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萤火“飞”进古诗里

时间:2024-05-18

盛夏之夜,萤火虫闪烁着神秘的微光,轻盈地四处飞舞。这美丽浪漫的一幕,不知曾给多少人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同时,大家也在感叹,现在似乎越来越难寻见萤火虫了。

相信在中国古代,萤火虫一定十分常见,萤火之美也打动了无数的诗人。自《诗经》以来的两三千年的古典诗歌长河中,这些在夜空中提着“小灯笼”的飞虫曾无数次被咏唱,其形象熠熠生辉,令人陶醉。

熠燿宵行 伊可怀也

荒野里的萤火虫

萤火虫第一次“飞”进中国古典诗歌,是在《诗经》的《豳风·东山》中,这一首感人的抒情诗,也是一首典型的博物诗。其大意是:出征三年的男人终于踏上还乡之旅,一路上,细雨濛濛,他思绪万千,想象家园已荒芜、妻子在悲叹……全诗共四章,其第二章云: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这首诗中,诗人竭力描写了家舍败落、冷清的模样。先解释一下名词:果臝(luǒ),是一种葫芦科植物,一名栝楼;伊威,是一种小虫,又称鼠妇、西瓜虫,喜阴暗潮湿的地方;蟏蛸(xiāo shāo),则是一种长脚蜘蛛;町疃(tǐng tuǎn),则是指田舍旁空地,禽兽践踏的地方;而宵行,以关于《诗经》多个版本的名家注释来看,多数人认为指的是萤火虫,但也有人认为,宵行是指萤火虫的幼虫。萤火虫的幼虫体长通常明显长于成虫,同时也会发光。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藤蔓在屋宇下蔓延,小虫在阴湿的室内乱爬,蜘蛛在久闭的门户上结网,野鹿在屋旁空地上践踏,到了晚上,则是萤火虫的点点微光在漆黑的夜空中闪烁……尽管三年未归的故园已如此荒凉,但诗人还是说“不可畏也,伊可怀也”,毕竟这是自己的家园,永远让人牵肠挂肚。

季夏之月 腐草为萤

“熠燿”原是形容词,不过,很多诗人直接用它来借代萤火虫,如唐代元稹的长诗《江边四十韵》中有句云:“断帘飞熠燿,当户网蟏蛸。”这里也是在竭力描写荒凉之境,其中的“熠燿”“蟏蛸”直接化用于《豳风·东山》。

宋代诗人苏轼在《秋怀二首·其一》中写道:“熠燿亦求偶,高屋飞相追。”此诗描述的是一种孤寂凄凉的心境。这里的“熠燿”就是指在夜空中闪烁求偶的萤火虫。可见,受《诗经》影响,在很多诗人看来,“熠燿夜飞”已经成为荒寂意象的代表。

另外,萤火虫栖息的环境也加深了这种荒寂的感受,有“中国萤火虫研究第一人”之称的付新华博士,在其所著的《故乡的微光——中国萤火虫指南》中写道:“萤火虫对生活环境较为挑剔,它们只生存在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如河流、湖泊、湿地、稻田、森林等,这些地方的共同特点就是草木繁茂,较为湿润,没有灯光的干扰和农药的污染。”

微萤不自知时晚

犹抱余光照水飞

草叶上的萤火虫 (绘图 / 张可航)

如今,绝大多数人把萤火虫跟夏夜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当听说“秋天也有萤火虫”的时候,反而感到吃惊。但古诗中,关于秋夕萤火的诗句同样不胜枚举。最为大家所熟悉的,要属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另外,中晚唐诗人贾岛,早年曾为僧,他的诗中多有禅境,如《夏夜登南楼》:

水岸寒楼带月跻,

夏林初见岳阳溪。

一点新萤报秋信,

不知何处是菩提。

萤火虫的暗夜流光之美 (摄影 / 张海华)

题目明明写的是夏夜,从第三句开始却语气一转,说“一点新萤报秋信,不知何处是菩提”,一股微凉清寂的气息扑面而来。

其实,秋天有萤火虫是很正常的,只不过夏天的萤火虫跟秋天的萤火虫可能在具体种类上有所不同。就拿我在宁波拍到的萤火虫来说,夏季所见萤火虫个体较小,发的光都是黄绿色的,以明暗不定、闪烁发光为主;而10月份所见的萤火虫,则个体较大,而且是持续发着绿光。

水殿清風玉户开

飞光千点去还来

但不管是哪一种萤火虫,其暗夜流光之美,都不禁令人叹赏。晚唐诗人周繇有一首《咏萤》:

熠熠与娟娟,池塘竹树边。

乱飞同曳火,成聚却无烟。

微雨洒不灭,轻风吹欲燃。

旧曾书案上,频把作囊悬。

这首诗点出了萤火虫的典型栖息环境是在“池塘竹树边”,也把群飞闪烁求偶的特性描述得很形象。最后两句,引用的是大家熟悉的晋代车胤(yìn)“囊萤夜读”的典故。自幼好学的车胤,因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无奈捕捉萤火虫放入囊中,为读书照明。

再看另外一位晚唐诗人罗邺的《萤二首·其一》:

水殿清风玉户开,

飞光千点去还来。

无风无月长门夜,

偏到阶前点绿苔。

这首诗气象开阔,而且“点绿苔”三字更让人感受到萤光相映的色彩之美。

岁月流转,随着现代以湿地为代表的萤火虫栖息地环境遭到破坏,人们再想要欣赏到萤火点点的浪漫之美,已经越来越难了。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无良商家为了营造“萤火虫之夜”,竟不惜在野外大量捕捉萤火虫,然后拿到公园中放飞,结果在次日造成虫尸遍地的可悲场景。当然,这种做法受到了广大热爱自然的环保人士的强烈抵制。为此,我们呼吁,请保护生态环境,这样萤火虫的闪闪微光才会再度出现在我们身边,不仅愉悦我们的眼睛,更能点亮我们的心灵。

(责任编辑 / 黄盈盈美术编辑 / 李子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