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应用型高校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思路分析——以成都大学为例

时间:2024-05-18

刘婷婷,柳昕宇,赵 丽

(成都大学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行业的运营模式[1]。数字技术赋能下,金融行业不断探寻数字化转型路径,金融科技应运而生。金融稳定理事会指出,金融科技是金融服务技术上的创新,将引致新的商业模式、流程或产品[2]。陆宇航指出,商业银行应当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改善业务流程、提升金融服务质量[3]。随着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金融相关岗位对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培养契合社会需求的金融科技专业人才,我国高校开始设立金融科技专业。2018―2021年间,教育部先后批准58 所高校设立金融科技专业。2021年,成都大学获批设立金融科技专业,成为四川省第四所设立该专业的高校。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本科教学和规范教学环节的基本依据,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获批金融科技专业后,成都大学基于对企业的实地调研、专业建设相关培训以及就已开展金融科技专业招生高校的考察等多种方式,制订了成都大学《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下文简称“培养方案”)。一年的教学实践、教研活动和调研学习提升了教师对金融科技专业的了解程度。基于成都大学“应用型城市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及“立足成都、融入成都、服务成都”的办学宗旨,本文将再次审视成都大学的培养方案,以期提出修订思路,力争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提高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选择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华大学等三所高校作为调研对象,剖析培养方案的设置特点,明确其制订过程中应该关注的要点;接着,分析成都大学培养方案的现状;最后,基于调研高校形成可供借鉴的经验,提出成都大学培养方案的修订思路。

1 调研高校《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考虑到培养方案的可获得性和高校的特征,本文将基于以下原则选择调研高校:一是考虑到金融科技专业属于经济学科,财经类高校更具有专业性和优势,因此,选择中央财经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作为调研对象;二是考虑到成都大学属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因此选择同样坐落在成都且为应用型高校的西华大学作为调研对象。这部分将从培养目标、最低学分要求和学分分配以及课程设置三方面就三所高校的培养方案展开分析。

1.1 培养目标

三所高校的金融科技专业均以培养金融科技专业化人才为目标,培养掌握经济金融与信息技术等理论知识、能适应金融与信息化等多重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三所高校培养目标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差异性。第一,经济金融理论是金融科技专业学生必备的理论基础,三所高校的培养目标均明确提出应掌握经济金融相关理论;另外,作为应用型高校的西华大学还要求熟悉金融实务操作和基本技能等。第二,信息技术是金融科技专业区别于传统金融类专业的特征,三所高校培养目标均明确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相关理论,作为研究型高校的中央财经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编程、数据分析算法或数学建模能力等,需要学生理解信息技术背后的原理;作为应用型高校的西华大学要求学生熟悉或掌握各类现代信息技术,更加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第三,实践和创新能力是本科毕业生不可缺少的素质,三所高校均提出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四,具有较强市场匹配度进而满足社会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三所高校的金融科技专业人才都立足于能够满足现代金融市场的需求,特别是能够胜任金融和科技相融合的综合性工作和岗位。

1.2 最低学分要求和学分分配

首先,不同高校对金融科技专业毕业生的最低学分要求在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间存在差异。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的最低学分要求分别为163 和165,而西华大学的最低学分则仅为140,这可能是由于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同,因此制订的最低学分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次,就各高校在通识类课程与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学分分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中,通识类课程主要包括英语类、数学类、思政类等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同金融科技专业相关的经济金融类理论和实训课程。三所高校通识类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分分配对比来看,中央财经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的通识类课程占比分别为49.69%和61.2%,稍高于西华大学的48.21%,这可能是由于研究型财经类高校对学生的基础研究能力较重视,因此通识类课程的学分要求也相对较高。

进一步分析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分分配情况。其中,学科基础课主要是经济学相关课程,以必修课的方式开设;专业必修课是同金融学、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开设金融科技专业相关的其他课程。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西华大学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总学分分别为104/85 和76.5。就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构成的必修课同专业选修课结构来看,西华大学的选修课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总学分中的占比不足20%,其余两所高校的选修课占比均高达48%以上;就学科基础课同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构成的专业课结构来看,西华大学的学科基础课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总学分中的占比为46.4%,高于中央财经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这可能是由于西华大学作为应用型高校,更重视对学生学科基础能力的培养。

1.3 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设置

就三所高校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学科基础课主要包括经济学、金融学和会计学等经济管理基础课课程;第二,就专业必修课来看,主要包括金融模块、科技模块和综合类课程三类,金融模块的课程主要包括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工程学和证券投资学等课程,科技模块主要包括机器学习、区块链技术、Python 编程等课程,综合类课程主要有金融科技概论、区块链金融等;第三,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传统金融类课程和更深入的科技类课程,金融类课程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等,科技类课程主要包括云计算与大数据基础、数据库系统原理等;第四,从实训课设置情况来看,高校都很重视学生的实操能力,设置了一系列的实训类课程。总体而言,金融科技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以金融类课程为基础框架,计算机类课程为应用工具的特点,这体现出金融科技专业的培养定位——懂科技的金融人才。

2 成都大学《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分析

2.1 培养目标

成都大学金融科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金融学理论和金融科技业务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的相关部门开展金融科技业务活动及从事金融科技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可以看出,同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相同,成都大学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目标也非常重视金融学基础理论、金融科技业务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对金融科技专业人才的需求。

2.2 最低学分要求和学分分配

成都大学金融科技专业的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为164 学分,与同样设立在成都市且均为应用型高校的西华大学相比,最低学分要求偏高。学分分配情况表现为:首先,通识课程在总学分中的占比约为31%;其次,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在三类课程总学分中的占比分别为28.32%、52.21%和19.47%,专业选修课的占比较低,这同西华大学的学分分配类似,同时专业必修课的占比较高。

2.3 课程设置

成都大学金融科技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情况如下:学科基础课同三所对比高校趋同,主要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涵盖金融学模块、科技模块和综合类课程等三类,包括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工程学、证券投资学、Python 编程、区块链金融和金融科技概论等相关课程;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一些拓展类课程,包括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保险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云计算与大数据、大数据与数据库、C 语言等课程。就实训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成都大学金融科技专业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实训类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独立的实训课程和课内实验学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成都大学《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

3.1 三所高校培养方案可供借鉴的经验

通过对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西华大学三所高校的培养目标、最低学分要求和学分分配、课程设置等内容进行梳理,形成如下可供借鉴的经验:第一,培养目标应当立足学校办学定位。金融科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金融科技综合型人才,高校应当基于学校的地理位置、办学定位等情况充分体现出该专业的特色和优势;第二,金融科技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秉承培养“懂科技的金融人才”的基本原则,以金融学课程为基础,以信息技术类课程为工具;第三,考虑到金融科技专业的特点,应当重视实验和实训课程,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修订思路

针对成都大学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社会对金融科技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调研高校的办学经验,就培养方案拟形成如下的修订思路:第一,挖掘成都大学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充分体现成都大学服务成渝地区、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提高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识别度和就业竞争力;第二,适当下调最低学分要求以降低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将部分专业必修课调整为专业选修课,给予学生一定的选课自由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增设信息技术类课程,并提高实训课程占比,进而提高学生对金融科技应用场景的了解和理解,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