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县域城乡教育一体化教师流动的现实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4-05-18

刘洋

摘要城乡一体化战略发展的持续推进带动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建设与完善。而对于教育系统而言,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教育力量的不均等既影响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质量同时也影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探究了县域城乡教育一体化教师流动现状,通过当下教师流动问题的探究,提出解决城乡教师不均衡流动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城乡教育一体化 教师流动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6.022

Th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Flow of Teachers i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at County Level

LIU Yang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Abstract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trategy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urban-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For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 imbalanc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inequality ofeducational powernotonlyaffectthequality ofurban-rural integration, butalsoaffectthe healthydevelopment ofeducation.Thispapermainlyexploresthecurrentsituationofteachers’flowin theintegrationofurbanandruraleducation in the county,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imbalance of teachers’ flow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words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flow of teacher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1城鄉一体化建设背景下教师流动现状及存在问题

对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的教师流动进行现状分析与原因探究之前,首先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教师流动主要指的是在当前教育一体化构建背景下,城市与乡村学校之间存在的师资资源的流动问题。当前虽然以政府部门为指导,教育部门开展实施的方式组织了教育事业编制内教师的轮岗任教活动,但该种政策的构建在推动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平等化发展的同时,实际的建设背景下仍然存在着师资资源局限在城市地区的实际问题。

分析当前教师流动现状可以发现,虽然当下在城乡教育一体化构建背景下教师实现了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的流动,但目前所采取的教师流动模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既有着刚性流动的强制性流动模式同时也有着柔性的政府干预的流动模式。

首先从刚性流动模式进行分析,该种模式主要是在政府单位领导下,以制定政策的形式,强制性的要求教师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进行流动,以县城骨干教师进入乡村开展教育活动的方式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平等与均衡。而柔性流动模式主要指的是政府在组织教师流动时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通过尊重教师个体利益,鼓励教师进入农村开展教育活动的方式,既给予教师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利,同时也通过向下流动与向上流动模式的构建带动县城优质师资力量向农村地区流动的同时,也通过乡村学校教师在县城学校进修学习的方式提高乡村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

当前在城乡教师流动背景下所采取的流动模式仍然是骨干教师支教的方式,虽然有着其他的流动方式做辅助,但骨干教师支教仍然作为主要的形式。而教师流动机制整体相对较为僵化,固定流动政策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导致了教师在参与教师流动时存在着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的问题。

其次从实践的教师流动工作落实情况来看,虽然相关单位提倡流动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10%~15%的流动率,但当前城乡师资之间的流动大多只能保持在3%~5%。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背景下,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失衡的现状影响了城乡地区的教育质量,而教师流动在组织背景下为了更好的均衡城市与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应该构建出城乡间双向流动的模式。但在当前的流动活动组织背景下,参加流动的教师更多的是县城的骨干教师,其在流动过程中更多的是形成了单向的流动模式,骨干教师进入乡村开展教育活动虽然可以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但流动时间较短,需要适应时间的流动现状使得流动教师难以直接在乡村地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虽然有了流动的形势,但流动教师难以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流动实际也影响了城乡之间的教师流动质量,难以达到均衡教育资源,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最终目的。

第三,在当前流动背景下虽然持续推进双向流动机制构建,但整体的流动仍然呈现出单向的流动趋势。教师流动资源主要是为了通过教师群体中城市教师与乡村教师之间的双向流动来改善城乡一体化构建背景中存在的师资资源不平衡现象。但分析当前的教师流动现状可以发现,由于个人发展、社会地位、工作前景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当前的教师流动更多的呈现出单向流动的趋势,乡村优秀教师主要流向县城学校,而县城学校流出的大多都是退休的老教师。

最后在城乡教师资源流动政策落实背景下,教师个人对于流动的参与意愿影响着流动活动的组织质量,而分析当前教师对于教师流动这一政策的参与意愿可以发现,在县城就业的青年教师往往并不愿意参与教师流动,其既有着家庭方面的考量,同时也有着子女培育、老人赡养的思考,而在该种生活以及社会压力背景下,青年教师在教师流动背景下更愿意选择流入县城教师,而乡村优质生源进入县城求学的社会发展问题也阻碍了乡村教师进一步职业发展空间,因此在当前的教师群体中,青年教师更加倾向于进入县城学校工作,而其对于流动所采取的不参与、不主动的心态直接影响到了教师流动政策的推进落实效果。

2城乡教育一体化教师流动问题解决对策

2.1完善教师流动政策

从当前的教师流动现状而言,虽然大部分地区都开展了教师流动的实践,但由于政策构建的不完全仍然存在着教师流动效果不佳的流动问题,因此为了实现城乡之间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既要持续推动教师流动政策,同时也要完善教师流动体系,以教师在城乡学校之间的双向互动来保障流动的效果与质量。

首先在开展流动政策构建背景下要持续推动强制性的刚性双向流动。在教师开展实践工作背景下,城市与乡村存在着教师待遇、福利等存在差异的情况,而为了减轻由于经济因素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当前城乡教师流动政策要通过编制流动标准的形式及与城乡学校教师同等待遇的模式,在统一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指导下科学对于城乡区域内的教师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及安排,既形成合理的师生比、科师比,同时也根据年龄结构的分析对于城乡地区的学校师资力量进行不断优化。

其次,对于城乡教师流动政策的构建而言,为了更好的以政策推进,保障教师流动效果相关部门要健全管理制度,以人事管理体制的优化与完善既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同时也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教师管理制度的构建,从制度政策领域来推动教师流动的完善化与科学化。当前教师流动主要存在义务教育阶段,而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既要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同时也要从整体的社会建设与发展角度出发。义务教育领域的教师要服从政府的统一管理与调配,而为了提高教师流动政策落实有效性,政府单位在机制构建过程中要关注人事管理体制的优化,以教育人事管理系统的科学构建,有效的对于当前的学校师资力量进行明确,同时也以完善的数据为基础提高城乡之间师资力量协调的可靠性。

再次,为了保障教师流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当前在城乡区域内组织教师流动要切实丰富流动的模式,通过多种流动模式的搭建实现城乡区域内的实质力量,双向互动,同时也通过10%流动比例的贯彻落实切实保障城乡师资流动的效果,面对当前教师流动主要以骨干教师支教为核心模式的流动现状,相关单位在构建教师流动政策体系背景下要强调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双向互动,组织县城教师进入乡村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也组织乡村教师进城学习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对于国家政策要求的10%的城乡教师流动比例,相关部门要严格对于所管辖区域内的师资力量进行情况摸底,通过确立流动任务、开展流动实施的方式,在多样化的流动背景下既提高教师参与城乡流动的积极性,同时也保证流动活动推进质量。面对教师流动过程中由于流动时间过短而存在的不熟悉情况、无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流动现状,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延长流动年限的方式,以1.5~5年的时间构建既保障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成果同时也提高流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质量。

最后,在当前的城乡流动背景下,一年的流动期过于短暂。而为了确保教师可以顺利的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相关单位可以通过三年为周期的流动方式,既为教师提供磨合期与熟悉期,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保障骨干教师进入乡村组织教学的效果,也提高乡村教师进入城市学习的质量。

2.2尊重教师意愿

在当前城乡流动背景下,教师群体对于流动的不积极不参与影响到了流动活动的组织效果。虽然在政府强制背景下,教师参与了教师流动这一模式,但其个人主体意愿的不强烈以及流动过程中存在的被动消極心理也会影响的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因此,为了保障城乡教师流动的组织效果,相关部门要提高教师流动的积极性,通过加大补贴、加大宣传、改善环境等具体的管理手段来缓解教师对于城乡流动的排斥心理。

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地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相关部门要通过给予教师补贴的政策,以资金支持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城乡教师在流动过程中存在的单向流动现状更多的是由于生活交通实际问题的影响以及经济因素的制约,因此为了激励教师进入农村开展教学活动,当前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对于农村教师进行专项补贴的方式既奖励优秀教师进入农村地区任教,同时又通过给予教师路费补贴的形式来减轻流动教师的经济压力。为了更好的解决流动教师存在的生活问题,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班车接送制度的构建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通过丰富教师业余生活的方式提高教师在乡村任教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对于城乡教师之间的流动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农村教师流入城市地区既有着个人发展的影响,同时也有着农村地区工作生活环境过于艰苦的原因,因此相关单位为了吸引优秀教师农村任教,在开展农村地区学校建设背景下,也要积极改善农村地区学校的学环境与居住环境。当前教育投入过程中对于农村教育的政策倾斜更多的是从软硬件两个部分双管齐下来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而通过实施现代化的环境构建可以更好的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

为了更好的解决流动教师的实际生活问题,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教师周转宿舍及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既解决流动教师的后顾之忧,同时也通过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善来使教师以更加平和安定的心态开展教学工作。以师资力量之间的不断平衡为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奠定基础。

2.3强化教师培训

当前教育领域在组织教学实践背景下,其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主要在于师资力量,而教师群体个人工作能力与教学能力的发展又与教师专业培训密切相关,因此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构建背景下城乡教育资源的一体化发展,相关部门在推动城乡之间教师流动背景下要主动从教师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提高角度出发,通过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素质既保障乡村教师流入县城学习的有效性同时也保障乡村教师在农村地区任教的质量,以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来促进教学资源的均衡化发展。

当前的城乡教师流动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地区教学质量有限,城乡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对于乡村的学校而言,其在接受骨干教师支教过程中往往会由于骨干教师的流入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部分流出学校在接受乡村教师任教过程中,却存在着对于教师专业素质的不信任不认可情况,而乡村教师流入城市学校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也是阻碍城乡区域教师流动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提高城乡之间师资力量流动的顺利性,面对当前乡村教师专业素质与城市教师存在差距的现状,教育部门要对于区域内的教师组织高水平、高标准的师资力量培训工作,加强教师群体的教学实践能力,同时也通过工作理念教学方法的持续更新推动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发展。

分析当前的教学组织活动可以发现,虽然相关部门对于县区内的教师群体开展了培训,但培训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导致了不同水平学校教师在接受统一培训时存在着培训效果有所差异的问题,因此为了保障乡村教师良好的学习质量,相关部门培训活动的组织要通过培训针对性的提高来保障培训的顺利落实,而面对城乡教师专业素质存在差异的情况,要通过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的方式,促进乡村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

在当前教师流动背景下,存在着县城学校从乡村学校选拔优秀教师的教师流动方式,但该种单向流动的存在也导致了大量优秀师资力量流入城市开展教学的现状,因此为了保障农村地区的教学质量。当前的教师培训与培养也要通过新教师补充路径的改变,以新入职教师进入较好学校参与学习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式来保障教师在入职初期形成较为专业的工作素养,在教师各项能力成熟之后,通过新入职教师参与全员流动系统的方式来解决在传统教师进入乡村任教后存在的单向流动的流动现状。

3结束语

为了更好的解决在当前城市建设背景下存在的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教育部门要持续推动城乡流动政策的贯彻落实,同时也要正视当前城乡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完善政策,尊重意愿,强化培训的对策来优化当前的教師流动体系,推动教师流动质量改进的同时也以有效的城乡教师流动,促进乡村教学质量的提高,缩小城乡之间存在的教育差距。

参考文献

[1]王广函.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的教师城乡流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2]田锐.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城乡流动政策的抉择思考——以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J].泰山学院学报,2011(01):139-144.

[3]赵翠琴,马香莲.陕南地区中小学教师城乡流动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2019(33).

[4]刘文书.“一杯好茶变成两杯好茶”——嘉善探索建立教师城乡流动机制[J].今日浙江,2014.

[5]吴晓颖.四川:创新教师城乡流动实现向“教育强省”转变[J].发现:教育版,2014,000(011):61-62.

[6]唐文博.欲“乐业”先“安居”——衡水:“农村教师住宅小区”为教师城乡流动“减压”[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7,No.507(04):1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