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陈志云,何优选,郑春燕
(1.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2.嘉应学院教务处,广东 梅州 514015)
近年来,教育部有关文件强调,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基础,要落实“四个回归”,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1]。要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科学确定过程考核项目的比重[2]。不少高校教师改变以往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3]。传统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考核模式主要是按老师的设定在计算机上完成任务,最终凭一张试卷定成绩,忽略了学生平时的表现[4]。
本文以某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17 级的A 班与B班(均为本科班)和2018 级的C班(本科班)与D班(三二分段与专升本班)为试点班,以“GIS软件及其应用”课程为例,对加强课程过程考核改革试点的实施工作进行分析探讨。
“GIS软件及其应用”课程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限选课程,共50 学时(其中实验30 学时),使用GIS 软件,完成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等应用,主要考查学生专业软件应用能力。本次试点工作,A 班采用原有考核方式,B、C、D 班均采用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各考核项目比重见表1,p96),通过四个班的考核结果对比,分析试点工作的实施效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B-D 班与A 班的过程考核项目及其占总评成绩百分比略有不同,前者比后者多了随堂小测与期中考,前者的期末考比重比后者少20%(详见表1,p96)。四个班考勤、课堂提问、实验、期末考的考核方式一样,B-D班的实验和期末考的占比略低,主要是增加了随堂小测与期中考的比重。此外,改革后的作业数量也较之前多,有随堂和课后两种形式。以上作业、小测和期中考,均有批改与评讲。
表1 各试点班考核项目对比(%)
2.1.1 B 班期末考试情况总体比A 班较好
由期末考试分数分布情况来看(表2),B班全部及格,平均分76.53 分,标准差7.87,平均分中等,各人成绩有差距,符合正态分布;A班及格或以上人数约占总人数的90%,平均分69.39 分,标准差14.14,虽然平均分不高,但成绩有差距,也符合正态分布。从平均分来看,B 班的平均分比A班高7.14 分,成绩优良(70 分及以上)的人数是A班的1.75倍。从标准差来看,B 班的个人成绩与平均分较接近,无较大偏差;A 班的个人成绩与平均分相比,较多表现为偏离。以上数据反映了B 班对知识点掌握较好的人数较多,A 班的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一样。
表2 各试点班期末考试各分数段人数占比统计
2.1.2 C 班期末考试情况总体不如D 班
C 和D 两个班均采用了新的考核方式,但两个班的考试情况仍有差别。由期末考试分数分布情况来看(表2),D 班全部及格,平均分81.1 分,标准差5.68,平均分较高,成绩符合正态分布。C 班及格或以上人数约占总人数的97%,平均分79.08 分,标准差8.8,虽然平均分略低,但成绩也符合正态分布。从平均分来看,D 班的平均分比C 班高2.02 分,成绩优良(70 分及以上)的比重是C 班的1.12倍。从标准差来看,D 班的个人成绩与平均分较接近,无较大偏差。C 班的个人成绩与平均分相比,表现为轻微偏离。以上数据反映了C 班期末考试情况总体不如D 班,这可能与各班的学风有关系。
由于A 与其他三个试点班的考核方式不同,而B 与C、D两个班虽然分属不同年级,但这三个班均采用新的考核方式,可对B-D 班进行纵向比较分析。由表2 可知,BD 班平均分呈现逐渐增加,B 班的标准差比C 班略低,但比D 班高,总的来说,C 和D 班的考核效果较B 班好。这与实行新考核方式过程中,2018 级采用的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相对2017 级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优化有关。此外,三个班大部分学生的总评成绩位于80-89 之间,呈正态分布,高分的占比分别为D>C>B。
B-D 班的课程过程考核项目增加,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更加细化,有利于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该班学生普遍反映,提高课程过程考核的项目与占总评成绩的比例,形式有些像中学阶段的考核,但评价项目的比例又不太一样,这样有利于提高大家平时的学习积极性,更注重学习过程,而不像以前的考前临时抱佛脚,记忆力强的学生能考高分,学习努力认真但记忆力较弱的学生分数不高。
B-D 班学生肯定试点工作,建议推广到其他年级、其他课程。开始公布此项试点工作时,同学们普遍觉得新奇,认为大学里布置多些作业、小测,还有期中考,与中学期间的学习很相似,会一定程度上增加学习任务,压缩个人时间,但因为是为了探索更好的教学方式,同学们都同意按要求进行试点工作。随着工作任务的推进,大家觉得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学习积极性,能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查资料、与同学讨论、请教老师等途径来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成就感。
由以上结果来看,本次过程性考核试点工作还有提升空间,推广应用的课程和年级可以再优化。由于试点课程是专业选修课,实验学时较多,需要较多的学习时间,因为试点对象是大三学生,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占据了较多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大部分同学掌握好本课程的知识点,能举一反三,这个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任课教师继续优化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更贴近生产实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更灵活的考核项目。另外,学生普遍反映,该试点工作最好能从低年级、基础课程开始进行,更有利于低年级学生主动学习,掌握更牢固的基础知识。
高校加强课程过程考核工作,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5],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增加平时学习投入,但相应地,教师的工作量也会增加,需要考虑合适的解决方法[6]。因此,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加强过程性考核适用课程的案例研究。过程性考核不一定适用于全部课程,建议从低年级、基础课开始推广加强课程过程考核改革。低年级学生刚经历高考,学习状态仍较良好,积极性较高,适应能力也较强。基础课程也是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且是整个专业学习的基石,进行试点改革,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提高对专业的认知度与接受度,也可能间接减少申请转专业的人数。
二是建立健全助教岗位制度。建议适当提高任课教师的工作酬劳,或者配置教师助理,如勤工俭学岗位的学生助理。因开展试点工作,教师工作量比平时增加较多,如批改作业、小测、试卷等,还有其他科研工作需要完成,所以如果开展加强课程过程考核改革,需要比平时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可能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教育部也鼓励优秀高年级本科生担任助教,并给予合理补助[2],但具体落实,需要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助教岗位制度,以保障过程性考核的顺利开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