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张倩倩,董桂馥
(大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价值观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作为思想最活跃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不能仅通过单纯的思想政治课进行。***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是高等教育中的最基本单元,是构成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石,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主要通过课程教学而获得,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人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材料成型原理”包括液态成型、连接成型和塑性成型,是学生接触的第二门专业课程,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课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专业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的思考,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本文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材料成型原理”为例,就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提出一些见解。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专业课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最基础、最根本力量,也是课程思政的主要贯彻者、实施者[2]。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专业教师更加重视专业知识理论本身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教研活动也多围绕怎样将专业理论更好地传授给学生而进行。有数据显示,真正做到将专业课内容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专业课教师仅占28.1%[3]。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担负起思政育人的责任和使命,传承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引领价值取向。做好课程思政,首先要建立一支思想政治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和师德修养,提高立德树人的认知水平。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完成12 学分的在线学习,包括政治理论、党史、师德师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思政课程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关心国家大事,富有家国情怀。坚持教书育人两不误,既要传授理论知识、培养综合能力,更要引领人生方向、价值取向,做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好老师。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材料成型原理课程教学团队三人,每周固定时间集中备课,通过文献、网络、书籍等多种渠道收集思政素材,探讨课程思政引入的教学载体、教学方法,评价教学质量,互相交流思政经验,转变专业课教师只教专业知识的教育理念,做到知识与思想相统一。从专业育人要求出发,挖掘课程思政开展的点,以点带面,覆盖教学全过程,使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发生化学反应,赋予专业内容新的价值内涵,保证思政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教学团队三人分别从事不同的科研方向,将各自科研领域的最新理论和成果运用于教学中,保证了专业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打折扣,打造出了一支专业知识丰富,体现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专业课程团队。
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不断出现,知识量的不断增加与教学学时大幅度缩减的矛盾给教学过程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及时修订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国家需求和社会应用相结合,涵养家国情怀。“课程思政”不是特定课程,而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育教学模式[4]。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在基础课、专业课等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将积极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以间接、内隐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成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5]。因此,思政元素并不能突兀地独立于专业知识之外。把与专业相关的历史、人物、技术发展等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时代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坚定科技报国信念和创新创业理念,树立为祖国高端制造业发展贡献力量的远大理想。每个章节课程的编排、呈现方式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教学团队将思政故事、科技热点、中国传统哲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通过讲授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绿色制造,引导学生发展新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环保理念[6]。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课程思政的呈现形式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使学生融入学习情境,把思政教育变为生动的、有温度的教育过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明白学生想学什么、爱学什么、想怎样学,教给学生一个知识和思想体系,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正确的思想体系。在课堂讲授中,采用案例式、讨论式、启发式、现场演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通过使用现有的手机在线学习APP系统,灵活使用MOOC 和微课资源,进行学生的自学。线上线下互动开展课后辅导和答疑、小组讨论及小测试等内容,通过团队协作、动手实践等多样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课堂之外的学习途径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真“材”实“料”,激发专业兴趣。
新工科提倡重实践、跨学科,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兴趣驱动,学以致用、学以致研。大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需要学生主动展开深度思考,进而发挥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尽早形成社会适应能力。科学研究是理论教学的实践,对生产实践问题的解决提炼促进了理论知识的发展,能够帮助教师进一步优化课程,去掉陈旧过时部分,填补最新最前沿的内容。教学与科研互为催化剂共同升华,学生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为反应结果,共同进步,实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7]。在此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智能制造的深入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获得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规划积极的职业生涯,厚植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将学术前沿、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科学研究建立有机联系。让学生参与教师实际科研的研究工作或参加大学生创新立项活动等,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项目,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进行操作,将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融入教学当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内容,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开放性课题的研讨,培养批判性思维,增强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索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大量科研论文阅读及案例分析,进行口头报告,提高学生阅读本专业英文文献的能力,强化对科学问题的提炼与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方案设计、操作实践,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等科技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持续改进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于无形中融入思政精神。以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以“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通过挖掘、创新思政元素,以显性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等方式,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教学团队全体教师在调研、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集中教学研讨,分享总结成果,按章节落实到人,提取思政素材,分布于授课的三篇15 个章节的所有内容。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确定教学框架,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收集课程思政所需的图片、短视频、电影、纪录片等素材,并进行剪辑处理,修改完善具有课程思政性质的新课件。
“材料成型原理”课程思政类型涵盖生产案例、人物故事、名人文章、古典诗词、发展历史等。通过人物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材料工作者对专业知识体系的贡献,以及科学家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通过讲发展历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围绕材料行业发展历史,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升科学素养、培养社会使命与责任感。表1 为“材料成型原理”课程中部分思政案例。通过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与升华,在润物无声中引领学生,使其内化于心,进而达到外化于行的目的。
表1 “材料成型原理”课程中思政案例举例
通过对“材料成型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和改革,将思政内容隐性贯穿于专业教学,利用教学、科研和思政三者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在国家与社会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在新工科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讲透专业知识,讲活思政故事。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成为有素养、有担当、能创新、敢挑战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