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方高校新一代信息技术一流专业群建设研究

时间:2024-05-18

晋 刚,贺鹏飞,王中训,李 辉

(烟台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5)

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是信息、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等融合形成新的技术领域,涉及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物联网、网络安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融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确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七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1]之一,新旧动能转换山东省 “十强产业” 重点发展领域中,也首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第十届 “中国大学教学论坛” 大会报告提出 “培养一流人才,基础和核心是一流本科。要办好一流本科,必须有一流专业做支撑”[3]。目前,除高职院校外,各地方高校关于一流专业群建设的研究较少,缺少理论指导和实践,如何在专业建设中构建和发挥 “群” 优势,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及新工科建设,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4],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1 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群协同发展有待研究

国内各高校都积极申报一流专业建设,但如何在建设一流专业的同时,发挥一流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并引领专业群优势互补、协同发展[5],特别是针对服务地方新旧动能转换和新工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一流专业群建设的研究较少,成为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

1.2 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有待优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中不同专业的课程既有交叉,侧重点又各有不同,应发挥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优势,在课程建设方面取长补短,从开展分级分类教学研究、教学方法改革、推进 “课程思政” 建设等多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6],促进专业群课程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1.3 专业群教学资源共享共建有待规划

不同的专业均拥有各自的课程、师资、实验室、实践基地、图书等资源,各教学资源往往为本专业单独使用,同时建设水平又会受到设备、资金、场地、人员等限制,容易出现重复建设、设备陈旧得不到及时更新等现象。因此,依托专业群建设构建专业群教学资源共享共建机制,提升各教学资源的效益和建设水平有待合理规划。

1.4 专业群校企产教融合有待改进

目前校企合作通常受到热门专业的限制,而且往往固守于专业共建、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等几个方面,产教协同培养新工科专业本科人才方面目前没有成熟的模式[7],缺乏灵活性,其他相近专业的师生很难直接受益。因此如何集中专业群优势,探索改进专业群与企业群灵活多样的融合共建新模式,带动 “专业群” 与 “企业群” 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有待深入研究。

2 专业群建设的主要内容

2.1 专业群建设 “协同发展”

位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核心城市的烟台大学拥有多个优势专业,服务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发展,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本文以烟台大学为例,构建包含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物联网工程” “应用物理学” 等专业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如表1所示。

表1 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构建

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中的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通信工程” “应用物理学” 以及 “物联网工程” 等专业先后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同时申报获批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热门紧缺专业,涉及理科和工科两个学科门类,涵盖电子信息、计算机和物理学三个专业类。以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为核心专业的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突出一流专业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注重理工结合,加强重点专业群、主导专业建设[8],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保证,同时也为多学科专业融合的新工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促进专业群协同发展。

2.2 课程建设 “优势互补”

专业群中的理工科专业为 “厚基础、强实践、重交叉” 的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电子信息类新工科专业融合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例如发挥 “应用物理学专业” 理论基础扎实的特点,由应用物理学专业教师为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类专业专门开设 “大学物理” “复变函数” “电磁场与电磁波” 等课程,强化工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为应用物理学专业开设实践性较强的 “数字电路” “简明模拟电子技术” “简明电路分析” 等课程,加强理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类专业教师为专业群各专业开设 “C语言程序设计” “算法与数据结构”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计算机网络” 等计算机类课程,培养学生的程序开发设计能力。同时根据 “四新” 建设要求,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设置,为不同学科专业开设 “人工智能” “Python程序设计” 等多门前沿选修课程,并结合课程特点有效融入 “思政” 元素和美育,助力新工科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课程建设。

2.3 教学资源 “共享共建”

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融合优势资源,在师资、课程、实验室、实践基地、资料室等多方面共享共建,集中财力重点建设,促进整体办学条件的改善与提升。在师资方面,各教师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教研室,按照承担的主要课程又归为不同的课程组,在课程安排、实践课程指导等方面,实现师资跨学科、跨专业共享,充分发挥不同师资在不同课程中的教学优势。在课程建设方面,针对不同学科开展分级分类教学,根据不同专业培养要求,开设不同学时、不同学分的课程。课程的建设成果、建设资源、改革成效等又提供给所有专业共享共用,极大地促进了课程信息化建设和课程建设水平。在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使用方面,各专业实验室除承担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外,根据实验室条件和需要,也可承担其他学科专业或课程的实践教学,达到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近年借助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等,集中优势资源,统筹规划建设十余个专业实验室,学院的创新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保证对所有专业学生日常开放。实践资源的共建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室的建设水平和使用效益。

2.4 构建 “1+1+X” 校企合作新模式

依托 “专业群+企业群” 协作平台,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 “专业群+企业群+多种合作办学模式” ,即 “1+1+X” 校企合作新模式,如表2(p15)所示,促进多种形式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表2 专业群+企业群+多种合作办学形式

在专业合作共建方面,根据专业特点和企业人才培养要求,与浪潮、中兴等信息技术知名企业探索 “3+1” “2.5+1.5” 多种校企专业合作办学模式,突出高校教学 “厚基础” 和企业培养 “重实践” 的特点,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素质人才。深化多种形式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双师型师资培训、新工科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等多方面开展研究,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在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积极与信息技术产业中的优秀知名企业合作建立多种类型 “做学研” 相结合的联合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开展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优质的实践平台和实战训练,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开展团队协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此外,探索多种类型的校企合作形式。通过校企联合申报 “山东省工程实验室” 平台,推进校企产学研共同发展;通过申报校地融合发展项目推进专业群建设与地方发展需求精准对接;通过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并引入企业实战项目,构建项目驱动式课程实训,并融入社会需求、法律法规、团队合作、企业文化等,实现实践类课程共建;通过联合出版特色专业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使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企业发展需求;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企业方的教师培训,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 “校企合作、双导师” 制,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学习、企业实践等机会,构建扎实、完善的知识结构,通过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和产教融合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专业网络在线考核模式,实现企业承担课程在线考试的全覆盖,为学院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提供借鉴;灵活多样的校企深度合作也为教学管理和评价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专业群目前就产业学院建设等多方面与企业群开展研究,争取项目落地,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需求。

3 结语

通过构建地方高校新一代信息技术一流专业群,发挥优势专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专业群协同发展的同时,在课程建设方面 “优势互补” 、教学资源方面 “共享共建” ,并融合企业群构建 “1+1+X” 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的发展。在未来发展中,专业群可以进一步融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自动化、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整体建设水平,为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