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活在手里的“火中雕塑”料器

时间:2024-05-18

知力记者 陈天昊

料器,又称“玻璃器”,由中国传统玻璃制作工艺发展而来。它是由玻璃料棍按比例配以各种金属氧化物(铅、锌、铜、铝、镁等),经坩锅炉熔化,手工拉制而成的器皿或手工艺品。料器最早原为宫廷用品,皇宫里经常用它来仿制玉石、玛瑙、珊瑚等贵重宝石。随着时代进步以及工艺技术的提高,现如今,料器的品种已包括日用和装饰品,传统鸟兽首饰、花果、人物雕刻等1500余种。2008年,北京料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料器火源的进阶

料器艺人最初制作料器时,是以炭火作为燃料,用花生油及植物油加以烧制,在烧制的过程中也会添加灯芯草,因为其既可以用来导热,也可以提高燃烧效率。在艺人制作料器的过程中,嘴里常会叼一根玻璃管进行吹气,目的就是让原本垂直的火源变成横向燃烧,这样就可以均匀地加热料器棍。料器棍经过高温熔化,材质变软,随后用手中的镊子将烧软的料棍拉、抻、点、压、印、溜(6个技艺手法),形成各种形状,经过冷却成形后,一件完美的料器作品就诞生了。

图为北京料器第七代传人刘宇在制作料器,他手里的玻璃料棍只夠使用七、八年,之后将面临无料可用的地步

但煤油作为热源的制作工艺会造成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等问题。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批示下,北京焦化厂的技术工程师进驻料器厂进行技术升级,从煤油改进为高压管道煤气,进一步提高了燃烧效率。然而污染的问题解决了,煤气中的硫残留却始终无法解决。残留的硫会发生氧化反应变成二氧化硫(),导致料器上出现黑色斑点,影响整体效果。工程师经过反复试验,最终选定了马尾巴作为过滤材料。随着煤气纯度的提高以及活性炭的辅助,到今天为止,用煤气喷灯烧制料器这种手法一直延续至今。

日益稀缺的玻璃料棍

至于最基础的原料——玻璃料棍(以无机的硅酸盐石英砂和纯碱为主),它的专业名称为低温铅釉,是中国工艺美术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材质。瓷器表面的釉被称为高温釉,与玻璃共属于硅酸盐一族,熔点通常为1200℃以上。而瓷器上的鲜艳颜色被称为釉上彩,是在瓷器上完高温釉后,把相应的釉上彩颜料磨成粉,用樟脑油化开,用毛笔在瓷器上直接绘制,随后进烧窑厂烧制而成,这种材质也和料器的玻璃料棍如出一辙。

由于玻璃料棍是棍状,如今的烧釉工厂都是把烧制好的釉直接变成块状,无法变成棍状,所以玻璃料棍只能消耗原有库存,久而久之就会让艺人无料可做,而这也成为料器工艺难以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以外,料器的另一大关键性的技术在于配料,也就是料棍的颜色制作配方。总体上说,料器和琉璃、玻璃类似,都是硅酸盐及其它金属氧化物,但对于不同的作品,添加的金属氧化物是不同的,硅酸盐溶液添加锰(Mn)便会变成紫色,持续添加便会变成黑色。配料中甚至要添加一些贵金属。如料器中的著名材料——古花料和芙蓉粉,则是分别在硅酸盐中添加硝酸银(AgNO3)和黄金(Au)制成。

料器制作5步法

一件料器的制作主要要经历化料、灯工、冷却、检验、后期装饰五个步骤:其中化料与灯工是艺人在寻得原料后,将原料软化再进行纯手工造型。冷却则是防止其在自然环境下降温不均导致局部变形,放入硼砂中均匀降温——通常料器加工好后完全埋在里面,等温度降下来才能拿出。这些步骤的顺序具体到每件工艺品略有不同,通常情况下是根据料的颜色、融化程度,及时调整顺序,交互进行的,靠的是料器艺人脑中的构思和手上的功夫。

料器作为传统手工艺,需要在每个步骤上保持着传统工艺的原汁原味。尽管当今的手工艺品市场已经进入了私人订制时期,需要满足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但变的是造型,不变的是技艺。料器艺人正是坚守这些口传心授的技艺,用最简单的工具,做出融合了新元素的作品。变的是在时代的沿革中改变的成品形态,但不变的是那份老一代艺人传承的匠心。

(责任编辑 / 陈天昊  美术编辑 /周游)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