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宏观经济学”多样化课程实践探索——基于安徽财经大学“新经管”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4-05-18

黄晶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1 “新经管”战略下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要求

宏观经济学作为大类基础必修课,教师和学生参与人数多、影响面广,处于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位置。基于“新经管”战略要求,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多样化改革需以新思维为依托、以新实践为内容、以新技术为手段,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和教师能力均得到有效提升。

作为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必须能够运用理论和方法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解释,能够深刻理解当前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和重大机遇、理解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实践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完宏观经济学课程后,也应具备思考分析和预测宏观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实现从“具有基础知识”到“掌握系统理论”再到“熟练应用理论”的逐级提升。

作为任课教师,首先需要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主体性、开放性、多样化、系统性等素质教育理念,以教育规律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指导方针,突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材的教育目标。此外,必须立足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与现实国情,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西方国家经济制度的本质区别,在教学中把握好西方经济理论的适用程度和范围。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结合国内宏观经济问题与实践进行内容创新,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设计课程方案、教学重难点和组织案例研讨。

2 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的单一性弊端

宏观经济学流派林立,各学派的理论前提和适用范围不同,导致对同一经济现象的解释和政策主张迥异。相较于之前学习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学生普遍反映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难度较高。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就不利于学生建立宏观经济思维,而且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以教师传授为中心,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2.1 缺乏本土案例

宏观经济学课程普遍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西方经济学》(下册)。该教材内容原理完整、逻辑体系严谨,比较符合国内学生的学习习惯。为了弥补案例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提供一些国外参考教材,例如曼昆的《宏观经济学》。由于国外案例建立在特殊的他国背景下,与国内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起来仍感觉有些困难。

2.2 缺少实践环节

地方普通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一般为“应用型”。完成授课大纲内容占去教学过程的大部分课时,剩余的小部分课时用于讲解习题,习题内容基本上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课下几乎没有实践环节,一学期结束后学生普遍反映只能记忆几个宏观经济学名词和结论,难以达到灵活应用宏观经济学知识解读经济政策、理解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走势的学习目标。

2.3 学生参与度低

受限于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进度安排,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大多采用口头讲述、PPT 演示和板书的方式完成教学过程,学生被动参与。期间,教师虽然也会通过提问与学生进行交流,但考察的往往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问题缺乏开放性,难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课程考核方式虽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但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仍占绝对比重(70%)。该导向下,教学和学习目标均片面化为取得好的考试成绩,教师和学生双方对提高知识应用能力的积极性都不高。

3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多样化改革的实践

3.1 课程内容多样化

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与发展中的实践案例引入教学内容,这要求教师首先应该对我国宏观经济和政策调控历史有清晰的把握,在课堂中将经济理论讲授与现实分析相结合,才能够使课程更为生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例如,结合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劳动力转移现象和南方“用工荒”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失业类型和成因,并鼓励学生提出解决不同类型失业问题的对策;又如,结合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到1994年前后我国出现的信用膨胀问题,讲解消费和投资需求与货币需求的关系以及货币过快过量投放与恶性通货膨胀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理解为何我国提出“兼顾广义货币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双目标货币政策模式”。在课堂中还可以紧密结合经济形势,将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与绿色经济、需求侧改革与经济双循环等热点宏观经济议题引入课堂,使学生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最新政策与改革成就,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广泛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各学科是大势所趋,也是学生培养计划中十分必要的内容。宏观经济学的实践性具有融合思政元素的天然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承担起对学生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的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案例,培育学生经世济民、德法兼修的素养。例如,在讲解“节俭悖论”问题时,引导学生讨论消费主义陷阱对个人的危害,帮助学生理解宏观与微观的区别与统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消费观。又如,通过讲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对人的价值的论述,使学生深刻理解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以及我国提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一论断的必要性。在讲解GDP核算局限性问题时,播放绿色经济与中国绿色发展实践的视频,提出“绿色GDP”新理念,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对促进全球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践行低碳生活。

3.2 教学形式多样化

多样化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课堂参与和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和学生关心的时事话题,采用趣味图片和短视频等方式导入新课,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例如在讲解宏观经济学基本指标时,可以首先让学生阅读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鼓励学生从中总结出宏观经济学的五大核心指标——GDP、物价、就业、进出口、利率,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这五大指标构成了初级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在讲课间隙穿插演示视频剪辑,例如“60 秒经济学探奇”中关于无形之手、节俭悖论、菲利普斯曲线、三元悖论的内容。将有助于学生理解这类综合性原理,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经济研究的兴趣。

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在讲解概念时,以“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为线索设计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使学生从探索式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例如,在讲解通货膨胀问题时,先展示不同国家的CPI 数据,让学生寻找CPI数据的周期性和趋势性变化特征,鼓励学生思考“CPI为何会出现有规律的波动?”以及“CPI为何会呈现长期上涨趋势?”从而引出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两大宏观经济议题,再结合货币发行量数据与CPI 数据的叠加,使学生理解国家严格控制货币增速的原因。又如在讲授“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和“国民收入的决定”两章内容时,可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对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论述?消费、投资、进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如何?借助上述问题引导,使学生了解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需求分解法;再通过讲解乘数原理,使学生掌握“三驾马车”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及贡献率计算方法,让学生透过现实数据分析,理解我国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转变以投资驱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共建‘一带一路’促高质量发展”等政策的必要性。

采用分段式课堂教学。将每堂课分为课程导入、基本知识讲授、案例与问题讨论、总结点评四个环节。在每两次课之间穿插一些章节小测验,让教师能够及时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该方式使学生回顾并强化知识记忆,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引入项目式课堂教学。以各类项目竞赛为契机,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感兴趣的经济话题,教师提供竞赛题目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在课外查阅相关资料扩展调研,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案例分析报告,再通过教师的点评和总结,建立起教学内容与研究报告之间的知识点关联,以赛促学、以学辅赛,达到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目标。

3.3 课程资源多样化

建设本土化的宏观经济案例。借鉴国外教材的案例编写优点,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对案例库进行分类建设。“活跃氛围型”案例用于降低课堂学习的枯燥感;“辅助理解型”案例用于章节的重点或难点讲授;“构建能力型”案例用于提高的知识应用和创造能力;“思政浸润型”案例用于学生角色代入,让学生深刻领会到自己就是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进程的建设者和实现者。案例选择上尽量选择较新的经济事件和热点问题,例如金融部门风险积累导致经济危机的过程、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公共债务动态与货币融资操作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及我国宏观调控的对策、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大学生就业前景等。

多引入优质网络资源。“00 后”大学生使用网络获取信息和辅助学习已成为主要方式,这要求教师在推荐相关课程资源时充分考虑到这一变化,采用学生日常使用频率更高的一些平台,如微信、知乎、bilibili、抖音等,搜集课后补充自学资料。例如在课程导引部分,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网络资源“张五常:经济学要怎样学才对”“《宏观经济学》必看干货”“曼昆:宏观经济学简史”。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庞杂,低年级本科生初次接触时,很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惑,不能较好地理解各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无法将知识很好地融会贯通,限制了学生开展案例分析。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前给学生分发知识点卡片(如SPARKCHARTS)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预习课程内容,从而使其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参与讨论。

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教学,让学生直观理解基本理论和模型。例如可以采用迪堡大学Barreto 教授开发的Excel 插件,通过数据展示复杂理论的推导逻辑,也可用于让学生进行课后练习;运用Gapminder 软件提供的气泡图、趋势图、分布图、排序图等工具将宏观经济事实可视化,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增长的跨国差异及其可能成因。学生通过该软件还可以挖掘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教育、健康、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建立宏观经济分析的整体观和系统观。

3.4 考核方式多样化

课程考核方式上,宜综合学生课内学习态度、课堂参与程度、课外自学拓展和实践成果多项指标,量化为学生平时成绩,降低期末卷面分数在总成绩中的占比。期末考卷命题应起到支撑教学改革目标的作用,将重点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减少对知识点简单记忆的题目。充分利用“学习通”平台的统计功能,从任务点完成情况、音视频观看、课程案例讨论、章节学习、章节测验成绩、平时作业、签到情况对学生给出综合评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