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杨 宏
(福建经贸学校 福建·泉州 362000)
2018 年,在教育部等六部门共同制定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笔者认为,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中职院校和企业应进一步深化合作,从培育“双师型”教师方向进行探索,拓宽教师实践锻炼的途径,结合时代与行业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将讲堂与行业完美结合,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1)有利于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实践锻炼能进一步提高中职教师综合素质,建设符合产教融合需求的教师队伍。由于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便直接参与社会实践,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职业技能。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社会实践技能。“职教十二条”也明确要求要多措并举打造符合时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教师的双能力和双素质。尤其是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上,中职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提升教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而中职教师只有通过校外实践活动,才能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有利于促进“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质较强,多数毕业生都会选择在毕业后直接踏入工作岗位,校园与社会的过渡期相当短。中职学生有必要接触并牢记职场准则,应该较早培养爱岗敬业和奉献社会的基本意识。中职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最前线,应该在日常的中职课程教育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职教师作为学生职场上的第一导师,必须以身作则,积极投入社会实践活动,注重情感体验,真真切切体会工匠精神,才能真正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贯彻工匠精神。
(3)有利于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院校发展提出了明确指标,要求职业院校逐步向应用型院校发展,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中职教师积极到行业内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才能进一步熟悉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了解企业文化,拓宽专业视野和职业思维,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培养行业需要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提出“职业院校敞开校门,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培训,推动学历教育与培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职业院校教师实践锻炼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思路。不少中职院校也开始重视教师实践锻炼,立足于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驾驭学校与企业“两个讲台”。但与高校不同的是,中职教师实践锻炼也仅仅是近几年才得到重视,发展时间较短,很多中职院校在推进校企合作进程中,没有配套形成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践锻炼又无法与职称评定相挂钩,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不少教师实践锻炼最终演变成走过场,参与积极性不高。
中职教师本职工作以教学为主,不少中职院校教师甚至身兼数职,既承担班主任工作,同时还兼任学校行政工作。为了保证年级的教学进度得以平稳推进,不少教师只能利用假期(寒暑假为主)参加实践锻炼,因而实际实践时间非常有限。而不少企业项目周期又长,往往项目进行到一半,实践就已经结束。笔者曾与所在学校的粮食储检专业张教师进行过交流,张老师曾在17 年暑期到家乡所在地的粮库进行实践锻炼。张老师表示由于实践时间太短,导致实践单位很难安排具体项目,只能让其参与日常基础性的工作。而且经常是分散性实践,这周参与协助稻谷脂肪酸值检验,下周便是原粮质量指标检验,亲自实践的机会太少,而且不少行业实际工作与日常课本教材上的方法论存在较大差异,常常难以适应,实践锻炼浮于表面,对日后教学起不到实质性的帮助。
张老师的经历不是个例,具有普遍性。究其原因是因为实践周期短,实践主体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实践教师对实践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缺乏了解,而单位也并不了解教师的实际情况。而多数企业为了保证生产效率,无暇顾及教师实践,教师也因为缺乏深入实践,难以实现教学成果转换。
由于多数中职院校的青年教师都是毕业后就直接进入院校参与教学工作,因此常常面临着角色转换的困境。由于之前学习的知识很大比例来源于书本,缺少技能实践经验,在教授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常常力有不逮。不少青年教师渴望参加实践锻炼,打磨专业技能,更有效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然而,中职院校每年能给予校内教师实践锻炼的机会十分有限,每年定额配给的实践锻炼名额极为有限,不少院校干脆采用一刀切政策,规定报名参加实践锻炼的条件必须至少是中级职称且在该领域学术研究上有一定成就。而青年教师由于入职年限较短,往往达不到要求,但青年又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如果长期得不到实践锻炼,教学思维容易固化,理论难以联系实际。
(1)发挥“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带头作用,积极推动中职院校开展教师实践锻炼。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行指委)是受教育部委托,由各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牵头组建和管理,对相关行业(专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的专家组织,每届任期五年。行指委的主要职能包括,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分析,提出本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素质、知识和技能要求,指导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建设。而不少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例如粮食行指委、电子商务行指委、工业和信息化行指委等也纷纷将教师实践锻炼作为每年的重点工作。
由于各中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往往由于主体性质不同(学校为公益性质事业单位,企业为盈利性质单位),导致双方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而行指委的作用恰恰就体现出来了,行指委牵头,定期组织各省市的中职院校开展实践锻炼,并积极推动实践锻炼成果应用于行业发展。此外,行指委还可以组织专家到优质的企业进行调研,了解行业前沿,将调研结果分享给中职院校,促成双方开展实践交流。
(2)中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教师实践锻炼考核评价机制,拓宽实践锻炼途径。前面提到了由于缺乏系统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实践锻炼积极性不高。因此各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推动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将实践锻炼成果与绩效和职称评定相挂钩。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开展实践锻炼,定期委派专业课程教师赴企业进行较长周期的挂职锻炼,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学创新。
同时,校方也应积极深入行业开展调研,结合校内学科专业教师的特点,多元化探寻适合产教融合的合作企业,与企业签订实践锻炼合作协议,定期派遣专业能力强、有责任心的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共同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3)中职教师要顺应产教融合趋势,积极参与实践锻炼,实现成果共享。当下,产教融合已经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大趋势。教师作为学校的一分子,应该积极参与实践锻炼,掌握适应行业发展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教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而不是教条的传播,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锻炼才能不断更新对教材方法论的理解,探索教材以外的指导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而教师不能仅仅是根据实践单位的安排参与实践,应该带着问题或者课题参与实践,明确实践的目的,将实践的成果转化,并将成果及时与企业进行交流分享,听取行业专家的建议,提高专业认知水平。同时,将锻炼期间学习到的行业知识及时整理并在教学研讨会上进行分享,结合教材对教学方法进行修正,以适应行业发展。
中职院校在培养有匠心、有职业道德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担负着不可替代的职责。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下职业教育的主旋律,在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院校在致力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更要积极探索顺应市场需求的教师实践锻炼途径,鼓励教师在行业实践中检验真理,提升专业素养,为培育行业能工巧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