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孙霞
摘 要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与外在行为的应用性科学,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高职教育管理具有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对实现高职教育管理目标具有正向效应。本文正是基于此,以高职教育管理为视角,审视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的价值,探讨将需求层次理论、X—Y理论、皮格马利翁效应等心理学理论运用于高职教育管理实践,以期提高高职教育管理的效益。
关键词 心理学理论 高职教育管理 价值 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12.050
Abstract Psychology is an applied science that studies human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and external behaviors.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theory to the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s, and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examines the value of psychological theor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y theories such as the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X-Y theory, and Pygmalion effect 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practice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Keywords psychological theor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value; application
2020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提出:“高职院校今明两年扩招200万”,可见,高职教育以其特有的人才培养方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高职扩招对教育质量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教育质量提高与教育管理密切相关,教育管理涉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大维度,然而,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如何提高教育管理的功用,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1]心理学作为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双重属性的学科,以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为研究对象,并采用相应的方式来消除个体的消极因素、激发积极因素,以实现个体身心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而言,高职教育管理工作,就是对个体的使用与激励的工作,管理绩效的提高取决于人的积极性的发挥。因此,实现心理学理论与高职教育管理实践的耦合,是增强高职教育管理效益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正是基于此,审视心理学理论对高职教育管理的价值,透视高职教育管理的问题,探索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高职教育管理的实践,以期增进高职教育管理的实效,为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1 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的价值审视
高职教育以培养职业化人才为宗旨,人才培养,从本质上而言,是教育主体(教育者)应用教育介体对教育客体(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的过程。教育影响即教育效果的产生,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的注意力、自信心、情绪体验、压力排解等心理状况密切相关。无论是教育主体抑或是教育客体,消极的心理状况必然消解教育和学习的效果。因此,在高职教育管理教与学的管理中,必须要正确看待教与学存在的心理现象,正视心理学理论在增加教育“边际效益”中的功能和价值。
从教师的层面而言,心理学理论有益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俗话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角色的基本定位,概而言之,就是要提高教学能力。然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内生动力与外在激励的结果,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等心理需求密切相關,要求高职教育管理必须要深入分析教师可能存在的心理需求,并通过物质或精神的手段加以解决,才能为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铺平道路。[2]心理学理论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功能和价值不可忽视。通过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可以帮助教师消解高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诸如多重角色互换、工作负荷增加、知识权威挑战、职称评定、考核评比等方面压力问题,使其能正确处理工作与生活、工作与家庭、职业竞争与职业成长等关系,避免出现焦虑、抑郁、职业倦怠等心理“亚健康” 状态,进而获得良好的教育体验,使其专注于教学能力的改进。
从学生的层面而言,心理学理论有益于学生“专业成才 精神成人”。高职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青春叛逆、心理困惑、思想冲突、行为易激等是高职大学生成长的基本特点,加之日益严重的社会内卷化,高职大学生面临就业创业、环境适应、人际关系、情感挫折等多重压力,导致出现诸如焦躁、压抑、郁闷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自闭的症状。2019年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学校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可见,新时代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基本指向。解决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丰富的心理学理论为支撑,通过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心理学理论普及、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健康干预,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排解心理困惑、解答心理问题、梳理心理冲突,使其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树立远大理想、人格独立、心灵自由、内心和谐,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
从教育管理革新的层面而言,心理学理论有助于拓宽教育管理革新的理论视野和实践维度。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保障,教育管理革新始终是一项与时俱进的重点工作,不仅仅要紧跟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也要紧密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定位的不断优化,更要与高职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机融合。将心理学理论注入教育管理革新之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教育管理的理念和思维,更加符合教育管理的时代性和前瞻性要求,可以为高职教育教学活动和岗位实践活动提供更加自由的空间。同时,将心理学理论引入到高职教育管理革新中来,可以推动教育教学管理的重点从“物”向人转变,这样一来不仅仅提升教育管理的效率,也让教育管理更加有人情味、更加有温度、更加接地气。
2 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实施策略
高职教育以培养“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职业化人才为目标,在教育办学过程中,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量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管理系统本质上是对人的使用与激励系统,学习绩效的提高取决于人的积极性的发挥。因此,将心理学理论作用于人的积极性发挥,是提高高职教育管理效益的应然选择。
2.1 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发挥最佳管理效能
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1943年,在其发表《人类动机的理论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中,揭示了人的各种需求层次之间的关系,把人的各种需求层次从低到高分为五个方面: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前三个方面的需求是缺乏型需求,是个体生存的必备性需求;后两个方面为成长型需求,是个体在实现必备性需求的基础上,属于“锦上添花”的高层次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被普遍运用于管理领域,通过具体的管理行为,激励人行动的内在动力。马斯洛主张, 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在高职教育管理领域,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使教育管理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职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现实的物质需求,但普遍性存在居住环境差、工资水平低、福利待遇低等问题,工作环境也亟待优化;具有紧迫的社会尊重需求,但由于高职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末位”,导致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学术权威等普遍较低;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但高职院校学术环境不浓、教研和科研水平相对较低,自我实现需求面临挑战。因此,在高职教师管理中,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通过合理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满足教师关于住房条件、工作环境、工资薪酬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物质性需求,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其归属感,进而全身心投入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营造尊师重教的教学氛围,能提高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认同感,增强教师的幸福感,使其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通过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开展常态化教师职业能力培训、访学、进修、企业挂职等活动,建立教育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将激发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动力。
2.2 运用X—Y理论,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X—Y理论亦称人性假设与管理方式理论,是关于管理学中人的动力源的理论。195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其《企业中人的方面》一书中提出人性的两种假设,一个是消极假设——X理论,即人天生具有惰性,不爱工作、逃避工作、鸵鸟心态、缺乏雄心、责任心不强,需要采取强迫命令、软硬兼施的管理手段。一个是积极假设——Y理论,即多数人热爱工作、把工作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并在工作中主动创造、积极创新,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益;多数人在工作中具有责任感,一旦发生工作失误,能主动承担责任;多数人具有解决问题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因此,对于这部分人,应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满足其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不是批评与控制,才能充分激发其工作动力和潜能。
高职学生具有自身特殊的特点,表现为: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明确的目标,容易随波逐流;自卑心理较重;集体观念不强,喜欢突出个性;敢于接受挑战,不甘失败等方面。因此,从高职学生的性格特点来看,适用于X—Y理论,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因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管理方法,概而言之,即是“胡萝卜+大棒”管理方法。按照“X理论”,针对部分学習动力不足、学习态度散漫、学习成绩较差、缺乏高层次学习、职业技能水平较低、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的学生,管理核心重在 “管 ”, 即对学生行为加以限制,通过制定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对其“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给予指令性管理,当然,对其管得过宽、过严有时也会导致教育管理处于被动局面,这就需要适时引入竞争机制,即发挥奖学金、表彰鼓励、流动红旗等评优评先手段,来激发该部分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促进学生学风持续改善。按照“Y理论”,针对天生勤奋、自主学习能力强、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尊重式激励、磋商式激励、沟通式激励、赞扬式激励、目标式激励等方式,通过平等协商、积极磋商、互动沟通等手段,以辅导者、支持者、促进者的角色来鼓励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进而激发学习潜能,实现学习目标。
2.3 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积极心理学的理论。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中指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对于学生的期待值越高,学生的表现就越好。同一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对学生的智力测试发现,学生的智力发展与人们的积极期望密切相关。因此,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公认为“期望效应”。
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作为教育客体,其学习动机、积极行为的产生与教师的期待不无关系,要求高职教育管理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注入爱与期待。爱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由于其自卑感、挫敗感、失落感等心理特征,更应该强调爱的教育。要求教师转变对高职学生“差生、落榜生”的看法,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依据“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从课程教学、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方面给予高职学生更多的爱和期待,引导其专注于“工匠精神”,获得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发展的自信心,成为新时代应用型和岗位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教师要强化互动沟通,构建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高职大学生从社会角色上看,已是半社会人。教师要主动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积极关注学生在学业、情感、人均关系、工作等方面的情绪变化,通过沟通、倾听、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提高认知、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并及时给予学业进步、职业发展的合理、适度期待,充分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又激活学生学习的动能,进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3 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高度关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此作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未来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价值目标,并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职业化人才。人才培养与教育管理密切相关,教育管理以人为对象,需要考虑对象的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因此,需要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高职教育管理中,唯有如此,才能激发管理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其生成内生动力,增进教育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介锁.新时期教学管理若干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评《教育管理心理学》[J].领导科学,2020(22):126-127.
[2] 张明辉.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探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0):38-39+54.
[3] 李华平,黄江.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2016,32(03):87-8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