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之四渡

时间:2024-05-18

赤水 康期华

從实际出发 创造战机

战争情况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毛泽东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蒋介石调集40万兵力“围剿”红军。中央红军计划由赤水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1月28日,红军在土城东北3千米的青杠坡与尾追的川军发生激战。敌人后续部队增援上来,形势对红军越来越不利。战斗进行中,中央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果断改变原定计划,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由此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知识链接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摘自《孙子兵法·虚实篇》。出,指出兵,进军;不趋,指来不及急救或无法急救;不意,指意料不到的方向。此句意思是:攻击时,向敌人来不及急救的地方进军;进军时,向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挺进,定能获胜。这两句点明了向敌人进攻时的一个原则:不仅要出其不意,而且要打击敌人来不及增援的地方。进行出其不意的打击,使敌人指挥系统失灵,而且要迅速勇猛,时间要恰当,地点也要选准。这两句说明对敌进攻时应出其不意,并注意选择突破点。

1月29日凌晨,红军开始撤离土城,并从猿猴场(今元厚)、土城上下渡口等处,利用从群众处征集来的架桥物资和船只,一渡赤水河,以新的进攻姿态出现在川南。蒋介石在恐慌中重新调整部署,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川滇边境。毛泽东却指挥红军杀了个回马枪,于2月18日至21日由太平渡、二郎滩等渡口向东二渡赤水,回师黔北,取桐梓,占娄山关,再夺遵义城,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红军—渡赤水线路图

延伸阅读

关于创造战机的方法艺术,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经典论述不胜枚举,如《孙子兵法》中的“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等。在每一场具体的战役或战斗行动中,要达到创造战机的目的,必须从交战双方的实际出发,因敌置宜,因我置宜。如对急于求成的敌军,顺详敌意以误之;对来势凶猛之敌,后发制人以击之;对狡诈诡谲之敌,示形用佯以迷之。

四渡赤水之二郎滩渡口

3月16日至17日,中央红军由茅台及其附近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方向前进,再次击破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遵义一带的企图。三渡赤水后,红军再次出现在川南,蒋介石急忙调整部署,企图将红军聚歼于古蔺地区。毛泽东当机立断,毅然决定回师东渡,夺取战略主动权。红军于3月21日至22日,由太平渡、二郎滩等渡口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再回贵州。此后,红军急速南下渡过乌江,兵临防守空虚的贵阳,又向云南挺进,直逼昆明,随后巧渡金沙江。从此,中央红军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粉碎了敌人围歼红军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

积极争取 掌握主动

主动和胜利,是可以根据真实的情况,经过主观能力的活跃,取得了一定的条件,而由劣势和被动者从优势和主动者手里夺取过来的。——毛泽东

四渡赤水战役,从总体看是敌强我弱。红军在各路强大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情况下,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但是,由于毛泽东等以高超的指挥艺术,巧妙地隐蔽红军战略意图,有计划地调动国民党军,造成了中央红军许多局部的优势和主动,从而使整个形势向着有利于红军、不利于敌军的方向转化,终于打破了蒋介石妄图围歼红军的战略计划。

红军一渡、二渡赤水将敌军对我军战略上的分进合击,变成我军对敌军战役战斗上的分进合击,从而使在全局上处于优势和主动的敌军,变成了局部上的劣势和被动,打乱了蒋介石的部署。接着在三渡、四渡赤水中,红军又巧妙地隐蔽战略意图,运用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术,忽南忽北,出敌不意地大迂回、大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之间,始终牢牢掌握着行动自由权和战场主动权。

当国民党军再次进入赤水河以西地区围逼红军时,红军却四渡赤水、南渡乌江,把敌军全部甩在乌江以北。此时,红军又摆出佯攻贵阳和故作向东与红二军团会合的姿态,当敌军倾巢东调之际,红军却挥师向西,进军云南,并安然渡过金沙江,使国民党扑朔迷离,疲于奔命,处处被动。

这一切都生动地说明,敌虽处优势主动,但只要我们正确地分析情况和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恰当处置,是完全可以把主动权从敌人手中夺过来的。战机往往不是现成的,而是在客观条件下的基础上通过主观能动作用去创造的,指挥员必须以高度的能动性,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和不意,创造有利的战机。

随机应变 在运动中歼敌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一切的“走”都是为着“打”……都是建立在“打”的一个基本点上。——毛泽东

中央红军在战略转移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消极避战,实行逃跑主义,只走不打,始终摆脱不掉敌人的围追堵截。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直接指挥下,中央红军在广阔的战场和流动不定的战线上,实行大踏步的前进和后退,避敌之长,击敌之短,一再造成敌军的错觉,积极创造战机,大量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红军一渡赤水后,由于当时敌情急剧变化而转向扎西集结,才得以甩开国民党军,争取了休整时间,为寻求新的动机创造了条件。如果没有向扎西的“走”和回师东进二渡赤水,就不可能大量调动敌军和造成有利战机,取得二渡赤水后遵义地区歼敌的胜利;如果没有以后三渡、四渡赤水的“走”,就不能加深蒋介石的错觉,牵着他的鼻子来回打转,以至将其拖疲拖垮,使红军乘隙实现渡江北上的战略目的。

正如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论述运动战时指出的那样,四渡赤水极其生动地体现了这种“打”与“走”的辩证关系。

红军四渡赤水线路图

延伸阅读

战机的利用不是一劳永逸的,指挥主体要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和实际需求,适时处置战场情况,随机应变,不断推动战场形势向有利于我方的方向发展,确保战机利用的有效性。

北宋与西夏永乐城之战,就是因为北宋主将徐禧用兵不能随机应变而导致兵败城破的。宋军先敌到达永乐城,可谓以逸待劳,西夏兵一次性推进城下,队形混乱,而且到的不齐,可谓以整对乱,以强击弱。即使战不能胜,宋军还可依城坚守,毕竟夏兵远道而来,粮草和攻城用具都不充足,只要认真布防,坚守永乐城很有希望。最次如果城池失守,宋军还可以突围而去,寻机歼敌。但在庸将徐禧一既不适时用兵,又不纳谏一的指挥下,终是连失战机,陷宋军于死地。

(责任编辑/康耀武 美术编辑/满斗工作室)

赤水河的湍急河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