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 “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

时间:2024-05-18

付雪

摘要“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因其特有的“艺工融合”特点,是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传统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模式导致人才素质与产业需求不匹配。本课程以培养适应时尚行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出发点,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和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旨在提升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服装立体裁剪;教学模式;考评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2.06.026

Teaching Reform of Draping Cutting Course Based on the Goal of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FU Xue

(School of Fashion Design, Wuhan Institute of Design and Sciences,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Because of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ation of art and industry",  the course of "Draping Cutting Course" is the core cours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fashion design professional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target orient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the traditional three-dimensional cutting course teaching mode leads to the mismatch between talents' quality and industrial demand.  Starting from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professionals who meet the development of fashion industry and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this course carries out teaching mode reform from the aspect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vocational skills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fashion design professionals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students' employment.

Keywords  applied talents; draping cutting; teaching mode; evaluation methods

引言

隨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更高水平,服装行业面临着消费不断升级、需求趋向多元的新变化,但服装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没有完全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以“关注生活、表现时代、服务社会”为指导思想,坚持“艺术+技术”“设计+工程”的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研发、工艺制版、营销展示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为纽带,以创新为核心,践行“项目推进、艺工结合、内外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设计思维、制作实践、科研创新、专业竞赛等融合,构建“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创新思维”的育人新模式,拓展产教融合的教学新路径。采用反向设计办法,从行业企业需求出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从而调整规划教学体系,实现岗位导向、能力递进的可持续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经过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使艺术课程与技术课程模块得到有效的链接,课程建设不断趋于成熟与完善。本课程近年来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实际多次组织召开专项研讨会,多次修订教学大纲,调整教学计划,整合教学内容,自编教材,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教学文件档案。课程自2011年被学校评为校级优质课程开始建设,2016年通过验收,被授予“优质课程”称号,2018年获批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2019年获湖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改革案例,2021年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课程建设至今教学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好评。

1 课程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艺工融合”的特点。课程注重艺术模块与技术模块的有效链接,通过不断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注重将理论知识融合到训练实践中,培养学生实际应用中的服装款式造型能力、版型设计能力、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本课程通过解析服装立体构成原理,示范具体立体裁剪技法,系统地阐述服装立体构成在服装造型和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立体裁剪制板技术。学生通过先修服装结构与工艺类课程内容,对服装的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有了一定认识和掌握。虽然本课程是立体制版技术,但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理解—掌握—运用—创意”的渐进过程,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经过了最初的基础化教学阶段正逐步转向专业应用化阶段发展。课程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强调实训实习的重要性,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实际应用中的服装款式造型设计能力、版型设计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通过深入研讨和教学实践,将原来单一的立体造型设计,拓展为创意与结构功能结合的立体造型设计,鼓励学生运用新理念和不同类型材料,丰富服装的立体造型设计,同时结合国内各类服装设计比赛进行实战训练,促进教学模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1.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结合市场需求,使人才培养规格多样化,强化实用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我国服装高等教育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路径的建设。

(1)解决服装立体裁剪教学传统模式中学习时间受限、教学资源老旧、教学互动少、教与学脱节严重等问题,以及与毕业生应该达到的能力要求脱节,人才素质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2)解决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教师的评价标准往往强调学生的最后作业效果,而疏忽了学生制作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须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内容和标准的确定、评价方式的选择以及评价的实施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注意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多样性。

(3)解决课程之间关联性与结构性较弱的问题。以往专业课程与课程之间虽有先修与后续的前后关系,但课程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仍然相对独立,缺少学生对知识的贯穿运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 课程建设创新理念及途径

2.1 课程建设创新理念

2.1.1 坚持“立德树人”课程先进性

以学生为主体,将思政教育适时融入专业教学,科学设计对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方法。总结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教育资源的方法,结合课程特点,注重交流引导,以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1.2 形成“立体化”教学环境

借助优质的网络平台,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将课程大纲、授课计划、评分标准、实践指导书、多媒体课件、优秀作品案例以及相关服装网站等资料,上传至课程线上平台供学生课余学习。利用新媒体交流途径,如微信、QQ 等社交软件,开展课外辅助教学、师生交流互动和经验分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师生的课内、课外互动,营造开放活跃的教学氛围,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2.1.3 建立“开放融通”的课堂情境

教学目标、过程、方法和评价向学生开放,通过全程实时点评、互评方式,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和学习,由程式化、按部就班的刚性教学走向灵活、生动、创造的弹性教学。教学中采取鼓励式教学方法,在量化课程考核指标的同时,因材施教,设定不同层级的考核内容,并通过案例分析、操作示范、个例点评、举一反三等多种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身的收获和提高。2.1.4 發挥“承先启后”的连接作用

注重与先修、后续课程的有序连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作业考评形成课程群的整体教学规划,使课程间、教师间合作、连贯、互促发展。在专业知识链中服装立体裁剪是服装结构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完成服装造型设计,另一方面为工艺设计提供版型,起到承上启下、融会贯通服装相关课程的作用。其先修课程包括“服装款式设计”“女装结构与工艺(原型)”,后续课程包括“服装创意设计”“服装专题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课程建设注重课程内容的前后连接和统一,相互支撑,互为补充,在掌握立体裁剪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实现面料的二次开发与非服用面料的拓展实验。

2.2 课程建设创新途径

2.2.1“化零为整”改革教学设计

课程以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教学内容细化成单个前后连接的知识点及实操项目,通过完成单个训练内容,逐步实现“理解—掌握—运用—创意”的能力递进式学习。即:理解什么是立裁;掌握立体裁剪的操作步骤和方法;运用立裁技法完成各种款式的立裁操作过程;通过立裁的方法创意设计各种服装款式。课程内容注重对能力和思维的训练,最终实现课程“高阶性”教学目标。

2.2.2“以学生为中心”制定教学计划

课程教学实施基于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结合激发兴趣、师生互动、自主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示范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基本知识点讲授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实例示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立裁的体验式状态。对章节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后,再采用启发教学法,让学生对实例进行变化,尝试完成同类但相对复杂的新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全部知识和技能教学结束后,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立体造型手法和老师交流沟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一款综合训练项目,提高学生的分析、运用和创新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动手实践贯穿全程,作业效果的直接展现和相互对照,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3“以量促质”实施教学组织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将教学内容层次化,加强学生对于服装结构和基本立体裁剪操作技能的掌握,强调学习过程中量变促进质变,将平时作业量化到18项训练内容,包括基础训练、应用训练和延展训练。基础训练部分学生将掌握立体裁剪基础知识;应用训练部分学生将基础知识融入具体服装实例操作中,并能够举一反三;延展训练部分提高学生的立体造型设计与创作能力,呈递进式的三个阶段,训练的内容结合市场趋势与变化适时更新。在安排训练项目时会根据不同学生进度和能力情况,适时调整延展训练的项目数量,因人而异,让课程具备合理的“挑战度”,实施相对灵活的成绩考评。

2.2.4“多元评价”客观考评方法

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平台,建立线上和线下考评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组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同时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针对能力不同的学生考评要求也会不同,注重多维客观评定。成绩的考核采取量化指标,把每阶段实践训练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作为考评的量化标准。

注重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在学生课程成绩评定方面,结合前期完成的课程内容将款式设计、面料再造、工艺制作等能力进行综合考核。根据学生的设计风格针对性地安排命题作业及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和强化创新意识,坚持对学生进行创新、组织等全方位素质考核,使之在课内与课外、校內与校外得到全面发展。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实施“精讲宽考”原则,突破课堂和教材的局限,拓宽考试范围,增大考试难度,提高评分标准的科学性,用考试推动学生学习。

2.2.5 “弹性训练”巩固教学效果

以课程教学为依托,积极拓展“第二课堂”,以赛促学,以展促教。每学期课程结束后举办每位同学的作业汇报展,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创作热情,也是落实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以立体裁剪课程为依托,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多方向实训项目,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 项,校级大学生综合实训项目5 项。结合如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耀莱成龙 DC Racing2020’春夏服装系列产品”、校级大学生综合实训项目“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婚礼服的立体造型创新设计”“传统拼布艺术在现代卫衣设计中的表现运用”等,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与空间将课程内容进行深化实践,巩固了教学效果。

2.2.6“适时思政”贯通教学过程

坚持立德树人,以国内服装行业技术创新应用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经济发展情况,人民生活消费变化情况等紧密联系专业,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保持课程教育的先进性。从专业知识内容形式和应用实践方面思考,将大国工匠精神、传统文化、职业素养、审美教育等内容渗入教学,在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中有意识的结合各种形式的课程思政教育。

“服装立体裁剪”通过实施教学改革创新,坚持立德树人,着力课程“两性一度”建设,以学生为核心,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中将持续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增强教育文化的软实力,实现教育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创新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况敏.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纺织报告,2020,39(8).

[2]  李超德, 孙梦婕.服装设计教学的困惑与变革[J].美术观察, 2020,(7).9-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