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改革开放以来高考语文作文要求变迁的探索及其启示

时间:2024-05-18

朱倩仪

摘要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有数十个春秋。文章将高考语文作文要求作为研究对象,对语文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分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阶段(1978年-1998年);第二个阶段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研究阶段(1999年-2021年)。

关键词语文高考;写作要求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2.06.045

The Explor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Change of College EntranceExamination Composition Requirement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ZHU Qianyi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6)

Abstract  It has been decades since the resumption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1977.This paper intends to tak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hinese composition requirem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on Chinese education, the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the research stag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1978-1998). The second stage is the research stage sinc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1999-2021).           Keywords  Chines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writing requirements

语文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数十年的变迁,高考作文也在持续不断的争议中探索前进,语文高考作文要求体现了不同时期内语文教育发展变化轨迹的表征。研究作文要求本身可以透析语文高考背后折射的语文教育理念的变化。下面分别从不同的时期阶段对高考作文要求的变迁做一个详细的整理,期望从中探索出高考语文的发展轨迹与规律,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

1 改革开放以来的高考作文

1.1 改革开放后高考作文的整体分析

1977年,高考恢复招生,语文教育重新步入正轨。经历了十年文革,人们的求知欲与学习欲空前高涨,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现象,在动荡后处于重建恢复阶段的社会背景下,高考作文的探索也处于重建恢复并继续向前的过程中,此时的高考作文考察力图破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文革结束期间对语文教育的压迫,必须寻找新的方向,在这个艰难探索的过程中,对高考作文的质疑层出不穷,高考作文成为大众研究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窗口,也在语文教育受到抨击的同时受到抨击,同时,高考作文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变动趋势和发展方向。

1.2 改革开放以来的高考作文要求的特点分析

1.2.1 开始对作文字数有限制与要求

相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四年的高考作文要求,改革开放后的高考作文要求开始对写作字数做出限制与要求。如1978年,不超过600字;1980年,字数最多不得超过一千字;1982年,不要超过一千字;1983年,第一题字数在300字以内,第二题字数在800字以内等。

作文字数在语文教育要求规范中被反复讨论。如在202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习作部分就对7—9年级的学生做出了“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的要求。可见从语文课标提出的要求来看,在考试时间内完成相应字数的作文是需要考察的能力之一,也就是说,无法在规定时间写出相应字数的学生就视为能力不达标。

即使如此,从写作本身的层面看,限制字数恐怕不是好事。“写文章,从来就提倡当长则长,当短则短,没有什么明确的字数规定。”[1]统一限制的字数限制了表情达意本身,有的学生可能只需要两百字就完成了情感的表达、文采的展露、内容的输出,而有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字数来表达完整的内容,字数的限制使得学生无法在写作上大展拳脚。

尽管如此,字数的限制依然具有考量之处。从评阅作文的角度看,统一的字数利于作文的评价,文章过长或文章过短都会使得评判标准波动巨大,不利于赋分公平。二是从思维考察的角度看,写作题的设置不仅考察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考察学生在短时间内构思作文的能力。

1.2.2 开始出现题目自拟倾向。

相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四年高考作文的情况,改革开放后的作文题目有了松绑的迹象,开始逐渐开放题目让考生自行选择。但就这个时期而言,命题限制还是比较严重,题目自拟的作文年份在九十年代才有了显著增加。就此探讨,作文题目的限制对考察考生语文能力的利弊。

从有利的方面来说,一方面,作文题目的限制便利了作文的评阅,统一在一定范围内的话题更加容易看出写作水平的高下;另一方面,限制命题避免了套作的流弊,命题不具发散性本身就限制了内容的可写范围,考生就无法轻易地准备放之四海皆准的“万能题材”。

从不利的方面来说,这可能导致学生思维发挥空间小,作文题目限制了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作文命题的不开放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不开放,这种作文几乎不需要学生进行审题思考,这就无法考察学生对题目的解构与分析能力,也无法考察学生在写作背后的语文生成能力。

1.2.3 有重建文体意识的倾向

这个阶段的作文文体限制较死,其中,除早期不稳定的两年外,主要文体以议论文为主,应用文的考察形式多样,包括了读后感、书信、广播稿等,记叙文考察次数不多,不限题材的年份较少。相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作文要求,改革开放后的作文首次提出了明确的文体要求,拾起了文体意识在作文考察中的应用。

事实上,文体要求摆上台面即是写作的形式与内容文体摆上台面。尽管在现实中常有文章华而不实即辞藻华美而内容空虚的现象,却并不作为一个理想作文的提倡,但是,在内容夯实的情况下,形式仍然是写作的一个重点关注问题。在《文心雕龙》中,作者刘勰就在文体论中对当时的文体进行了一个分析探讨,檄文有檄文的写法,祭文有祭文的写法,诗有诗的写法,赋有赋的写法。高考作文也是如此,只偏重一项考察是不利于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使得学生对各种文体均有涉猎是确定文体形式的一个重要作用。

1.3 改革开放后高考作文的总结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后的高考作文还处于一个探索与艰难前行的阶段,这个时期各方对语文教育尤其是语文高考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语文教育亟须做出反应与改变,在这个过程中,高考作文要求的种种改变也代表了语文教育改变与前进的决心和毅力,是这个时期语文探索的种种表现与证明。

2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作文

2.1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作文总体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命题自主权进一步开放,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也在不断改进、发展,其中的变革也可以从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中得到一些启示,高考作文要求的变迁体现了新课改下不断变革的语文教育的变迁,也体现了语文教育变革中不断反思的过程。在语文教育蓬勃发展的现象后面,也隐藏了种种危机,如对分数的盲目追捧,“满分作文”“考场高分作文”大有市场,所谓的作文模板层出不穷,教师也旨在围绕作文评分标准进行教学,学生写作没有创新,没有灵气,只有模仿。在这个阶段,高考写作要求也出现了文体淡化的倾向,同时对作文立意做出了新的要求。

2.2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作文要求分析

2.2.1 文体淡化的倾向

这个时期的高考作文要求频繁出现“文体不限”“文体自选”“明确文体”的字眼,体现了这个时期的高考作文对文体的开放,然而文体的开放却引发了文体淡化的争论。

“文体不限”在蓬勃发展的语文教育改革中是有迹可循的。一是新时期的语文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语文学习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主动能力,在这种倡议下,更为开放与宽容的选择环境就成了语文考察的一种倾向,那么在高考的考察上就不应该做出过多的限制。二是新时期的语文改革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似乎也意味着在文体选择上要全面开放。三是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创新思维的发展,文体的限制不利于考场上出现创新的、闪光的作文,文体的开放加大了作文写作的不确定性,也给了学生更多的创新空间,更容易产生多样的优秀作文。

那么,文体淡化产生了什么问题?

首先,从实践层次上来看,文体的放开反而限制了文体的开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高考拿分的需要,语文教师通常建议学生在考场上写更为稳定的议论文,一来不容易出错,有一定的写作套路,容易把握;二来写议论文所需要的材料是可以在高中学习中不断积累的;三来写议论文要出彩相对于其他文体不要求过高的文采,而更强调思维的顺畅,在短时间内更容易提高。看似开放了的文体实则在应试的桎梏下变得更为限制,文体自由选择的初衷成了考生钻应试教育空子的机会。

其次,從教育理念上看,文体淡化陷入的是“为了创新而创新”的窘境。在高考写作中,创新是件十分“危险”的事,一不小心就会掉进“离题”“审题不清”的地牢里。议论文作为相对而言“四平八稳”的文章自然得到师生的青睐,那么就会产生一个困境,如何在四平八稳的议论文中发挥创新精神。许多考生为了论据的新颖大量地背素材、积累材料,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为了应变考场上不同的命题,将材料进行归类,我们很难从短期内看出学生究竟会不会从这样的语文教学中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写作教学似乎变成了题材积累大赛。

第三,从命题本身来看,高考命题的设置并不能使文体真正地实现开放。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抑或是走向后来的新材料作文,在题目设置本身并没有给予除议论文文体外其他文体的写作空间。本质上还是引导语文写作教育走向议论文写作。

第四,从文体概念本身的重要性来看,语文教育应强调文体意识。“文体是集体长期文章写作实践和理论把握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带有相对规范意味的集体智慧的结晶。”[2]高中写作还在夯实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文体作为写作的基础是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的,如果不能明辨文体,恐怕也到不了才气斐然的写作境界,才情如大诗人李白,也并不是只有内容没有形式的,李白本人的诗、文、赋、词各有所长,而这些名篇大作的背后,读者不应只见其精彩的内容,不见其坚实的文体基础。文体意识的淡化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是相当不利的,由于高考这根指挥棒对文体不做要求,那么语文教学课堂也就很难出现文体概念界定的影子了。

针对文体淡化现象,在2008年首次在写作要求中出现“明确文体”的字眼,在2011年后开始频繁出现“明确文体”的字眼。明确文体在本质上并没有解决文体淡化问题,却在一定意义上打击了考生写作“四不像”的现象。

总而言之,在本阶段出现的文体淡化现象,是十分值得重视和注意的。

2.2.2 注重文章立意的倾向

新课标明确提出,作文的写作要有明确的观点、真挚的感情、健康充实的内容。跟随着新课标的步伐,高考语文作文作为赋分的重头不可能不就此做出改变。从具体的题目上看,作文要求在新课改头几年采用的是“立意自定”的说法,此后大多数年份用的是“确定立意”的说法,只有 2017年不做立意要求,2009年和2010年采用“明确立意”的说法。从不同的说法运用可以看出语文教育在作文立意上的探索与反思,头几年的立意自定为考察考生的作文立意开了个头,使得作文立意的重要性被摆上台面,立意作为作文评判的标准被首次提起。

从“立意自定”到“确定立意”,可以看出在立意的要求上更上了一个台阶,语文高考对考生的要求不再只停留在作文有立意上了,而是要求立意要明确,主题要明确,观点要明确上了,在这个角度上看,确定立意大大减少了考生写作立意不明、观点模糊的现象,也考察了考生是否有围绕主题与中心进行写作的语文能力,是否有成功表达一个明确观点的语文能力,是否有围绕观点得出一个明确结论的语文能力。“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经过了训练和培养,进了考场如何调动起自己的经验,抑制住自己的紧张,冷静思考,深刻思辨,在有限的时间内生成一个深刻而又创新的主题,这个问题至关重要。”[3]

2.3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作文总结

总的来说,语文新课程改革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带给语文教育的是史无前例的冲击。这个时期的高考作文要求处于不断变化的阶段,是语文教育不断反思和继续前进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出现的亟须解决的问题是文体意识淡化与作文立意究竟何去何从的探究,只有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探索新的问题,再不断地解决问题,语文教育才能蓬勃发展,不断向前。

4 结语

纵观高考作文要求的歷程,可以发现其在不断探索与发展。从题目上看,自拟题目成为主流;从文体上看,高考作文要求从无到有,又陷入淡化的窘境中,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发展;从写作立意的要求上看,考察学生对作文立意的把握已成为常态,更重要的是探讨采用何种方式进行立意更利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生成。总而言之,高考作文在探索中不断发展,也代表着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军.写作思维活动的开合调控──谈“作文字数规定”与点拨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1996(05).

[2]  陈雪虎.所谓“文体不限”:当代语文教育文体意识的贫困[J].文艺争鸣,2005(01).

[3]  靳晨思. 高考背景下高中生作文立意能力缺失原因的探究与思考[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