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宇宙危机应对指南

时间:2024-05-18

刘健

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杞国人,成天担心天会塌、地会陷,为此寝食难安。于是有人开导他说,天是由气构成的,日月星辰不过是由气汇聚而成的发光物,你觉得一团气砸到你头上,会伤害到你吗?杞人想了想觉得有道理,便转忧为喜。这便是《列子·天瑞》中的典故——杞人憂天。然而,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天塌地陷这种级别的灾难,在我们生存的宇宙中其实是一种常态。

火星表面遍布“沟渠”

茫茫宇宙中,人类首先认识到对我们生存的直接威胁就是“外星人的入侵”。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乔范尼·斯基亚帕雷利在用天文望远镜观察火星的时候,发现火星表面遍布“沟渠”。这一发现在翻译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偏差,结果就变成了“火星上发现了人工运河”的标题党新闻。而后,美国天文学家洛厄尔以此为基础,将他想象中的火星世界编写成书。书中,洛厄尔把火星描绘成一颗处于行星生命阶段末期的星球,整个星球极度干旱,火星人不得不建造大量的运河,将两极的淡水引到赤道附近。从此,“火星人”便成为一般公众对外星智能生物的最初印象。

进入虫洞发生时空扭曲

2007年上映的科幻电影《太阳浩劫》海报

小行星撞击摧毁地球生态系统

如果说外星人入侵还有些故事的成分,那小行星撞击摧毁地球生态系统却是真实发生过的。中生代白垩纪末期,一颗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坠落到了现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附近海域,由此造成的全球性灾变,造就了地球自然历史上的第五次大灭绝事件。恐龙王朝在极盛时期轰然倒塌,中生代也就此终结。当人类终于通过地质历史研究以及1994年对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观测,对小行星撞击可能带来的毁灭性危机有了清醒的认识后,一方面人类开始着手建造监测近地太空中危险小天体的全球天文观测网络,另一方面则以科幻的形式向公众展示这场随时可能发生的惊世浩劫。

1998年,科幻灾难电影《天地大冲撞》上映。片中,一颗重约500兆吨,面积相当于纽约市大小的彗星,受异常引力影响,大约会在一年后撞击地球。为了拯救地球,美、俄两国联合制造的弥塞亚号飞船,搭载核弹飞向彗星,试图通过引爆核弹让彗星偏移轨道。但这次任务由于对彗星的结构数据掌握不足,核爆炸虽把彗星炸成两半,但一分为二的彗星仍然向地球冲来。最终,弥塞亚号选择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撞向彗星,让地球和人类避免了更大的劫难。

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命运》也是一个以阻止小行星撞击地球为开端的故事。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由于误入虫洞发生时空扭曲,主人公阻止的并不是飞向现今地球的小行星,而是6500万年前终结了恐龙王朝的小行星。于是,地球的自然历史被彻底改写,恐龙非但没有灭绝,反而进化成了高等智能生物,而人类则成为恐龙一族豢养的对象。小说将宇宙灾难和平行宇宙这两类经典科幻题材融为一炉,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科幻创作功力。

同样出自刘慈欣笔下的小说《流浪地球》,因其同名改编电影在2019年创下了华语科幻电影史上的最高票房成绩,而再度受到关注。在人们惊叹给地球装上发动机,带着地球一起去流浪星际的宏大构想时,却往往忽略了地球不得不去“流浪”的原因——太阳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事实上,作为一种针对地球当前生态环境高度特化的物种,地球是现在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家园。如果人类最终只能留在地球上,并且始终生生不息,那么太阳生命的终结,也就是所谓的恒星死亡,是人类注定要面临的宇宙危机。

如果有一天,太阳真的面临死亡,难道人类除了带着地球去流浪,就别无他法了吗?也许还有一个,那就是重新点燃太阳。在科幻电影《太阳浩劫》中,2057年,人类通过观测发现,太阳比人类预期的更早进入衰退周期,将于大约50年后燃尽,人类、地球乃至太阳系,都将随之毁灭。而唯一能够化解这场危机的办法,就是派飞船将大量氢弹投入太阳内部,从内部重新点燃太阳。相比之下,黄舒雯同学的《阿娇的星际漫游》讲述的却是一个“回家”的故事。事实上,从概率的角度上看,在宇宙中,生命应该不是孤立现象。随着人类对宇宙探索的不断深入,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我们会发现一个已经存在的,由宇宙中各类生命体组成的大社区。当然,无论怎样,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生物,无论走到宇宙的哪个角落都会回想起最初孕育我们的摇篮。

与大多数人的认知相反,我们生存的这个宇宙中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危机,杞人忧天并非毫无意义。但所谓“危机”,危中有机。人类自从走出非洲到现在,面临着各种生存危机,但迄今为止,我们都顺利化解,并孕育出现代文明。相信只要我们坚信科学的力量,就能在这个危机重重的宇宙中越走越远。

(责任编辑 / 黄盈盈美术编辑 / 周游)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