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董 珍
(贵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抽样调查”是高等院校统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的课程。抽样调查方法是社会、经济、民生等各个领域调查研究的重要技术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其内容、形式以及教学要求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抽样调查”并不仅是静态的理论课程,还是一门动态的、实践性强的应用性课程。由于该课程基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技术难度较高,学生在学完理论部分内容后,通常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理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抽样调查”的教学工作,突出对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将德育教育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体系,发挥课程在思想育人、政治化人、教化树人和道德立人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为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前行,以及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的有机融合,本文结合“抽样调查”课程的教学工作实践,探讨课程思政背景下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设计。
鉴于“抽样调查”的课程特征和时代要求,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讲授形式的教学模式无法达成“抽样调查”的教学目标,在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尤其需要改进。为此,考虑将“抽样调查”课程教学体系设计成“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维度。三个环节的内容不是并行的,而是互为反馈、互相影响,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立体的教学体系和过程。理论教学中穿插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中有理论支撑,把实践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在理论指导下深化实践,力求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有效结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基于上述“三维一体”教学理念的构想,三个维度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实施要点说明如下。
理论教学是“三维一体”教学的第一层面,主要实现方式是课堂讲授、课堂问答、课堂练习等,是较为传统的方式。该层面发挥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
由于抽样调查技术性较强,教师的“教”是必须的铺垫和引导。此部分,教师讲授课程主体内容,主要包括常用抽样技术、抽样方案设计、问卷设计、数据处理和误差控制等。通过课堂上的知识讲授,使学生形成对社会调查研究原理的基本认识,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过程及基本抽样技术,为实践中应用不同抽样方法奠定良好理论基础。
案例教学是“三维一体”教学的第二层面,组织工作主要有课前案例资料搜集、案例课堂展示和课堂讨论等。该层面的主角是学生,教师仅起引导和主持的作用,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
案例教学是缩短教学理论与实际应用距离的有效方式。利用案例教学可以把经济社会大课堂中真实的典型案例展现于小课堂,为学生提供一种不用深入实践也能接触到大量实际问题的机会。具体而言,在理论学习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需要,给学生布置案例收集任务(分组)或者教师直接提供典型案例资料,包括人口普查、经济调查、工业、农业、卫生、教育等涉及国计民生的大型社会经济调查案例,以及典型市场调查案例等。以案例为教学素材,通过对特定案例的开放性讨论以及解剖麻雀式的细致分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体会抽样调查方法在各类调查领域中的应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教学法注重对学生思路的扩展,并初步形成利用抽样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激发和培养学生批判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对话能力。
实践教学是“三维一体”教学的第三层面,也是课程教学的目标层,主要以学生实际参与或组织社会调研、市场调研为主。该层面起主导作用的是学生,同时社会力量给予必要的辅助。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以致用”。
调查研究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参与调研或参加与抽样调查相关的学科竞赛,通过全程设计、参与某项具体调研,强化针对特定问题的抽样方案设计、数据分析等各个环节的认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理解及思考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的素养,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
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还要关注课程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将价值引领贯穿教学全过程,提升课程的内在价值。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多角度提炼、深入挖掘“抽样调查”中蕴含的思政资源,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寓思政元素于教学内容,把“三全育人”思政工作、立德树人理念厚植于课程教学实践中。具体围绕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三个模块,以各教学环节为主线,同时思政教育并行,根据每个教学环节的特点,分别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
(1)介绍抽样调查的发展历史和代表性人物,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个人发展观。学生通过了解抽样调查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体会到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对该学科的需要,认识到学科的发展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这与个人的发展相似,要将个人的发展和理想融入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并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发现问题、思考并努力解决问题,从社会使命感的角度鼓励学生努力学习。通过了解抽样调查的先驱者捍卫自己观点的故事,体会“坚持真理”的力量。通过了解中国抽样调查和社会调查先驱人物的生平,学习他们求实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知行合一”境界的不懈追求。
(2)挖掘各知识模块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使学生认同学科教学中所传递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讲解简单随机抽样与其他抽样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时,其一,通过了解简单随机抽样在抽样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到基础的重要性,“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国家发展,要把每一步走踏实,夯实基底才能走得远,走得稳,提醒学生养成踏实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其二,简单随机抽样能确保每个样本单元入样的机会均等,是非常公平的抽样方式,如果单元之间差异不大、总体规模不大、样本容量不大,则估计效率较高;否则在条件不满足的情况下,要适当舍弃公平而考虑效率。由此延伸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结合现阶段国家推动的“共同富裕”和“第三次分配”,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经济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相应出台的政策的联系。在国家整体不够富裕的时候,先讲求效率,“让一部分人先富”,在效率将社会经济的“蛋糕”做大的基础上,再更为公平的分配蛋糕,让每个国民共享盛世硕果,实现“共同富裕”,助力国家的双循环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使得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再例如,讲解借助辅助信息构造总体参数的间接估计法时,与简单估计相比,如果有质量好、成本低且与主调查变量相关度高的辅助信息可利用,借助辅助信息构造主调查变量的估计可以提高估计的精度。其中蕴含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它山之石,可以为错”的哲理,与荀子《劝学》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倡导的君子生成之道一致。由此引导学生要向他人学习,汲取他人之长,这对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材非常重要。
案例分析有利于拓展学生所掌握知识的维度,增强实战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思考、交流和总结等活动,引导学生把案例问题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初步达到“纸上谈兵”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社会以及市场调查的目的是通过调研分析了解相关主体,以期产生客观、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通过对各典型调查案例的调查方案设计、调查组织实施和质量控制全过程的学习,让学生体察如何保障一项调查结论的可信性。其中,数据质量、抽样方案设计将直接影响调查结论的可靠性,因此提醒学生要重视全流程质量控制,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设计抽样方案,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各抽样方法的适用条件和优劣势。此外,误差也是影响调研结论的重要因素,要理解误差的来源与控制方式,特别关注案例对非抽样误差的控制和处理。由于非抽样误差存在于调查的每一个环节且无法估计,可以说其决定着一项调研项目的成败。此处,引导学生要有责任意识,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规范,时刻牢记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在诸多目标无法同步达成的情况下,要“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分清主次,从方法论上寻找解决问题之道。
科学之道在于实事求是,正确的决策取决于科学的结论,而科学的结论来自高质量的调查实践。实践教学是学生“学以致用”,观察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环节。调查实践过程中涉及的思政元素较多,首先,实践教学是学生要齐心合力做同一件有意义的事,通过讲述趣味故事“蚂蚁逃生实验”传达团结的力量,提示学生要团结协作,一个人不能生活在人际孤岛上,需要与他人构建各种各样的关系,要有大局意识;其次,所调研的问题通常是与经济、社会和人民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通过深度调研实践,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其厚重的家国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其中,抽样调查的实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实际中的困难是课堂上体会不到的,比如被访者不配合、人员调度问题、经费问题等,参与调研的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很大的考验,尤其是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和遇到困难时的韧性。此处引导学生要正确面对出现的各种困难,不轻言放弃,“办法总比困难多”,转身背对不能解决困难,只有正面迎击才能创造机会。最后,调研的成果展示通常是书写一篇可信的调查报告,任一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调研数据失真,为了保证调查报告结论的合理性和可信性,要注意全流程质量控制,比如,问卷正式发放前,确保问卷设计合理性和表达准确性;收集问卷时专业、细心,确保调查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录入数据阶段要仔细认真,避免数据误录;数据分析结论要忠于数据、严谨、客观,让数据说话。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求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诚信、严谨的职业素养。
在“抽样调查”课程教学过程中,挖掘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在教学的各环节和相应知识模块中融入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学生内心,将德育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理论教学环节,通过对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情怀;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体察民情民意,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科学精神、敬业精神,以及严谨、客观、实事求是的职业素养。力求通过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交融,实现高等教育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