年前后,年迈的卢永根还带着学生去各地搜集野生稻资源。
2006 年,卢永根院士参加广东省院士活动时与小朋友合影
他拄着拐杖登山涉水,亲赴现场,对科学的热情支撑着他继续攻坚克难。卢永根一生培育了30多个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他为科研事业鞠躬尽瘁,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1983年,卢永根成为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3年。他认为校长要着重考虑学校未来的发展,要做到公平公正。为了招揽人才,卢永根率先打破人才晋升的壁垒,减少学术体系“按资排辈”的现象,真正按照学术素养、教学品质等实事求是的标准来选拔人才,甚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破格提拔,最终,有8个年轻学者获得破格提拔机会,他们也不负众望,在之后的学术道路上取得佳绩,被称为“华农八大金刚”。
卢永根通过一系列改革,提升了科研人员待遇,可自己过得却十分清贫,家中的家具几十年没有更换过,日常吃饭也都在学校食堂。卢永根说:“我认为生活过得好,不是单纯地追求所谓舒服,我很注重建立一种比较好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万事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他和夫人徐雪宾都十分朴素,人们都亲切地称卢永根为“布衣院士”。就是这样一个对自己节俭到近乎苛刻的人,却对他人慷慨到令人震撼。2017年3月,87岁的卢永根和夫人向华南农业大学捐献了8809446元,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这是夫妻二人的毕生积蓄,然而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他们倾其所有。不仅如此,当时已身患癌症的卢永根还决定去世后将自己的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他无私奉献的行为让人感动赞叹,高山仰止。
卢永根生于乱世,却不畏黑暗,参与救亡图存的运动;他投身科研,心无旁骛,成为学术成果丰硕的“布衣院士”;他一生简朴,兢兢业业,因心系家国而捐出毕生积蓄。卢永根爱国爱党爱人民的一生,是对一位清正无悔、作风优良的共产党员的最好诠释。
卢永根(左二)在水稻试验田指导博士研究生
卢永根、徐雪宾夫妇签字捐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