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探索历程与路径优化研究

时间:2024-05-18

李大伟

(黑龙江工商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的制度框架与政策内涵,将产教融合逐渐从职业教育领域拓展到高等教育范畴,并使其成为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人才开发、教育改革、产业转型的制度安排,使我国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得以深度融合及全面变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指以 “应用型” 作为办学定位的高等院校,能够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发挥出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及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作用。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应抓住机遇,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变革,让产业与教育真正、全面地融合,形成良性互动,顺应产业升级与技术发展的要求,破解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不匹配的难题。

1 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与价值取向

1.1 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

产教融合具体指产业与教育的相互支持、相互融合,本质是两者形成系统化的联动关系,以此将学校转变成集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实体基地。充分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涉及校企合作与产教结合两个概念。 “产教结合” 强调 “教” 与 “产” 的结果是 “结合体” ,忽视了保持 “教” 与 “产” 彼此依存与相互融合的关系。在校企合作理念下,应用型高校的办学模式通常作为教育问题,变革关键是激发社会企业参与教育的能动性、积极性和自主性,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其合作模式是从院校到企业的 “单向过程” ,体现为社会企业构建实习基地、开展培训活动等。在此背景下,学校通常因自身发展的需要,成为校企合作的 “发起方” ,社会企业则成为合作方, “企冷校热” 几乎成为校企合作的常态。与此相反,产教融合能够明确 “办学模式改革” 既是教育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严重不匹配、不均衡的阶段,校企双方必须从传统的 “单向过程” 逐渐发展为 “双向互动” ,需要通过双向整合与双向融合,实现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培养技术人才为前提的育人模式改革。产教融合要求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效衔接,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人才领先发展以及教育优先发展的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相互融通。因此可以说,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的高阶形态,校企双方都是发展的共同体、合作的主导者,能够充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2 产教融合的价值取向

深化产教融合是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我国产教融合面临着 “企冷校热” 的问题,而且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尚未真正形成,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还处于松散、浅层次的状态。加之我国传统的教育变革速度已经难以满足时代发展及经济建设对各类技能型、知识型人才的需求,导致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质量不高。为彻底解决此问题,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1],指出产教融合须发挥社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健全企业实训实习制度,推行 “引企入教” 改革,从而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的视角上,学校与企业互为 “人才培养的主客体” ,当企业形成人才需求时,学校便是供给方、企业就是需求方;而当学校培养高层次人才时,企业便是供给方、学校就是需求方,产教融合模式正是通过企业与学校高层次的合作与交流,将各自的优势资源融合起来,进而重塑产业链与教育链,将企业新发展、新需求、新技术融入学生培养的过程中。

应用型高校不仅要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优化培养模式,还需要将学生需求与产业需求、国家需求衔接起来,促进学生从 “学校人” 发展为 “职业人” 与 “社会人” 。产教融合便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纽带,深化产教融合,可为应用型高校指明发展方向,促进其现代化、科学化的建设。

2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探索历程

首先是萌芽期。最早以政策形式颁布的产教融合文件是1949年的《中国人民大学实施计划的决定》,文件指出 “学校的教育发展应是教育与实际联系的” ,要注重实际活动与教学需要的内在关联。1952年―1958年的大学院系调整活动便着手解决了 “产教不结合” 的现实问题,其主要特征是通过计划经济来促进产教结合。该时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强调培养工业师资与建设干部,着重发展专科学校与专门学院;第二阶段强化了工业学校与行业产业的紧密结合,强化了学科设置与社会工业的衔接程度。

其次是发展期。产教融合的发展期具体指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产教融合目标” 前的时期。在该时期,产教结合的概念得以界定,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了 “产教结合的相关活动” 。1991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职业院校应结合教学条件及自身需求,自主开展 “校办产业”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推进 “工学结合” 与 “产教结合” 等目标的实现。1996年《职业教育法》出台,以法律形式,指出职业院校应积极推行产教结合,自觉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市场经济建设需求的技能型人才。2005年,《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提出了 “推行校企合作” 与 “工学结合” 的模式。该模式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生产实习,转变了我国传统以课堂和学校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该时期的产教结合通常体现为企业和学校构建实习基地、培养模式等点对线、点对点的合作模式。产教活动更多的关注学校的参与,但没有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可行的举措。

最后是深化期。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速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其中 “深化” 表明了产教融合需要有一个 “动态进展” 与 “历史演变” 的演进过程,需要呈现出由浅入深、由上到下、由窄到宽、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了产教融合全新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到2020年,逐步形成适应经济发展诉求、中高职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彰显终身教育理念的教育体系的任务。2017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意见》强调了产教融合应跳出教育维度,盘活企业活力,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此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应从 “注重教育” 发展为 “双向互动” ,从 “注重方法和形式” 发展为 “注重效果和内容” ,从而协调好学校教育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3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优化路径

3.1 强化融合理念

产教融合体现了校企双方为实现协定目标而达成彼此回报、贡献的形式,要求学校和企业通过不断地努力践行各自的承诺。因此,要想充分提升产教融合主客体的合作意愿,不仅需要一种保持回报与贡献的协议方式,还需要一种科学、有效的沟通渠道。首先构建以科研为抓手的合作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构建一个成熟的科研合作模式,通过科研合作助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双方的内在联系,提升两者的合作意愿。通常来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研合作对象应是社会企业,可通过成果转化、技术支持、基础性研究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使企业可以自愿地、积极地保持与学校的合作关系。此外,科研合作还能帮助应用型高校提升人才培养效率、师资建设水平以及学校自身的竞争力。其次是构建产教信息沟通渠道。高校应构建校企双方的共享平台,鼓励企业在平台上发布相关的活动信息,并帮助企业了解学校的活动形式。另外,校企双方还应通过授权相关联络人的方式,均衡好彼此的关系。例如研发经理与学校教授作为传递人员、协调人员,通过开展互动活动,提高信息的交流效率。

3.2 提高合作能力

首先应用型高校应加大引进拥有行业背景、高学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由于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以 “技术成果与科学知识的应用” 为导向[3],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担负科研任务、教学任务。他们能够在特定领域有所作为和建树,并且专业知识相对丰富,可从理论源头分析技术难题,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其次是加强培训力度,使教师拥有适应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的素质和能力。高学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拥有难以替代的作用,而原有教师的实践科研能力及理论水平。唯有如此,才能双管齐下,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也应不断提高。为此,应用型院校应制订定涵盖培训计划在内的,可以提升教师能力的规章制度。例如选派教师到国外进行学历提升、开展企业培训或者访学等。与此同时,学校还应选择一批骨干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去企业中学习,磨炼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社会经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最后,加强兼职师资队伍的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聘用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通过专兼结合,提升师资队伍的力量,并为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与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兼职教师,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必要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应聚焦到教学理论、教学原理等维度,以此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发挥其实践育人的优势。

3.3 构建共治模式

首先,高校应构建资源管理体制,充分提升资源利用的质量和效率。在宏观层面上,产教融合体现为 “一种组织合作活动”[4];但在微观层面上,产教融合却体现为 “资源的共享共用” 。共治模式的构建旨在通过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利用满足校企双方的发展需求与目标诉求。一般来讲,学校可提供的资源包括实验设备、技术、师资及学生;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导师、技术开发及实验实训等方式,对学校提供的资源进行优化,并构建出相应的管理机制或体制。譬如构建服务部门负责合作效果评价、合作资源协调、合作协议签订以及合作对象寻找等。其次,应用型高校的产教融合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特别在当前产业结构升级加速及企业对技术型人才需求迫切的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应重塑培养理念,优化培养目标、变革培养模式、强化培养过程[5]。积极变革培养内容,及时将产业行业的新业态、新动态、新理念、新技术渗透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从而实现教学活动、教学目标与产业力量、产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培养出契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优秀人才。当然在构建共治模式的过程中,学校还应从企业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突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作用,并发挥企业在产业资源、区域资源供给中的优势,提升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实施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与全面成长。

4 结语

在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抓住政策机遇,重塑产教融合模式,让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从而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在路径优化中,高校要从 “合作理念融合” “合作能力提升” 以及 “构建共治模式” 的角度出发,实现企业与学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目标,增强产教融合的实施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