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产学融合战略: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时间:2024-05-18

王站杰,王莎莎

(1.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2019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五大部门共同下发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特别提到要进一步加速产教融合,深化教育链和产业链之间的融合,打造更具竞争力、区域特色更为突出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培养契合实际的产教融合型人才。应用性极强的工商管理专业正面临 “偏教学、轻实践” 教学与实践不平衡的现状,导致学生实际操作和管理能力提升空间有限;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需求不同步,产教融合 “合而不深” ,导致学生职业发展适应能力有限;学校与企业联合育人意愿不对等,存在校企合作 “校热企冷” 的瓶颈[1]。如何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创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是亟待解决的变革性问题与趋势性难题。

1 产学融合战略及其特征分析

产学融合战略是通过形成学校和产业企业融合发展的共同愿景,解决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和提高环境运作兼容性的一种模式,已广泛应用于高校组织结构系统和相关综合工作计划、学生场外学习、教师混合教学及学徒制等方面[2]。产学融合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基于行业的情境化教育计划来促进学生实现由学校到企业工作的过渡,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工作适应性。因此,产学融合战略需要从学校与企业的物理边界整合、课程开设与行业就业标准契合、工作场所的健康和安全等法律规范、政府政策支持等诸多层面不断创新产学融合的方式和范畴。本文结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与产学融合流程的具体步骤,创新性地提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从共同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愿景、明确双边角色和职责签署谅解备忘录等方面构建双边问责制,并清晰界定融合对象、融合管理方式和问题争议解决方案等,如表1所示。

表1 产学融合战略创新及其运营特征

2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构建

基于以上产学融合战略内容及特征,结合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构建了以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包含识别、协调、反思和转换四种机制。高校学习和产业企业实践相互融合发展,共同提升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质量的宽度和广度,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2.1 识别

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机制中,识别是了解高校与产业企业两个合作伙伴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起差异性作用的特定活动,如向合作伙伴询问它是谁、它能做什么以及将为合作伙伴带来什么等一些基本问题。识别过程在谅解备忘录、沟通和实施计划中尤为明显,这些文件清楚地确定了每个合作伙伴在人才培养中的治理边界、角色和职责及实现目标。同时,了解高校和行业的具体活动是从微观和宏观层面理解的重要机制,如为了让学生在商业企业生产及经营环境中发挥作用,产业企业必须确定并应用基本的职业和商业伦理道德程序[3]。而在宏观层面,公共部门、教育部门需要了解产业企业与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资金限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为产学融合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

2.2 协调

协调是高校和产业企业频繁互动,促进双方边界融合的途径。产业企业界需要了解高校具体的课程教育与人才培育活动计划,如课程开设时间表、学生知识体系构成和课程教学要求等。同样,高校也需要了解产业企业的运营方式、生产力需求、工作场所实践规则和咨询关键人员的程序[4]。显然,阐明两者的活动范围和限制条件可以促进产学融合的有效协调。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积极协调学生获取行业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来实现产学融合目标。如为了完成在校学生的商业之旅,学校可以安排商科专业人士(企业家、董事长和高层管理者)访问并参加课程建设,进而为高校教师提供行业知识。产业企业通常有非常严格的运营时间表和管理制度,但经过协调还是可以灵活地与学校合作以适应产学融合活动。因此,这一机制涉及作为反馈过程的结果来了解和重视合作伙伴的意图。产业企业可能会就哪些课程内容最适合学生提出建议与看法,而学校可能对课程教学方式和课程设定提出有益帮助。

2.3 反思

反思机制主要就产业企业和高校间的行业行为准则及学校行为政策进行沟通交流后,明确双方的角色和职责并融合彼此政策和文化的过程。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高校需要提高相关专业学生的教育标准以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而教育水平的增长和教育质量的改善也助推产业企业进一步提高员工工作场所文化和行为标准等,这就使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要重新设计课程教育体系、改进授课内容和方式,以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更好地应对工业技术的进步和相关知识体系的改变,在相关商业的职业实践中取得成功。其次,产学融合也要创新开发产业企业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 “学徒制” 。高校每学期选出一些学业表现良好且对学徒制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学生,企业则根据岗位需要对潜在的学徒候选人进行模拟面试,与潜在的学徒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表达自己的期望与要求提供机会,也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未来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4 转型

转型是双方相互响应的互惠实践,也是对共同问题的创新反应和前三种创新培养机制的最终结果。通过外引内联立体化拓展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包括知识获取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深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将产业结构变化、企业人才需求、技术革新等问题引入专业课堂,打造结构科学、有机对接、支持动态优化的实用型课程链,构建以解决科学问题为导向,采用案例教学、实地调研等方法,促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体验和反思,打造学习能力为保证、专业能力为基础、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塑造既有广博知识面又有知识深度的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复合教育体系。同时,从制度和资金等方面支持打造能够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提供有力支撑的实训平台等,帮助其全面且深度地认知产业特点、熟悉企业架构及其运行模式进而用实践检验所学知识,用知识去提高实践效能,提高工商管理知识的运用转化能力,探索和积累企业实践经验。

3 产学融合战略视角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现路径

3.1 树立学生理想信念、职业素养与成长成才为一体的专业化人才培养理念

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要继续深化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原则,重点培育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兴旺融为一体的理念,爱国爱家爱党,成为真正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也要突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遵守商业伦理道德,诚实做人,诚心做事[5]。此外,结合校外导师参与课程建设,将学生未来职场所需的管理经验、团队建设理念以及战略规划等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热情,不断促进学生进行自我革新,加深对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的感悟,逐步提升为当地经济发展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意愿,以实现大我与小我的 “共赢” 。

3.2 情境化课程设计与教学

依据知识经验最好在生产和应用背景下获得的原则,高校和产业企业应基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开发设计情境化课程,在课堂教学和行业实践中架起桥梁,以消除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雇主的期望与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之间的差距[6],增进高校与产业企业人才培养环境的趋同性,激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获取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从学校到产业行业的过渡。此外,课程开发更具有行业代表性和政策持续性以获得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批准,进而继续推广这些计划,以支持高校基于行业的课程需求展示以及行业的创新和新兴技术需求。

3.3 单环—双环持续性学习

单环学习重在修正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行为,双环学习则改变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这些行为背后的想法、价值观或假设。在产学融合战略中,高校、产业企业与学生可以面对面交流并分享感受、经验和心智模式,当大家开始质疑现有实践活动时,一个广泛的学习周期就开始了,持续建模、测试和反思新的解决方案,通常该过程会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思维产生根本性的转变。这种交错学习工作是一种重要的新形式,可以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优化和执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工作活动。因此,单环—双环持续性学习形成网络知识社会的创新知识社区,通过创新知识社区追求创造新知识和改变实践进而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创新[7]。

3.4 激发能动性实现身份转变

让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做好为产业企业工作的准备是产学融合战略的一部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制订新的策略来应对工作需求,加深对工作组织的认识,增强工作中的能动性。经过自我动能的激发和工作前提准备,实现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向工作人员的方向转变,成为称职合格的专业人才。

4 研究结论

本文以产学融合战略为研究视角,以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为研究对象,以人才培养现实困境为出发点,创新性地提出了人才培养机制及其实现路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包括识别、协调、反思和转换四个多元交叉融合、多层系统递进部分;创新人才培养可从树立学生理想信念、职业素养与成长成才为一体的专业化人才培养理念、情境化课程设计与教学、单环—双环持续性学习、激发能动性实现身份转变四条路径实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