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毕昇的老家在湖北黄冈英山县,幼时因为家庭贫寒,他跟随父母逃荒离开家乡,一家人辗转流落到了杭州,住在菜农聚居的望江门外。毕昇自幼心灵手巧,喜欢研究物件,长大后在一家书坊做刻版师傅。
宋代的江南地区文化气息浓厚,读书蔚然成风,大大小小的书坊林立。杭州由于文化荟萃、文人聚集,所以印刷业发展很迅速。当时的杭刻雕版以刻工精良著称,深受文人墨客喜爱。一些外地书坊为了迎合顾客的喜好,往往会采取杭州刻版、当地印刷的方式。毕昇不仅刻工好,还肯动脑筋,所刻制的雕版布局考究、风格雅致,很受欢迎,渐渐有了些名气。
刻版是一项费时、费工、费料的大工程,印制一本大部头书稿往往需要几年之久。书坊基于资金回笼和库存管理的考虑,大多采用一次刻版、多次少量印刷的方式。雕版每次印完后都要妥善收藏,以备下一次继续使 用。长此以往,几乎每家书坊的库房里都存放着大量雕版。
江南地区气候潮湿,木质的雕版存放久了难免会出现虫蛀或变形等情况。而在气候干燥的北方,雕版则要面对因为干燥而导致的开裂等问题。一旦出现这些情况,整块雕版就只能报废重刻了。此外,刻版师傅刻版时难免会出现错别字。由于雕版是用整块木板刻制的,出现错字就只能废弃重刻,非常浪费人力物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毕昇开始尝试改进传统的刻版工艺。功夫不负有心人,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他发明了泥活字,即用胶泥做出规格统一的字模,一字一模,用火烤硬后就能直接用来排版和印刷。
泥活字印刷不仅能根据文稿内容进行现场排版,字模还能重复使用,打破了传统雕版印刷文字固定无法变动的缺陷。印刷完成后就将版面拆散,恢复成单个泥活字的状态。相比之下,泥活字比大块雕版更便于存储,也不用担心受潮或开裂问题。可惜泥活字印刷术尚未得到推广,毕昇就去世了。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的家人因缘际会收藏了这套泥活字,沈括则将这件事写进了他的著作《梦溪笔谈》。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比德国人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法早了400多年,堪称世界活字印刷界的鼻祖。
一、制作、储存
1.用胶泥做成规格统一的印章状模子,用刻刀刻字,一字一模。一般会做大小两种规格的字模。
2.用火将字模烤硬,制成泥活字。
3.将泥活字按照韵部放入不同木格中收纳,每个木格贴上按韵部分类的标签。
“之”“言”“也”“语”等常用字需要准备几个甚至几十个泥活字,以备在同一版面内重复出现;没准备的生僻字,则需现场雕刻并烧制。
二、排版、固版
1.在一块带框的平整铁板上涂抹一层黏合剂。
黏合剂由松脂、蜡、纸灰混合而成。
2.根据文稿内容,将所需泥活字从木格中拣出,排进框内。
3.完成排版后,用火烤铁板,使黏合剂稍熔化,再用一块平板将泥活字压平整。
三、印刷
1.用刷子往排好版的泥活字上刷墨。
2.敷上白纸,用另一只干净刷子轻刷纸的背面,白纸即出现墨字。
3.小心地揭下已印上字的白纸。
四、拆板、存储
1.用火烤铁板,使黏合剂熔化。
2.用手轻拂,泥活字即从铁板上脱落。
3.将泥活字放入木格分类存储,以备下一次使用。
毕昇的泥活字首先传到了朝鲜,被称为“陶活字”。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晚在13世纪末,朝鲜已开始使用金属活字,等到了15世纪,朝鲜已大规模使用金属活字了。
1456年,德国人古登堡用活字印刷印制了《古登堡圣经》,这是欧洲的第一部活字印刷品。
清雍正年间,我国第一本采用活字印刷术印制的官刻书籍——銅活字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刊行。为了印制这本书,共制作铜活字——25万个。
清乾隆年间,皇帝下旨选刻《四库全书》珍本,共制作大小枣木活字25万多个,印书2-389卷。这也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书活动。
据《梦溪笔谈》记载,毕昇最早选用木料制作活字,但因为木活字遇水会膨胀变形,粘在上面的黏合剂也很难去除,所以才改用表面更光滑的泥活字。那么,木活字真的不能用于活字印刷吗?300多年后,元代县官王祯用事实告诉我们:只要选对方法,木活字不仅适用于活字印刷,使用起来还能比泥活字方便呢。
王祯是一位农学家,写了一本教老百姓如何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书》。木活字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就在這本《农书》里。因为木活字确实存在毕昇所说的那些问题,所以王祯放弃了用黏合剂粘活字的传统方法,改成用小竹片垫平并塞紧的方式来固定木活字。
制作木活字的方法是先在平整的木板上刻好字,再锯成一个个单字块,并用刻刀进行精修,确保每一个字块的大小高低都一样。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木活字的制作效率,也有利于版面的整齐与美观。
王祯不仅发明了木活字,他还发明了能够“以字就人,按韵取字”的转轮排字盘。排字工人坐在两架轮盘之间,只需转动轮盘就能选取字块,不用再来回走动,既提高了排字效率,也减少了体力消耗。转轮排字盘的发明使排版工作变得更快捷轻松,是中国印刷史上的一个创举。
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王祯聘请工匠刻了30000多个木活字,用于印制60000多字的《旌德县志》。从制作木活字到印完100部《旌德县志》,仅用不到一个月时间,在当时算是效率很高了。该书是有记录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现已失传)。
2015年,王祯被列入造纸工业世界名人堂,这也是继蔡伦之后,中国第二位获得此殊荣的造纸印刷行业大师。
活字印刷术发明前,我国一直使用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发明后,雕版印刷仍牢牢占据主流。《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所记录的历代书籍共有2万部,采用活字印刷的仅220部。美国人卡特在他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中不由得感慨:“活字印刷术(在中国)似乎始终没有广泛流行”。那么,活字印刷为何没能取代雕版印刷呢?
从活字的自身特点来看,我国古代活字都是手工雕刻,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现大小不均、笔画粗细不一,甚至“字体不工且多讹谬”的情况。
从汉字的特点来看,汉字体系庞大,又属于象形文字,无法像拉丁字母那样自由拼写和组合,制作一套活字的工程庞大。清道光年间,福建人林春祺从18岁起就雇人制作铜活字,耗时21年,耗银20多万两,才制作了大小楷体铜活字各一套,共计40多万字。
从使用群体来看,由于我国古代人们的文化普及度并不高,购买书籍的基本为少数精英阶层,所以大多数书籍在短期内的印量并不大,一次刻版就能重复使用的雕版印刷则更占优势。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印量虽大,但内容固定,也更适合雕版印刷。
从印刷效果来看,使用活字印刷的印本会出现行距歪斜、单字横置或倒置的情况,影响印本的美观度;雕版印刷则能实现较复杂的版式,无论图文并茂的佛经愿文,还是绘有插图的绣像本,雕版印刷都能轻松胜任。
相比之下,雕版印刷不仅更符合书坊的利益追求,也更符合读者的审美需求。这就是活字印刷无法取代雕版印刷的原因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