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罗晓群
鱼是自然界的水生动物,也是人类的重要食物之一。因鱼与“余”同音,所以鱼也成为了人类所崇拜的一种民间吉祥物,它饱含着年年有余的吉祥祝福之意。
在探寻遗址的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在史前遗址中也发现了一些鱼的元素:刻于陶器上的鱼纹,如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的人面鱼纹盆或鱼形圆雕作品(虽有出土,在史前时期较为少见,一直到商代晚期数量才有所增加),又如红山文化那斯台出土的鱼形器、胡头沟墓地第2号墓随葬的两件绿松石质鱼形耳坠,以及良渚文化的玉鱼。
出土于墓葬等级最高的反山王陵的第22号墓的这条玉鱼,是良渚时期唯一一件玉鱼圆雕作品。玉鱼长4.83厘米、厚0.7厘米,形状较接近现代的鲫鱼。鱼头部近圆形,鱼嘴经过切磨微微向上翘,浅浅的圆眼,拱背双腹,鱼鳍分叉,鱼尾还刻有斜向细线。鱼腹有两个系挂小孔,小孔采用了双面对钻的工艺,两孔之间间距约1厘米。整条玉鱼线条简洁,嘴、眼、尾只用了几笔构勒,鱼的形象就生动地呈现出来,体现了史前制玉匠人高超的技艺与敏锐的观察力。
这条玉鱼有什么作用呢?从它的出土位置来看,玉鱼位于墓主人右侧的上身部位,鱼尾朝着墓主人头部的方向,鱼头向下放置。在玉鱼的周围还放置着其他的玉饰件,上端部位是杖端饰,左侧为玉管和柱状饰。经考古学家研究,并综合以上现象以及玉鱼的穿孔,推测出玉鱼的作用可能有3种:一是与玉管等组合成串饰,双孔呈上下穿系,挂于胸前作装饰用;二是作为装饰直接缝系在衣服上;三是作为权杖上的一类装饰件。但以上各项功能均为推测,是否成立,还需要有新的材料来揭密与佐证。
考古学家们在良渚文化陶器上发现了一些与鱼相关的资料。于上海福泉山遗址(福泉山遗址属太湖地区典型土墩遗址,面積约7000平方米。遗址内发现保存良好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墓葬叠压关系)出土的一件鱼纹陶盆(编号T34:1),质料为泥质灰陶,口沿上凸出4个山字形扁耳,耳上刻划了3条鱼纹;平底内削圈足,圈足底刻划了9条鱼纹;器底中心刻有一个四角星及4组旋涡形纹。另外一个于吴县澄湖古井出土的良渚文化黑陶罐, 在罐的腹部细刻有兽面、鱼、鸟和蛇的组合图案, 将天上、地下、水中不同种类的动物刻在一幅图案内。这两例鱼形纹饰皆为个例。在那些与鱼相关的遗迹中,最普遍的是良渚文化陶鼎上的足,因形状像鱼鳍而得名为鱼鳍形足鼎。鱼鳍形足鼎在良渚文化的早、中、晚期一直延续使用。
吴县澄湖陶罐
关于鱼形玉器及纹饰的作用,学者们意见不一。蒋卫东先生认为,玉鱼是神崇拜的体现。而上海福泉山遗址出土的鱼纹陶盆,孙维昌先生认为上面的鱼纹不仅仅有供人欣赏的作用,很可能是为了祈求丰收,是与祭祀有关的礼器。而吴县澄湖古井出土的良渚文化黑陶罐,张明华先生初步认为是一个以鱼为图腾部落的器物。因此,有关鱼的纹饰与器物功能的确定,还需结合具体的出土位置,以及鱼纹在器物上出现的部位等信息综合而定。
上海福泉山陶盆
上海福泉山陶盆线图
据考古发掘资料显示,良渚人食用的水产品主要有鲤、鲫、鳢、青鱼、鳖、龟、蟹、蚬、螺丝、蛤蜊、河蚌和海中的鲨鱼等。其次,还发现出土物中有丰富的鱼猎工具,如骨质的鱼钩、网坠、竹编器等。因为鱼肉是他们生存的主要食物之一,所以鱼的形象也应该会频繁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但为什么玉鱼仅出现了一件呢?考古学家对反山第22号墓主人的性别进行分析,认为这位墓主人是女性。有学者认为商代时期玉鱼数量增多的现象就与鱼类有较强的生命力与繁殖能力有关。那么,这位良渚女性所佩带的鱼饰是否与祈求繁衍生殖的愿望相吻合呢?如果推测成立,玉鱼的特例现象也就不难解释了。
神人兽面纹饰是良渚文化时期统一的信仰,琮、璧、钺等玉礼器是良渚时期宗教、身份、权力的象征,这些元素构成了良渚文明的独特表征体系。而这条自良渚“游”来的玉鱼,体现了良渚时期存在个性化需求的现象,也印证了当时的良渚文明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