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周忠和
中国著名的历史典籍《史记·孔子世家》中有一段故事,吴国攻打越国,在王宫里缴获了一节骨头,有一辆牛车(2~3米)那么大。吴王派遣使者问孔子,认不认得这节骨头。孔子说:“大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迟到,大禹就把他杀了,这节骨头就是防风氏留下的。”
我们都知道,这个故事只是一个传说。古生物学家推测,所谓防风氏的骨头,很大概率是源自实际生活中先民们发现的恐龙化石。
事实上,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时不时会与远古生物留下的化石打交道。只不过,即使是中国古代最有智慧的贤者,面对这些意外出现在生活中的珍奇事物,也难以给出正确或者是有科学价值的结论。直到关于生命演化的科学理论诞生,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地球上的生物并非一成不变。虽然人类很难亲眼见证物种的诞生与消亡,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人类出现前的漫长岁月里,这颗星球已经上演了精彩的生命史诗。
挖掘地球历史中早已逝去的精彩,在生命演化之树上寻找种种现代生物乃至人类一路走来的“枝杈”,便是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地层的剖面如同书籍,其中蕴含的化石仿佛夹在书页间的书签,它们跨越时空向人类传达着丰富的信息。通过对越来越多的化石进行考证,史前世界的风貌在我们眼前也越发清晰。
旋齿鲨是一种灭绝的软骨鱼类。在19世纪末化石首次发现后的很多年里,古生物学家们曾经为旋齿鲨的“旋齿”位于身体的哪个部位争论不休,因为通常身体没有保存。这个由很多牙齿“盘”成的螺旋结构,粗看上去和菊花有些相似。世界各地的古生物学家曾经为它制作了多种复原图,想象这个结构可能位于旋齿鲨的嘴里、背鳍、鼻子上,或是像大胡子一样吊在下颌下方。最近几十年,通过越发丰富的化石证据,古生物学家大体确定了“旋齿”的咀嚼功能,如同长在嘴里的齿轮,可以让猎物难以逃脱。直到最近,古生物学家才通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明确了它在嘴里的准确位置。自此,人类对远古海洋世界的印象又增加了一块拼图。
而对恐龙的“亲戚”翼龙的嘴部结构的研究,可以成为推断它们的食性乃至在生态系统中所处位置的直接证据。我们知道,不同鸟类的生活习性存在差异,特别是各自喜爱的食物和捕食方式,会通过鸟喙的形状体现出来。而在恐龙统治地球的大部分时间里,翼龙都是主宰天空的王者,后起的鸟类还不能與之争锋。因此,当年的翼龙也会像今天的鸟类一样,演绎出生物与环境携手演化的精彩篇章。
在本期的《知识就是力量》杂志里,我们将带你走进古生物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分享其中令人拍案叫绝的新热点、新发现、新成果。这些从化石中挖掘出的证据,如同一个个短小却精彩的篇章,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已逝生命的身影,感叹地球历史的绵长与壮观!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