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夫人,辅佐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有“千古贤后”之美名。贞观十年(636年),年仅36岁的长孙皇后因病去世。唐太宗悲痛不已。服侍皇后的宫女将长孙皇后所著的《女则》一书呈送唐太宗,书中记载了历代有名女子的得失事迹并加以评论。唐太宗看了《女则》后恸哭不已,对近臣说:“皇后这本书写得很好,足以流传给后人了。”他下令用雕版印刷的方式将《女则》印刷发行。
我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刻本便是这部《女则》。由此可推知,在《女则》出版之前,雕版印刷技术就已被发明。
根据赴印度求法僧义净在《南海归寄内法传》中所记载,大约在7世纪中叶,雕版印刷术就已在中国出现,最初所印制的大多为佛经或佛像。明代学者胡应麟则认为“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而精于宋人”。按他的说法,雕版印刷术应该是隋代发明的。不过直到今日,隋代刻本仍未被发现,而唐代刻本则多有发现,涵盖了初唐、中唐、晚唐各时期。
中国人一向有刻字的习惯。殷商时期,人们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为甲骨文;先秦时又发明了篆刻,篆刻印章被称为玺;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玺归天子专用,除此以外的印章就统称为“印”了。
秦始皇还喜欢勒石颂扬自己的功绩。所谓“勒石”,就是在石碑上刻字。之后各朝都有“勒石以记”的习惯。刻在石碑上的字大多采用名家书写的原稿,具有极高的书法造诣,被后世所推崇。
为了能将刻在石碑上的书法作品带回家去珍藏,拓印应运而生。拓印就是把浸湿的薄纸贴到石碑上,用刷子轻轻敲打,使湿纸进入笔画的凹槽中,等干燥后用刷子蘸墨往纸上刷,刷好墨后揭下纸,一张黑底白字的拓片就完成了。
雕版印刷是整合了篆刻、勒石和拓印而诞生的新技术。相比手工抄书,雕版印刷速度更快,准确性更高,美观性更好,成本也更低,所以越来 越受欢迎。
刻的过程
雕版:阳文,字多
篆刻:阳文,字少
拓印:阴文,字多
印的过程
雕版:版在下,纸在上,墨在版上
篆刻:印在上,纸在下,墨在印上
拓印:碑在下, 纸在上,墨在刷上
注:文字凸出版面为阳文,凹入版面为阴文。
1966 年在西安西郊发现的梵文陀罗 尼经咒单页,据专家考证刻印于公元704~751年之间,是已发现的刻本中年代最早的。现收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从落款可知其刻印年代为唐咸通九年(868年),由王玠出资施印,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刻本。
一、雕版,由刻工完成
1.在薄得近乎透明的稿纸上设计好边栏、界行、版口、鱼尾等样式。
2.将文稿抄写在设计好样式的稿纸上,形成手抄版样。
3.将木头切割成大小相同的木板,表面刮平整。
木板可选用梓木、枣木或梨木。这三种木材质地坚硬,刻出的字棱角分明,不会出现印几次就磨损变形的情况。
4.将手抄版样反过来,背面朝上贴在木板上,文字就以反向呈现。因稿纸薄透,故墨字清晰可辨。
5.用刻刀剔除字迹以外的空白部分,墨字部分即成为凸出版面1~2毫米的阳文。
梨木和枣木都是较好的刻版材料,所以古人会用“灾及梨枣”来讽刺刻印无价值的书,意为白白糟蹋了梨树和枣树。
6.用水沖洗刻好的雕版,洗去木屑等杂物。
二、印刷,由印刷工完成
1.用圆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匀刷在版面上。
2.将白纸覆盖在刷好墨的版面上,用干净且软硬适度的棕刷或毛刷在纸背面轻轻刷一下,纸上便印出了正向的文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