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思政”格局下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内涵、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时间:2024-05-18

洪月娥

摘要面对新时代建立“大思政”格局的新任务,辅导员工作室首先要提升功能内涵,突出示范引领功能,实现融入资源整合,融入核心价值输出,融入辅导员职业发展,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四大功能。在内涵提升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起“一体两翼”的工作架构和“一中心两主体”的工作机制,使工作室由单纯的载体资源要素整合上升为体制机制的全新驱动,用机制打通关节、激活全盘,实现辅导员工作室的全面升级。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室;内涵提升;大思政

中图分类号:G451.8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2.06.018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Connot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Counselors' Studios under the Pattern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HONG Yue'e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1418)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new task of establishing the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tern in the new era, highlight the demonstration and leading function, On the basis of connotation improvement,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orking structure of "one body and two wings" and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one center and two subjects", the studio can rise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simple  carrier resource  elements to  a new  drive  of the  system  and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upgrade of the counselor studio.

Keywords  counselors' studio; connotation improvement;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1背景及意義

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强调了政工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要做在日常、做到个人。辅导员作为思政教育一线骨干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队伍建设水平事关学生成长、学校发展,可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如何有效推动辅导员队伍发展? 2009年挂牌成立的第一间辅导员工作室给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在此之后,通过各高校十余年如火如荼的实践探索,工作室的建设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突破口。[1]

然而,在理论上,对辅导员工作室的系统学术研究比较匮乏,处于实践先行于理论的阶段。在已有的文献中,学界对实践模式的描述较多,而对于“为什么要强化辅导员工作室,辅导员工作室与人才培养新要求的维度关系,当前辅导员工作室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何进一步强化和创新辅导员工作室的思路和策略”的研究还相对不足。特别是面对“大思政”的新时代背景,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内涵有了更新的内容,但理论研究较少。

在实践中,辅导员工作室存在预期目标难以达成、可持续发展受到质疑等问题。比如有的辅导员工作室不过是简单的打包重组,有的工作室异化为争取经费等等。在“大思政”的新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亟需在溯本清源,厘清工作室内涵的同时,创新工作机制以应对不断更新的时代诉求。

2 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内涵提升的价值逻辑

“大思政”格局下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内涵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因此要通过提升工作室功能内涵建设,突出其对于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示范引领功能。具体而言,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内涵提升主要体现在四大融入:[2]

一是工作室建设融入资源整合。通过建立工作室,为多方资源共享搭建平台,降低沟通成本,达到“1+ 1>2”的实际效果。这种资源整合首先是兴趣集聚。辅导员工作室的成立源自辅导员自主自发的研究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平台开展良好的沟通汇聚多方的想法,从而就某一特定领域产生思想的火花。其次是学科集聚。工作室打破学院界限,学科界限。这种交叉融合对于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复合知识背景的研究主题,如网络思政教育、创新创业等,将会形成显著的优势互补,而专业背景的差异对于激发研究的创新性,全面性也具有促进作用。最后是组织集聚。工作室因其“跨界”的独特优势,可通过相关机制体制建设,实现学生与老师、校内与校外、行政与教学的沟通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兼具灵活性与纪律性的多方组织。[3]

二是工作室建设融入核心价值输出。工作室的诞生初衷便在于研究和探讨辅导员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的问题,规避个体辅导员势单力薄的劣势,借助于辅导员工作室平台优势,输出更多、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输出更强大的核心价值。首先,输出产品。工作室通过资源整合有能力有条件输出更多有思政教育价值的产品,比如帮助学生学业成长的书信集合,比如处理学生危机的案例集锦,比如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受到 Z 时代青年欢迎的短视频、音频、长图、漫画,比如能够有效提升工作学习效率的 APP 软件等等。其次是输出理论,理论研究是辅导员工作室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工作室平台整合更多实践并开展更深层次的实践,以此为依托进行深层次思考,并汲取校内外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想法,很多工作室建立了微信交流公众号、社群,为辅导员理论研究提供丰厚的土壤,从而大大推进思政教育理论的发展。第三是输出团队,抓好团队建设。[4]促进人才形成梯队、骨干形成团队、带头人形成核心是工作室的关键任务。辅导员工作室为成员提供科研经费,培训调研以及各类交流机会,使得成员得以在相关领域深挖,通过几年的磨合建设,工作室将打造有经验、会总结、有专长的精英队伍。这支工作室的团队不受限于院系,层级限制,具有更好的政治素养和理论高度,可以更高效地完成上级任务,并且自发地、主动地采取结合各个工作室的主题形式特点。最后是输出品牌。特色建设是辅导员工作室的天然属性。将特色打造成品牌,成为辅导员理论与实践的成果集锦,这是辅导员工作室内涵提升的重要部分。成功的辅导员工作室将为学校的学生工作队伍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树立良好的口碑。

三是工作室建设融入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要深化落实“共同成长”的理念,在服务学生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抓住辅导员职业成长的方向和关键节点,实现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全过程陪伴。在新入职阶段,工作室作为标杆将为新辅导员提供工作模版,实现快速融入。1-2年后,辅导员通过加入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室,学习前辈经验,针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对策,同类人员深入开展岗位工作交流,相互学习,提升个人工作能力与素质,实现快速成长。3-5年后,工作室通过行使教研室职能,组织开展教学,满足和服务教学,辅导员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并尝试创新探索新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成效。5-7年后,资深辅导员可以通过工作室组织实施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团队或个体的研究成果,以满足学生工作创新和辅导员职称评聘及个人职业发展等实际需要。在辅导员职业生涯中,工作室加强了辅导员的交流,舒缓工作压力,有效强化辅导员团队意识和归属感。

四是工作室建设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辅导员工作室作为专业化发展的成功范式,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要切忌脱离育人这一根本功能,特别是在“大思政”的新时代背景下,切忌好高骛远,要紧紧扎根人才培养,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培养学生与发展辅导员队伍的一体化建设,切实融入学校乃至当地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成为重要的科研和实践平台。

3 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工作室管理的“缺位”和“错位”

目前各个高校的工作室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学校的一种“官方行为”,有着较为浓厚的行政色彩。这种自上而下的发起和管理方式,在保证了经费、场地等基本运行要素的同时,也容易出现管理上的“缺位”和“错位”。一方面,工作室的研究主题通常由行政部门确定,并不是自然地诞生于辅导员兴趣的聚集和工作实际,导致工作室从一开始成立就与辅导员实际需求产生错位。另一方面,由学工部门单一管理的模式,对于工作室充分发挥其资源整合及价值输出来说存在缺位和不足,无法给工作室良好的指导和帮助。

3.2 时间精力的冲突

工作室的主持人通常由辅导员名师、思政教育专家或者相关领导担任,其本身承担了大量科研、教学和行政工作,对于工作室的建设发展无论从时间还是精力上都投入有限,难以达到理想的工作效果。另一方面,工作室的成员基本为来自一线的专职辅导员,工作室对他们的约束有限,加之辅导员本身任务重,角色多,日常工作琐碎繁杂,使得大部分辅导员虽然很有热情参与工作室的工作,但常常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

3.3 组织松散带来的灵活性和纪律性的矛盾

工作室的主持人与成员之间虽然存在招收、组织、考核和管理的关系,但是并不存在实际明确的上下级行政关系,更多的是“共同成长”的理念下的指导合作,主持人不具有发号施令的权利,对于成员只能给予指导建议。而工作室对成员也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去明确各自的职责,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打折扣。此外,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在缺乏硬性指标和明确的任务的情况下容易导致成员自我发展的随意性。

3.4 工作室评价考核乏力

评价考核对于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可谓意义重大。然而目前辅导员工作室评价考核出现了三大问题:首先是评价目标功利化,由于工作室组织松散,出于自愿的特点,对于工作室的考核通常是压在主持人的身上,并将考核结果与工作室的留存相挂钩,失去了其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总结经验的重要功能。其次是考核指标僵硬化。出于管理的便利,目前运行中形形色色的工作室通常被同一套评价标准所考核,用一把尺子丈量各种工作室,忽略了工作室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发展。这样单一的评价标准下容易导致工作室出现“千人一面”的情况,失去了其成立的初衷。最后是评价主体单一化,目前工作室的评价主体为学工部,但是工作室的核心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学工部门,仅由学工部门考核,将大大削弱工作室资源整合以及核心价值输出的深度和广度。

4 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对策

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是功夫在内,效果在外的系统工程。加强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首当其冲要完善“一中心两主体”的工作机制。一中心即是以立德树人、学生思政教育为中心;两个主体包含学生主体和辅导员主体,一是学生主体,工作室建设要抓住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这一基本要义;二是辅导员主体,工作室应当尊重每一名辅导员的需求,激发其内在活力,将工作室建设发展与辅导员实际需求紧密结合,通过为辅导员发展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实践环境、施展环境,将更多更优秀的辅导员人才集聚到学生工作中,让他们感受到职业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其次,切实完善“一体两翼”工作室机制。一体即通过完善实体性辅导员工作室在科研及实践中的品牌核心作用,强化辅导员工作室对于高校思政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两翼包括两方面,一是校内协同,“大思政”格局下,充分发挥与各部门专业教师的协同效应,落实“共同成长”,突出工作室人才培育的功能,提升工作室思政教育引领的能级;二是校外协同,与校友、行业专家交流,多进行社会实践,以此扩展辅导员工作室的广度和深度。

最后,从制度规范出发,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督促工作室成员实现自身发展。一方面制定“多渠道”经费管理制度,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实施学习成本分担机制,将有限的经费用于成员的专业学习和发展上。另一方面是转变考核评估制度,引入思政专家、学生、教学部门、同行工作室互评等多主体、差异性和动态化的评价方式,使得评价效果更具针对性,从而更好地指导工作室建设。

基金项目:2020年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辅导员创新项目“辅导员工作室建設的新思路和新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罡, 冯秀玲.非正式组织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路径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2):104-107.

[2]  范新宇.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的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路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02):32-34.

[3]  杨鹤群.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室构建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11):139-140.

[4]  覃柳云.辅导员工作室: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新动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8(45):17-1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