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范利丹 秦刚 梁为民 焦华喆 陈亚娟
摘要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制约地方院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并基于河南省某高校客观实际,针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对研究生培养环节把控、研究生导师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方面所建立的制度进行了分析,强调了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并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奖励和激励机制,建立高质量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以此提升地方院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研究生 科研创新 制度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6.002
System and Mechanism Exploration for Eleva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case study of a university in Henan Province
FAN Lidan[1], QIN Gang[2], LIANG Weimin[1], JIAO Huazhe[1], CHEN Yajuan[1]
([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454000;
[2]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454000)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limiting factors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a university in Henan province, take into account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the systems and mechanisms about control of training process, tutor group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cultivating excellent degree thesis were researched, and pointing the emphasis on the improv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system. And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reward and incentive mechanism,and establish a high quality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platform, based on which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d been upgraded.
Keywords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stgraduate students;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systems and mechanisms
随著我国经济社会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愈发显得更为重要,而这主要的在于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规模逐步扩大,研究生教育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最重要途径,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教育管理部门对此也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采取了多种举措,不断健全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促进各高校和研究院所规范管理,在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总体上看,各培养单位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不断完善,培养机制、质量监督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因为国家重点大学和普通地方院校办学定位的不同,各培养单位在培养方面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尽相同,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激励方面的措施有异。
笔者所在学校位于河南省,属于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2020年,学校研究生招收规模比上一年提升了近40%,笔者所在的土木工程学院提升了约42%。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大幅度提升,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生源质量下降、生师比下降、课堂教学大班等现象,进而制约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1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
1.1研究生生源质量
通过对2014-2018年生源情况的统计,录取到土木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有33.7%来自三本或专升本考生,且属地生源比例较高。为改善生源结构,应在招生环节通过线上、线下多重方式宣传,正确吸引优质生源,同时着力拓宽生源覆盖面,完善生源结构。此外,调查发现,研招考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数学考试成绩较低,专业课成绩较高。在面试阶段表现出来的问题是,和考研专业课相关的专业知识都能很好掌握,而与考研专业课不相关的专业知识大都不熟悉。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其一在于,目前很多三本院校已成了“考研基地”。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开始了考研备考。与考研所考知识不太相关的,都不被学生重视。即便在二本院校,在大四备考阶段,很多学生也都对考研不涉及的专业课不重视,专业课课堂经常缺勤,美其名曰,为考研让步。众所周知,工科研究生尤其是土木工程中的很多问题都要依赖于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来解决,数学基础的薄弱以及专业素养的欠缺,势必会影响到在专业问题方面的深入研究,制约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1.2高层次平台和项目的制约
地方院校与重点高校相比,师资力量相对较弱,主持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以及有机会和大型企业进行项目合作的导师相对较少,对于研究生的培养,通常更加注重其论文的完成情况及就业问题,研究生接收前沿专业知识和技术相对滞后。同时,由于地方高校受科研条件的限制,部分导师科研经费少甚至没有科研项目,即使研究生有较好的研究思路和创意,也可能因受到经费限制而无法去尝试。与此同时,导师科研项目少,就不能积极跟踪国内外前沿动态以及工程实践,指导研究生创新方面也会受到制约,从而影响了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地方院校很多导师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日常工作繁忙,从而不能够定期和研究生进行沟通交流,若研究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则导致部分研究生只是以顺利毕业作为目标,在学术研究中只是做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或者参照已有成果利用相关软件进行模拟训练,因而造成高水平、创新型的成果偏少,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有限。
1.3课题教学改革尚在路上
针对课堂教学改革,笔者所在的学校和学院都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并在培养过程中一一落实。如从2013年开始,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就开始立项进行案例库的建设;针对学术型研究生,从2010开始进行精品课程立项建设。部分授课教师也能从“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逐步转变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但从目前研究生课程教学来看,还有部分教师忽视利用问题为线索引发的对科学问题和技术前沿的探讨。另一方面,土木工程作为与生产实际结合特别紧密的工科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不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研究生学术前沿的引领,从而在工程实例方面激发学生独立、辩驳思考的作用不强。[2]
2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制度探索
2.1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把控
学位论文质量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客观载体。为加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过程管理,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学院出台《加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办法》,在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预审和评审、学术不端检测方面都制定了高于学校基本要求的标准制度。如,针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上述办法中规定“经系统检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文字复制比大于≥30%的,但作者认为是因引用本人文献所致,可提出异议申请”。异议复测申请只能申请一次,复检结果符合要求的,方可进入评审环节,不符合要求的,做延期毕业处理。
同时,在研究生培养中各专业都制定有相应的学位授予标准,研究生在达到该标准后方可顺利获得学位,因此学位授予标准的制定要结合学科专业的办学条件、师资基础、办学方向和特色,并经过充分调研、多方论证后制定。在内容方面,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应涵盖开题报告、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学制年限和学分等方面,从学术论文篇数及档次质量,学位论文文献调研、复制比和写作质量、最长学习年限、学分分布等方面量化各个考核标准。在学位申请和毕业审核阶段,做到有章可循,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尽可能把标准客观化,减少主观掌控指标,建立研究生淘汰机制并严格落实,真正做到研究生阶段“严进严出”,培养出具有独立精神、创新能力的研究生。
2.2建立有效协作的团队-导师组
学院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形成了6个学术团队,学院出台有《科研团队遴选与管理办法》。团队研究生有一个主指导教师,团队导师组成导师组,定期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方面的交流和培训。如在2020年下学期,学院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机制及防控团队针对2020级研究生开展了研究生培养环节及相关要求、文献检索阅读技巧与论文撰写、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灾害防治技术等5个讲座,有助于新生较快步入研究生学术科研阶段,提高其科研创新意识。学院将在后期的团队建设中,进一步健全导师组联合指导机制,充分发挥全体导师的力量智慧,使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中能够吸取到全体導师在科研方面的智慧结晶。导师之间的研究方向既有协同性,也有差异性,并可以产生交叉研究方向,如此,导师组的指导可以博采众长,不仅可以丰富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方法,使研究生早日上手开展科研,还可以结合所负责课题,指导学生开展交叉学科的科研活动,从而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进行创新思维,并孕育出创新型成果。
2.3培育资助优秀学位论文
为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意识,激发研究生科研热情,继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院出台《资助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管理办法》,对于在学位论文开题前在所研究领域已有较好的学术积累和研究基础,且研究方向明确,并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并且研究生平均学习成绩高于80分者,给予一定的资助。学院成立开题小组,对申请资助的学位论文在研究创新性、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预期目标的可实现性等进行审查。中期考核阶段,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研究进展情况、研究目标的可实现性、已获得的学术成果进行审核。考核合格者,继续享受资助。受资助研究生获得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者,则能获得最后一次资助,以此激励研究生持续不断进行学术创新。
3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机制探索
3.1完善研究生奖励和激励机制
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相关指标体系与方法,一方面可为研究生创新方面的奖励、项目支持等提供参考,另一方面还可以为研究生教育过程提供反馈,用以改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3]构建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将其落实在研究生各类奖助项目、资助项目的评审方法,并考虑在学院层次设立研究生创新成果奖励基金,以此在学院内部培厚研究生创新成果的土壤。
3.2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一直坚持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虽然目前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笔者所在学院增加的规模多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已远超学术型研究生,因此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对整体研究生质量提升的意义重大。而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高质量的专业实践需要搭建高质量的实践基地和实践平台。学院将积极和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对接,成立更多、更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夯实基础。
3.3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是其进行创新实践的前提,不但需要学生根据个性自发产生,更需要学院创建良好的学术气氛和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提供创新的氛围,对研究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他们学术创新的兴趣。营造创新的学术氛围需要学生、导师和学校共同努力,学院也做了一些具体安排。首先,学院力争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集中资源为研究生提供科研创新平台。其次,课堂上,要求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厚积薄发的学风,建立平等开放的课堂秩序,鼓励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和头脑风暴,激发灵感,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营造出注重学术、鼓励创新的课堂氛围;此外,在科研过程中,要求鼓励学生间、师生间的学术交流,增加思想交流碰撞的机会,形成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氛围。
3.4设计研究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学院从大局考虑,将创新教育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各个阶段,并统一进行整体规划,明确每个阶段需达到的目标,需完成的要求和内容。从教学体系构建、课程内容设置、师资力量调配等多个层面,对研究生创新教育进行具体的实施和开展,分层次和阶段进行,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开展不同的课程,进行相应的能力培养与实践。
研究生一年级,主要进行创新精神、创新理论培养相关的课程,如学科发展前沿、学科技术进展等;研究生二年级主要是进行实验,撰写研究论文的阶段,开展了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如创新思维方法与技巧等;研究生三年级,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教育,充分挖掘研究课题内外的创新元素,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训练。
3.5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力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尤其重要,需要回归工程实践中,去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和工程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进行培养,可以优化组合教育的各个要素,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方面的教育和资源优势,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行业和应用结合起来,主动融入地方、服务社会,根据企业和社会需求,课程体系注重工程实践培养,适当设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细化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统筹校内和校外的教学环节,从而总结和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学院导师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每年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基层实践、挂职或者工程实训,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工艺优化设计、设备改造等工程项目,进行横向课题研究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打牢了工程教育教学的基础,增强了教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导师将横向课题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提升了研究生对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难题的兴趣。另一方面,创造条件使研究生参与产学研科研项目的实施,让感兴趣的研究生参与横向课题,真正参与企业实践工作,围绕企业生产需求的科研项目为实践主体,从而培养研究生的工程技术创新能力。
4结论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自主创新在促进各个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将更为重要。因此,创新教育实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界应该关注的问题,更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科研创新的主要力量,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中,一定要积极探索并持续完善相关的制度和体制,不断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从而产生大量的科研创新成果,以此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通讯作者:秦刚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生教育)(2019SJGLX016Y和2019SJGLX057Y)、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2019SJGLX06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3]1号.
[2]崔海亭,彭培英.地方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措施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15(10):86-89.
[3]张健,毛聪,胡宏伟,等.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学术贡献率提升机制探索提升机制探索[J].科技創新导报,2017(21):238-23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