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吴 华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龙岩 364000)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信息化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及生活方式具有较大影响。教育事业也随之受到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不断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教育事业向现代化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教学管理中不但满足了当代教育的需求,更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一大保障,本文将通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定义论述分析其存在的作用及现实意义。
(1)学习环境与知识。知识是具有情境化的,尤其是专业知识离不开待定的情境,知识“粘滞”在情境中,因此在教学信息化管理中,情境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学生通过明确的符号学到的东西只是很少一部分,更多的是要通过吸收环境中无法给予的知识而获得,学习环境中的许多要素是无法编码的(如教师的即兴智慧、灵感、师生默契、新知识和个人知识的连接等)当前利用信息化技术教学能够为学习者创建更多的学习环境。
(2)教学环境探索。学习环境是一种场所,由学校和家庭的各种物质要素组成的学习场所或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或者由学校建筑、课堂、图书馆、实验室、操场以及家庭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是由多种不同的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是在学习过程当中,学生通过探索、知识建构、反思等学习过程进行考量研究的环境。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综合。从广义上来讲,教学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教学、科学技术水平、家庭条件、社会关系等内容。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效果。从狭义上来讲,即从学校教学工作的角度来看,教学环境包括教学活动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等。要想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就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生动、丰富形象的教学环境。
(3)教学环境设计原则。首先是提供知识的多种外部表征的原则、提供丰富认知工具的原则、任务情境的真实性原则。还要遵循学习者控制与教师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个别化学习与协作式学习相结合的原则、重点辅助差生的原则。
(4)教学环境设计的目的。教学环境设计是指通过创设支持学习者进行高阶学习的条件,以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高阶知识和高阶思维的发展,为学习者提供任务、问题、活动情境、工具和支架等,创建协作学习、交流和反思的机会,使学习者展现学习的主体性,改变心智模式进行深度学习。教学环境的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目的,通过高阶能力的培养加强能力提升。以高阶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解决劣构问题或复杂任务的心理特征。通过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建构的灵活的知识和高阶思维去构建高阶知识。最后运用高阶思维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5)教学环境与学习的关系。从传统的教学课堂随着我国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步入到了多媒体课堂之中,形成了可视化与交互的课堂。有了多媒体环境,教师就可以以多种形式表达,将传统枯燥的学习课堂变得更加丰富。通过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化展示形式向学生进行教学展示。同时利用多种协作工具、各种技术表达工具让学生置身于多种维度的信息化条件当中。
(1)数字化特点:数字化作为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基础,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将复杂烦琐的教学管理信息用数字化的形式表达出来。使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应用设备变得简单,同时又能保障性能的可靠性。便于教师的教学管理,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具有有利影响,为教师的教学管理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2)多媒化特点:现今社会信息的扩散对整个社会的飞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信息化发展是通过知识的传播和应用的过程来进行的。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当中,体现了信息的高度集中性,使信息媒体设备实现一体化,使信息表征变得多元化,同时体现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当中知识化的特点。[1]对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建立动态化及形象化的表示,在教学课件中包含动画、图像、文字等三维景象,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为学生提供帮助。
(3)网络化特点:通过结合计算机资源使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网络平台将教学中的各项环节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教学管理信息的控制和管理系统的互动。使系统能够做到人性化、通信自然化,是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一项显著特征。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上来讲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等资源,而且对教学管理数据的准确性无法保证,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不利影响。[2]现阶段通过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将教学工作的安排更加合理有效,减少了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烦琐工作量的同时有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化发展。
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增强了管理透明度,使教师在进行教学管理时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管理模式。避免了暗箱操作的现象发生,对于维护教育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采用信息化教学管理技术之后,对教学的管理质量上大大提高,教学管理系统能够通过设置质量与评价体系,进行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通过评价和提出的建议不断完善改进教学管理系统,进一步促进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1)教学管理人员的素养较低:教学管理人员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载体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的自身素养较低,成了教学管理中的一大瓶颈,使得信息化管理建设很难发挥其价值。[3]由于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力具有局限性,只能够完成基本简单的教学操作,对于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应用能力较低,不能够达到信息化管理教学的水平,对信息化管理教学的实施具有不良影响。
(2)教学管理系统有待加强完善:很多高校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研发时,大多数是对普遍的问题进行设计,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涉及的教学管理范围具有局限性,没有结合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导致教学使用系统存在缺陷,不能够与各部门之间进行协同合作,缺乏统筹规划。
(3)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有待提高: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当中系统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在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中没有制定信息化教学管理的相关制度,不能够保障教学信息化管理的规范与标准。[4]对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存在制约,容易导致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混乱,不能够明确责任。
(1)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自身素养: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当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自身素养是十分重要的。能够保障信息化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要对教学管理人员加强培训,通过定期的讲座讲解及实践等培训方式对教学管理人员提升计算机使用能力,提高信息科技素质,在使用教学管理系统时能够有自主分析和获取的能力,是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2)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完善:在各高校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设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提高系统之间的兼容性,促进教学管理之间的协同性,建立统一接口,实现资源共享,达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3)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度: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应在校园中创建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制定相关制度,保障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根据学校的不同实际情况从整体进行分析,充分了解掌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及运用规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不断总结和完善改进。[5]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意识,重视信息化教学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在思想和教育观念上进行转变,提高意识,树立信息化教学管理理念,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形成使用信息化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加强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的发展。
(4)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学生作为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核心应从身心发展和时代的特征为出发点,创建校园内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现代化信息建设的教学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来临,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信息化教学管理环境及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和现实意义的论述,分析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素养、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的几项策略,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解决,进一步促进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及教学质量。保障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的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