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理学专业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4-05-18

马大龙,宋丹丹,吴祥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我国科教融合的发展经历了科研与教学分离、科教融合理念引入和科研与教学相融合三个阶段。在推进高校科教融合的进程中,国家较为重视顶层设计,强调政策导向[1]。从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与1987年的《关于改革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工作的意见》初步确立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基本概念,到2015年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2016年的《高等学校 “十三五” 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方针,都要求推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进程,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高水平科研人才培养机制[2]。

1 地理学专业研究生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现状分析

1.1 科教融合制度体系尚未健全

科教融合制度作为科研育人的载体,是高校开展科研育人工作的关键。科教融合制度主要指与科研育人相关的考核激励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3]。目前,高校在完善科教融合制度体系方面仍存在困境,例如,在年终考核任务中,高校重视考核教师的科研项目、产出的科研成果等,而对教师在科教融合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缺少制度规范,导致科教融合达不到预期效果,教师科研育人的积极性不高[4]。在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管理制度方面,表现为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科研成果相比于教学成果更易产出,在教师晋升聘任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因科研压力占用教学时间,使科研和教学相脱离。

1.2 科教融合教学模式不够深入

当前,高校不够重视科教融合理念和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科研素质不高,科研意识不强[5]。一方面表现为部分教师重视教学但不重视科研工作,使得课堂质量不高,课堂信息量不足,另一方面表现为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骨干教师将大部分时间精力投入科研中,使得科研与教学相脱节,科研无法真正为教学服务,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变得较为困难,造成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6]。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注重应试教育,仍使用传统式理论教学,忽视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差;考核方式多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学生不能将理论联系实际,难以有效提升创新精神和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现有的科教融合方法和模式不能满足新时代高校科研育人的要求。

1.3 科教融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在高校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较为单一,功利主义和行政化较为凸显,教师的主体性被忽视,高校、教师、学生三方没有实现协同发展,使得对高校教师的评价较为片面。在评价内容方面,科研与教学一直无法有机融合,这个问题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难题。在评价指标方面,通常都以学术论文、学历、职称等为主,不重视教学成果,使得科研型教师更占优势,未能实现教师评价的公平性。基于上述问题,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完整、尊重个性化发展的科教融合育人体系,才能不断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2 构建科教融合与学研相济的地理学专业育人体系

2.1 建立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

构建地理学科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要以制度建设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各个部门要明晰工作职责,发挥制度的指导规范作用,使科教融合有章可循。首先,要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深入探索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统筹多方协调配合的新局面,保障科教融合工作落实。其次,要建立健全学术诚信机制,构建全方位、全覆盖的科研诚信体系,明确高校学术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在学术诚信管理中的责任,从严处理学术不端、科研失信等行为。第三,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探索复合型、创新型培养方式,以科研项目为载体,配备专业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造优良科研环境,建立全方位科教融合育人机制。

2.2 构建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即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模式,这一模式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渗透到课程建设中,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科研项目和课题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化被动为主动,实现教学相长。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首先要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以优势特色为核心,建设特色学科,充分体现高校办学特色,增强学科建设的开放性、前瞻性、创新性,提升学科建设引领科教融合的竞争力。同时,要全力推动一流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科教融合。具体实施办法为:在课程体系结构上,要打造一流课程、建设精品实践课程、培育双创课程,把学科建设的特色成果引入课程体系,实现以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夯实专业认知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以学科前沿课题研究引入教学的模式,将科研思维引入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协同育人方面,高校需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设置特色培训和实践活动。研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参观学院实验室、参与学术讲座论坛等。研二阶段作为承接阶段,通过检索科研文献、科研实践技能训练、学术论文撰写等训练,培养其科研创新实践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做准备。

2.3 搭建创新训练平台

科研创新训练平台是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阵地,高端科研平台的发展为科教协同育人模式的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科研创新训练平台集聚了先进的科研资源、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科研师资队伍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发表高水平科研文章,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高校在搭建科研平台时,应充分发挥教师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的优势,教师根据研究方向凝练创新训练课题,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根据自身兴趣参与选题,进入课题组后全程参与科研项目,这一平台的构建有效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科研对话。同时结合科研创新大赛,开展科研实践训练,教师对参与科技大赛的学生进行指导,并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生组成指导团队,从不同角度给出建议,例如方案可行性、可操作性,指导学生从不同维度发现问题。

基于地理学实践育人平台,哈尔滨师范大学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实训等方式,建立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地理学双创实训平台,地理科学学院的优秀教师开展了地理国情、资源国情、土地国情等专业竞赛,主持了省级青年创新人才项目、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校级教学改革、校级课程思政项目,发表了省级以上期刊论文数余篇。取得的成果有:2021年指导研究生参加第四届全国研究生天文创新作品竞赛获一等奖,2021年全国地理研学设计大赛获三等奖;2022年指导研究生参加全国优秀地理教研成果比赛获二等奖。

2.4 加强师生在科研团队中的协作

团队式科研是高校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的育人角度出发,调动高校各方力量,打通内部壁垒,打造以学院高级领导、辅导员、科研导师为核心的科研团队,保证队伍的专业水平达到科研育人标准。首先,要充分挖掘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人员的潜能,双方互派优秀人才担任专兼职导师,形成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同时引进培养高端人才,通过内培外引打造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其次,可联合组织年度科教融合研讨会、联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及科技论坛等活动,推动双方的科技创新合作,借助科研院所的优势创新资源和能力,提升院校师资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在科教融合的过程中,应注重构建和谐的研导关系,明确导师的指导地位。导师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责任,用实际行动展现科教融合的行为导向,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在日常科研指导中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并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创新成果的价值。基于团队式科研合作模式,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建立了全员协同的实践育人团队,以教学名师和高层次人才为垂范,全面推进高水平教授开展研究生教学,聘请其担任学业导师,通过学科交叉促进地理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以学业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组建导师队伍,进一步助力学生成长。

2.5 制订高校科研育人评价体系

在构建高校科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教学评价方式和考核标准的改革,应依据分类评价、政策导向的原则,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具有学科特色的学术质量评价体系。在教师教学评价方面,主要考核教师的教案、课件制作、课堂授课等教学成果以及指导学生参与科研的情况,并结合学生的意见进行科研作风、科研认可度的评价,将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形成完整、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在学生成绩评价方面,主要通过科研活动参与情况评定平时成绩,结合校内科研、校外实践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高校应根据办学条件、学科特色及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使得高校教师的评价标准表现出鲜明特色,以高校教师的专业背景、科研能力、职称级别等客观条件作为评价依据,从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评价原则出发,构建教学和科研的共同体。另一方面,要增加教师评价的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改革教师考核评价的各项指标,建立健全教学成果和工作量评价的标准。

3 结语

教学和科研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两种手段,具有不同的作用和优势,构建以科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创新科研长效育人机制,建立健全科教融合制度保障,学生提高了科研意识并能积极参与到科研育人工作当中。在平台搭建的过程中,形成了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资源供应模式,根据研究生个性化发展特征推进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多方面条件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团队式科研优势,形成具有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团队协作培养教育体系。同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的课程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