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周乾
新的一年来临了,故宫里的瑞兽祝愿大家新年吉祥如意!作为中国优秀建筑文化和艺术的代表,故宫古建筑不仅有着优美的造型和精湛的技艺,而且点缀着形态各异、造型丰富的瑞兽造型。瑞兽之意简言之,就是象征吉祥之兽,它们在明清时期是帝王表达消灾驱邪、迎祥纳福等美好愿望的体现,在今天成为我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充满喜庆氛围的节日里,我们以狮子、大象、鹿、猫、狗等动物为例,一起学习故宫瑞兽所蕴含的丰富科学知识。
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的场所。所谓“御门听政”,即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太和门前有一对明代铜狮造型,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的,也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的一对铜狮,每只铜狮的高度都达到2.4米。其中,公狮在东侧, 右足踏绣球,气势雄伟;母狮在西侧,左足抚幼狮,英姿勃勃。
狮子在动物学中属哺乳纲猫科。其体型矫健,头大脸阔,姿态甚是威猛。狮子的原产地不在中国,而是非洲和印度。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往,狮子才得以进入国内。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狮子又成为一种被赋予了神力的灵兽。狮子被古人认为是“百兽之王”,高贵、威严,具有王者之风,古代的权贵阶层正是很好地运用了狮子在人们心中的王者地位这一特征,希望用狮子威猛的气势降魔驱邪,护法镇宅。不仅仅太和门,故宫里很多宫门前的神兽造型均为铜狮,其主要目的就是镇殿驱邪,可谓是镇宅“神兽”。
太和门前铜狮的雕塑和铸造工艺极为精细,无论是铜狮的全身,还是铜座上的纹饰,都雕铸得非常精美,表面光洁无痕,应是采用古代失蜡法整体铸造而成。失蜡法在明代《天工开物》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其工艺流程大致包括:制蜡模、制作外范、熔化铜液、铸后加工等几个过程。
象为现存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气大力强,性情温和,安详端庄,具有“负重致远,行如丘徒”、“形必端、履必深”等特点,自古以来为人们视为吉物。
《清会典》中,对宝象的描述记载有:“络首、钩膺、膺悬朱缨铜铃各三,白革为鞯,绘金龙彩云,周为花文”。“络首”即头部套有牵引用的革带;“钩膺”为颔及胸上有革带;“膺”为胸部;“鞯”为象背上的垫子;后半句意为胸前挂有佛教中寓意护法的缨络及铜铃,背部则覆盖有金龙彩云纹饰的垫子。
紫禁城御花园中,有一对明代的全身鎏金铜质跪象,跪象有着长鼻、长牙、厚足的体型特征。其双目下视,长鼻收卷,极显虔诚;四足二前二后跪曲,似恭迎皇室主人,从装束上来说,它们也与《清会典》中关于宝象的描述相近。
象的优秀品质为皇家接纳,而紫禁城御花园的跪象,则集护卫、礼仪、吉祥等多种寓意于一体。
《康熙南巡图》中的大象
护卫:象的躯体魁伟庞大,但象并不笨拙。它生性聪明,通人性。它那让人望而生畏的体态巨力更是兵家青睐的战斗力和卫士。明代是中国象战的高峰期,大象充当战士,冲锋陷阵,保卫其主人及所统治的领域。而象在战争中充当卫士的形象亦被塑于紫禁城的御花园门内,加上其忠诚善良的品质,寓意护卫紫禁城的主人。
礼仪:大象在举行皇帝登极、皇帝大婚等重大仪式时刻会以“卤簿”(仪仗使用的仪象)的形象出现在紫禁城内显要位置。而御花园内的跪象,其装束与皇帝的宝象相似,不难理解其跪立于御花园北门内,亦有“接驾”礼仪之寓意。
跪象侧立面装束 跪象正面装束 太和门前公狮
吉祥:御花园中的跪象,其发音“象”与“祥”谐音、“跪”与“贵”谐音、“负”与“富”谐音,因而御花园的跪象又可寓意为“富贵吉祥”,即帝王所在之处豪华壮丽,统治平安祥和,这亦是住紫禁城的皇帝期盼国泰民安、江山稳固长久的心理反映。
故宫西六宫的储秀宫是明清后妃的寝宫,也是慈禧一生最为重要的居所。公众去紫禁城储秀宫参观时,很容易注意到宫前的一对铜龙和铜鹿。其中铜鹿为清光绪九年(1883年)铸造。其有着高高的梅花形犄角,显示出一种丽人般的气质。其眼神柔顺,嘴唇微张,伫足静立,又给人以驯服、祥和之感。这对铜鹿立于储秀宫庭院外,渲染了储秀宫的建筑氛围,似乎表达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怀。那么,为什么慈禧要下令在储秀宫前安放一对铜鹿呢?
结合鹿的文化含义,不难推测出慈禧下令在储秀宫前安放这对铜鹿的动机。
一是爱情。鹿可代表爱情。如丽的繁体字为“麗”,这是与鹿有关的象形字,像两张鹿皮之形。而古人嫁娶时男方要送女方两张鹿皮作为聘礼,寓意迎娶美丽的姑娘。慈禧下令在其住所前安放铜鹿,有纪念其与咸丰帝曾经的爱情之意。
二是权力。由于鹿是古时人们经常追逐捕猎的对象,于是,当人们目睹统治阶级对权力的追逐时,便很自然地联想日常生活中逐鹿捕猎的情形,并以此为喻,使鹿具有象征的意义。鹿角是鹿身上最坚硬的一部分,鹿仅凭其角就能将敌人逼退,占得上风,这是其他动物都没有的特性。在石器时代,甚至青铜时代之后的一段时间,鹿角一直被当作作战的武器,战争开始前,各部落会争相“逐鹿”抢夺武器,“鹿死谁手”,说的即是权力落在谁的手里。
三是祥瑞。在神话传说中,鹿是天上瑶光星散开时生成的瑞兽,常与神仙、仙鹤、灵芝、松柏神树在一起,出没于仙山之间,保护仙草灵芝,向人间布福增寿,送人安康,为人预兆祥瑞。鹿和蝙蝠在一起,寓意“福禄双全”。鹿形象现于官员居所中,以期“永享禄寿”。鹿鹤共同衔一棵灵芝仙草,寓示延年益寿、健康吉祥。慈禧所居储秀宫前的铜鹿,亦有上述祥瑞安康之意。
“巡逻”“放哨”的故宫猫
猫在中国驯养的历史比不上其他家畜的悠久,但至少也在2500年以上。紫禁城是明清帝后居住之所。御猫被养在深宫大院中,卧于君王侧,享受着贵族般的待遇,显得异常神秘,与宫墙外的普通百姓远远地隔着一段距离。而这些皇帝后妃养宠物,除了排解现实压力、获得心灵慰藉之用途,主要还有昭示祥瑞、赞颂太平的意思。
明清时期,故宫猫是帝后的宠儿和玩伴。明朝的皇帝多以猫为宠物。如反映清王朝统治的《清代文书档案图鉴》里的《猫册》,记载了紫禁城里所养宠物猫的名字和出生死亡日期,并且它们每个月还有俸银可以拿。
故宫博物院成立后,部分宫廷猫也回归到市井百姓之间。如今,故宫博物院有将近200只猫,一部分可能就是之前宫廷猫的后代,还有一部分是随着游客溜进来的。故宫博物院开放期间,故宫猫懒洋洋的,可是在闭馆后,它们就精神了,开始“巡逻”“放哨”。随着一层一层关闭的宫门,它们出没于红墙黄瓦间,行动敏捷,身法灵活。这群行踪莫辨、“执勤”时间诡异的“员工”队伍在夜幕中开启捕鼠模式,不负“猫保安”之名。每天,故宫猫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上岗执勤,解决了故宫的防鼠问题,保护了古建筑的安全。紫禁城7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没有发现过一只老鼠,也没有出现古建筑木构件被老鼠咬坏的问题。于是,大家戏称故宫猫为“大内咪探”。
故宫御犬
明清时期,狗是帝王狩猎的助手,生活的陪伴。如明宣德皇帝朱瞻基每次打猎都要带两条猎犬:“赛虎”和“赛狼”,均为其祖父永乐皇帝朱棣赠送。朱瞻基每次随祖父打猎,总离不开“赛虎”和“赛狼”。这两条爱犬不但极通人性,而且十分骁勇,每当发现猎物,总是奋不顾身地冲在前面,直到主人把猎物捕获了方才罢休。清朝乾隆皇帝弘历也曾命令宫廷画师艾启蒙为自己心爱的十条猎犬作画,并取名《十骏犬》。
皇帝爱狗,或许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小东西能给他带来快乐,更重要的,也许是真的把它当作了这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朝堂之中唯一可信任的“伙伴”。后妃们爱狗,也许是因为深宫寂寞,唯有这个小东西能给她们的生活一点慰藉。
故宫博物院成立后,故宫“御犬”的作用发生了巨变,成为紫禁城古建筑安全的护卫,俗称“大内密探零零狗”。依照故宫的文物安防规定,白天,所有展厅内的文物安全由开放管理处负责,每天下午游客散去后,这些警犬开始出动,在故宫保卫人员的带领下,对院内的各个角落进行搜索,及时发现并揪出藏匿的可疑分子。因此,故宫古建筑的安全,离不开御犬的忠誠守护。
故宫里的各种瑞兽,是解读故宫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希望它们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年的幸运,更希望每位读者能够通过对瑞兽文化内涵的了解,激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学习动力,取得更大进步。
原本狮子全身毛发都是如飘柔般“顺滑”,而摆在官府门前的石狮(铜狮),其毛发均被烫成了卷发,而且是非常时尚潮流的“疙瘩烫”。其实,这种“疙瘩”是一种等级的象征。官府前石狮的头上所刻之疙瘩,以其数之多寡,显示其主人地位之高低,以13为最高,每低一级,递减1个疙瘩。紫禁城太和门前铜狮的“疙瘩烫”数目为45个,因为皇帝具有“九五之尊”的地位,9和5相乘,即为45。
故宫警犬近照
(责任编辑 / 陈天昊 美术编辑 / 李子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