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刘晓宇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上海 201209)
金融科技(Fin-Tech)作为金融行业下的一股新兴热潮正在加速金融业的创新与变革,同时也加快了传统金融的升级转型步伐,并不断刷新着金融业态与组织结构,改变了金融业态和金融商业模式。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金融类专业学生或科技类专业学生已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金融市场需求,新形势下,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跨学科高素质应用型金融科技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金融科技(Fin-Tech)以其卓越的表现以及巨大的潜力,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金融科技的发展及规划,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也高度重视其发展。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国家,已将金融科技作为该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而加以扶持和培养。
有观点认为金融科技是市场新入者对传统金融所给予的产品及服务进行变革。金融科技的内涵在具体场景中也有所不同。有时是指大数据、云计算、分布式账户等应用于金融领域的各种新技术,也可以指手机银行、网银等对传统金融业进行电子化或者数字化升级,有时也可以是科技企业或电信运营商进行转型,与传统金融机构形成竞争或合作关系,进军金融领域[1]。
相信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未来对其界定也将不断充实和完善。
金融科技专业由于是新兴专业,学科建设本身缺少基本的基础知识和配套的技术体系作为参考借鉴。金融科技的核心是要在大数据的框架下,将科技赋能金融,建立一个金融领域新生态。作为全国首个获批成立的金融科技专业,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结合了服务国家战略定位需求、中国金融行业需求、高等人才教育需求等,构建了以“通识课+学科专业课+实践课”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的交叉和复合,突出产教深度融合。通识类课程,强化基础,提升综合素质。学科专业类课程,优化设置,加强专业知识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设置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课程,提升专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践类课程,精心设计,着力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赛一体、双证融通。并从5个大类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培养[2]。
专业认知类课程:“金融科技新生研讨课”“金融科技概论”“金融科技前沿认知讲座”。这类课程多开设于大学一年级阶段,从新生阶段就着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金融科技思维,并理解科技赋能金融的含义。
金融机构服务化基础类课程:“金融学”“行为金融”(选)、“投资学”“第三方支付与电子银行”“会计学”等近十余门专业课程。这类课程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类课程,多开设于大学二年级、三年级阶段。该类课程是学生的整个学习体系中最扎实的基础,带领学生进一步理解金融学的知识点,以便服务于后期的实际运用[3]。
大数据处理能力类课程:“统计学”“自动化数据处理技术”“数据科学基础与Python语言”“数据科学基础实训”等近10余门课程。大数据类课程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进阶版课程多开设于大学二年级下和大学三年级阶段。该类课程主要教授学生计算机算法及编程,如Python、My-SQL等金融行业内的主流分析类语言。
新型第三方金融产品设计类课程:“金融学”“互联网产品设计与规划实践”“数字普惠金融产品设计分解实战”等大量实践实操类课程和训练营。该类实操类课程多开设于大学三年级、四年级阶段,开设目的是学生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后,为将来进入行业做准备。实训课程大多由行业内知名专家或校外著名教授来讲授,由他们为学生分析行业最前沿的动态和趋势,真正做到寓教于学,产教融合[4]。
金融大数据计量分析类课程:“计量经济学”等近十余门大数据类课程。该类大数据分析类课程多开设于大学三年级、四年级阶段。作为高阶课程,在学生掌握了扎实的数据处理计算机技术和金融理论基础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将其应用于金融数据分析当中。
在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设置之间具备严密的逻辑关系。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原则设置每门课程,厘清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先修后续关系,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不少于70%,其中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25%。
学院在金融科技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强化思政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以文化育人、以德育人;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诚信品质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5],培养能够担当社会责任的诚信之人。找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凝练专业特色、强化专业品牌、形成专业优势,加强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促进专业质量标准和职业资质标准深度融合,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专业人才。加强学科交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形成校内校外、国(境)内外合作育人合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将人才培养和实践教育全面融合,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具体措施有:
第一,开展导师制,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局面。学校为金融科技专业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充分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帮助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通过坐班答疑、自习辅导、座谈研讨、社团沙龙、个别谈话及日常社交软件交谈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学业导师与学生建立直接、平等、持续的互动联系,对学生的思想进行领航导航,对学生的学业、专业与职业进行全面指导,师生之间形成一个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导师对学生全程指导的培养机制。
第二,开展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跨学科高素质应用型金融科技人才。召开“诚信教育”“安全教育”“学风建设”和“校园文明”等主题班会;开展“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责任”“学***总书记讲话,弘扬抗疫精神”等主题团日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双创培训课程和双创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组队参加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美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和“数模杯”中国数学建模大赛等赛事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金融科技知识竞赛(全英文)比赛、“科创有我,金科先行”——第二届“金科杯”论文征集比赛。
第三,推进产学研基地建设,依托产教融合平台,助力专业课程建设和课程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加深和巩固专业知识,着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发起成立了“中国金融科技教育与应用创新联盟”,与慧科集团等合作搭建集聚行业、政府、社会等办学资源的产教融合平台。学校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方面开拓办学途径,引进更多的企业方师资,产教融合,由校内老师教授理论知识,校外老师和行业专家讲授实操经验。上海作为国际经济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汇聚了中国最顶尖的金融企业,因此在学校办学过程中,更应充分地利用地理优势进行产教结合。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金融业到新型金融业的转型阶段,企业对金融科技专业人才的认可度还不够高。我国首批金融科技专业的毕业生将于2022年毕业,市场对金融科技专业的学生也持有怀疑和观望态度。
由于金融科技专业着力于将科技赋能金融,金融科技专业开设的大部分课程是由计算机类课程与金融类课程相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抓住专业的侧重点,对课程建设会有“拼凑感”“不连续感”。学生在金融课程体系和计算机课程体系中徘徊,失去聚焦点,无法很好地做到融会贯通,因此课程设计的连贯性和融合性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专业教师在师资数量和师资结构上都存在着很大问题。目前金融科技专业的教师主要由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和金融类专业教师组成,两个专业的教师主攻方向不同造成了对学生教学上的分割性。教师无法将两个专业很好地融合,同时缺乏在金融科技行业的实战经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多从理论上出发,缺乏对实际应用性的侧重。
在该专业的开设过程中,由于金融市场主要还是由更加专精的金融类学生或计算机类学生或统计学类学生占据,学校对金融科技专业学生的流入方向也并不够明确,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在金融方面没有金融学类学生有优势;在计算机编程方面没有计算机类学生专业;在大数据方面没有统计学类学生掌握灵活。学生学习领域看似全面,却无法在每一领域做到有专长,因此泛而不精也成了教学定位不明确所造成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当学生步入求职市场时,他们的竞争力会大大削弱。
面对校企人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建议可以扩大金融科技专业在全国高校中的开设,同时该专业扩大招生,以应对未来企业转型完成后对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课程建设问题上,可以在课程设计中更多地融入实践,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走入市场,将金融与计算机更好地融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多设置应用型、创新型、具有实操性的课程。面对专业师资缺乏的问题,可以更多地引入行业专家为学生授课,使得教师团队可以多元化发展,既可以缓解师资匮乏的问题,也可以为学生带来行业最前沿的消息和动态。面对教学定位不够明确的问题,需要学校和金融行业时刻保持联系,善于抓住行业内当下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及时更新教学定位,掌好学生培养的方向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