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为人类航海保驾护航的指南针

时间:2024-05-18

唐文宗开成三年 (838年),日本和尚圆仁来中国求法。当时,他所乘坐的船在海上遭遇了连日阴雨。由于看不到日月星辰,就连经验丰富的水手也迷失了方向。大家七嘴八舌地出主意,有的说向北行,有的说向西北行,但谁也不能确定自己指的方向是否正确,更不知道此处距离陆地有多远。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只好在一处海况较好的地方下锚,等待天气转晴再继续航行。由于船上的食物和淡水有限,所以这种等待其实是很危险的。后来,这段艰辛的经历被圆仁写进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文中。

我们假设,这位圆仁和尚不是在唐代而是在宋代来中国求法,那么他的渡海过程可能就不会如此艰辛了。因为在唐代,船只航行靠的是牵星术来辨别方向,所以只要连日阴雨看不见日月星辰,就会迷失方向。到了宋代,已经可以用不受天气影响的指南针来为船只导航了。朱彧在《萍洲可谈》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这是人类使用指南针为航船导航的最早的文字记录。

据史料记载,1101年至1103年间,朱彧的父亲朱服在广州做知州 ,朱彧亦随父来到广州。当时的广州是对外通商的大港口,不但有管理海船的市舶司,还有供海外商人居留的蕃坊。《萍洲可谈》记录了朱彧在广州的见闻。由此可推知,我国古人开始用指南针导航的时间不会晚于1103年。

之后,随着指南针在航海中越来越频繁地被使用,其地位也日渐重要。为了确保指南针能够正常运行,船上还会派专人负责看管。南宋《梦粱录》里就写道:“风雨冥晦时,唯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火长就是掌管指南针的人。

司南:指南针的前身

司南之所以被称为“司南”,是因為它的勺柄始终指向南方。《韩非子》中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的记载,“端朝夕”即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由此可推之,早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司南。

那么,既然司南指南的特性早在战国时就被发现了,却为什么没能推广开来呢?这主要是因为司南存在三大缺陷:首先,制作司南的天然磁体不仅难以获得,而且容易在加工或使用中因为受击打、受热而失去磁性;其次,由于天然磁体的磁性较弱,所以勺底与地盘的接触处必须非常光滑,否则就会因为摩擦阻力大而难于旋转,达不到指南的目的;第三,司南的体积和重量较大,不便于随身携带。不过,司南虽然没能被古人广泛使用,但其指南的特性却催生了指南针。也因此,指南针被称为“指南针”,而非“指北针”。

沈括《梦溪笔谈》中的磁针装置法

勺的材质为硬度在5.5度至6.5度的整块天然磁石

静止时勺柄指向南,重心在勺底正中

地盘的材质为青铜,内圆外方,中间表面光滑,四周刻有干支四维,合成二十四向

水浮法

一枚穿着灯芯草的磁针漂浮在一碗水中,针尖指南。

碗唇旋定法

将磁针放置在碗口边缘,使其能够自由旋转,针尖指南。

指甲旋定法

将磁针放在手指甲上,使其能够自由旋转,针尖指南。

缕悬法

将一根蚕丝用蜡粘在磁针中部,悬挂在无风处,使其能够自由转动,针尖指南。

根据磁针的装置方法不同,指南针可分为水针和旱针两种。水浮法为水针,后三者为旱针。沈括认为:水浮法会因为水面晃动而影响指南效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虽然针转动灵活,但容易掉落;缕悬法是较理想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但有意思的是,不被沈括看好的水针,在元代及之后的时期却被广泛使用。

人工磁化法

当古人意识到天然磁石是多么不可靠时,就开始寻找它的替代品。三国魏人管辂所著的《管氏地理指蒙》中,明确提到将铁针磁化后可指南北。这也是古代文献中第一次明确提到了指南针。不过经后人考证该书实为唐人伪作,实际写作年代在9世纪至10世纪期间。也就是说,最迟在晚唐,人们已经懂得了如何进行人工磁化。古代的人工磁化法包括地磁法和摩擦法。地磁法是将烧红的铁片按南北方向放入水中,处于活跃状态的铁分子会顺着地球磁场的方向排列,从而达到磁化的目的。摩擦法是用天然磁石去摩擦缝衣针,以此改变铁针内部的分子排列,从而使其磁化。摩擦法比地磁法简单,磁化效果也更好,很快就得到了推广。

人工磁化法的出现,尤其是摩擦法的出现,直接推动了指南针的应用和发展。它为即将到来的宋元明航海时代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宋代,指南针还只是在阴天看不到日月星辰时作为补充工具使用,但随着制作工艺的进步,到元代,它已成为海上航行必不可少的导航工具。元代人出海时,不论阴天晴天都使用指南针来导航,还据此编制出针路(即航线),船行到什么地方,采用什么针位,一一标识得明明白白。

到了明初,中国古代航海史翻开了最辉煌的一页。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都能安全往返,与船队利用罗盘(即把指南针放置在方位盘上)导航是分不开的。从流传下来的《郑和航海图》可知,从船队出发地到苏门答腊北端,沿途航线都标有罗盘针路,之后的航程则用罗盘针路和牵星术相辅而行。可以说,没有罗盘就没有郑和下西洋所开辟的中国至东非航线。

中国人使用指南针导航后不久,往来的阿拉伯商船就学会了这种先进的导航技术。大约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阿拉伯人将指南针传到了欧洲人手中。欧洲人很有创新精神,在1250年发明了更为先进的旱罗盘。旱罗盘由一个盒子和一枚磁针组成,盒内有刻度,磁针安在支轴上。平时磁针保持静止状态,当船舶转向时就用手转动盒子,调整方向。

什么,指南針不指北?

其实说指南针不指北有点儿冤枉,因为它所指向的地磁北极和地理北极(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正北”)不完全重合,两者之间存在着磁偏角。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提到,用摩擦法磁化缝衣针时存在“乱象”——针尖不指南反指北,即使指南,也存在“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现象。在沈括发现磁偏角现象的400年后,英国人罗伯特·诺曼发现,把绳子拴在一根磁针的正中间将磁针吊起来,磁针跟水平线形成了一个偏角,他将这个偏角称为磁偏角。1581年,他在自己的著作《新奇的吸引力》中发表了这一发现。现在,磁偏角的数值已经可以通过磁偏测量仪测量出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