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神奇的机器值得恐惧吗?

时间:2024-05-18

吕哲

最近几年,有关人工智能的讨论开始跃出科学研究和科幻创作的领域,成为大众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是在2016年3月,由谷歌(Google)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软件“阿尔法Go”挑战世界围棋冠军、韩国棋手李世石九段,并以四比一的成绩取胜后,媒体更是将其称之为:继1997年,IBM公司开发的超级计算机“深蓝”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后,人类再次输给电脑。

其实,对于人工智能失控的恐惧一直隐藏于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自从捷克作家恰佩克在话剧《罗素姆万能机器人公司》中创造出了“Robot”这个词以后,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或者准确的说,是对人工智能失控的恐惧便与日俱增。

直到阿西莫夫制定出“机器人学三定律”后,总是难以驾驭的人工智能才算被关进了“规矩”的笼子里。但这其实只是一个假象,因为所谓的“机器人学三定律”仅仅是为科幻创作而构建的规则体系,而非一个真正能用于实际的技术构想。而且,就算是在阿西莫夫的科幻世界中,即便是有了三大定律的保护,但是人类对于人工智能或机器人依然疑虑重重,立法禁止他们在地球上使用,只能用于外层空间的开发。而到了“终结者”系列中,以天网为代表的超级人工智能系统通过思考得到了极理性的答案—要想真正有效的保护人类文明,必须彻底消灭人类。于是,它们不仅引发了全球性的核战争,还派出形形色色的机器人杀手去消灭残余的人类。到此为止,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已经被演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无独有偶,这种对人工智能的恐惧不仅仅来自于西方,在东方同样存在。华人科幻作家张系国曾经创作过一部名为《玩偶之家》的科幻小说,小说中智能机器人已成世界的主宰,人类变成了机器人的宠物。小机器人对名为灵灵的人类宠物充满了爱,但这种“爱”却最终让灵灵被玩弄致死。故事里,身为宠物的灵灵向小机器人说明自己才是真的人,“很久以前,世界上就有了人,他们自称是万物之灵。后来人造了像你这样的机器人来服侍人类,但人太狂妄自私,终于毁灭了自己的族类。他们遗留下来的机器人反而繁殖众多,继承了整个世界,这就是你们。我们人类反而成了你们的玩物,你明白吗?你不是人,我才是人。”与西方科幻作品中,充满铁血暴力的争斗场面不同,来自东方的《玩偶之家》表面看上去安静而平和,但内里却同样暗流涌动。

与《玩偶之家》类似,长沙市一中高二年级的白杨同学创作《勿让机器成海洋》也是一篇具有东方风味的科幻小说。小说以书信体的方式,讲述了一位身处21世纪的高中生,对未来世界一系列改变人类生活的超级科技的畅想,然而让“我”始料不及的是,五百年后的未来世界,那些美好的畅想几乎都已经成为现实后,人类也已经被人工智能的机器生命所取代。尽管白杨同学的文笔还略显稚嫩,但他的科幻构想能力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这种构想能力对于科幻创作而言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不过,既然人工智能是一种如此可怕的存在,那么我们是否就要放弃人工智能的研究呢?事实恰恰相反。现如今,世界上各个科技强国,都在不遗余力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并已广泛的运用到军事、航空航天、工业制造、商业服务等领域。我国正在推进的“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也已经把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列为重点发展领域。为什么人类明知人工智能如此危险,却还要执意发展呢?

其实,就如同人类迄今为止发明的任何一项技术,人工智能到底是会造福人类还是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运用技术的人。而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科幻作品中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怖描写之所以能激发人们的共鸣,是因为人们缺乏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真实体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