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于 杰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 内蒙古·满洲里 021400;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 内蒙古·满洲里 021400)
所谓地域化开发,是指高校要秉持以我为主的思想,“主动挖掘、整合当地特色资源,为学生设置场景、让学生完成任务,在问题的发现、思考和解决中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1]
我们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我们的国土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在各个地方都留有独具特色的名胜古迹、历史遗存、文化设施,也有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的城市社区、乡镇村庄、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发建设,不是考古发现、不是旅游开发,而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挖掘地方资源,使之成为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实际的亲切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地方资源指的是独具特色的地方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2]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一般的资源概念有所不同,可以进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自然资源是可以让学生领会祖国大好风光,能够对其进行爱国主义和环境保护教育的人事物;可以进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经济、政治资源是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机制体系,以及还值得深思问题的人事物;可以进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传统、历史传承、文化基因的人事物。
实际上挖掘地方资源的过程就是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过程,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按照不同的教学主题整合上述地方特色资源,以便于每一门课程的每位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入实践教学基地。至于教学主题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关联方式可以根据各高校实践教学的具体开展情况而定,可以一个教学基地突出一个主题,也可以一个教学基地突出多个主题。比如:以烈士陵园、革命旧址、伟人故居为内容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历史博物馆、民族风情园、遗址遗存、艺术馆、话剧舞剧为内容的历史文化教育基地;以地方优秀企业、有代表性的产业、社区、乡村为内容的改革开放或现代化建设教育基地;以地方法院、检察院、党政机关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基地;以道德模范、大国工匠、行业先锋为内容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以公益组织、敬老院、孤儿院、社区为内容的志愿服务基地;以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创业先进典型、科研院所、科技馆为内容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等。[3]
对主题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挂牌建设并不是目的,将基地的实践主题与课堂的教学主题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才是目的。现实中只在形式上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只在形式上参观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形式主义普遍存在。这就需要对主题实践教学基地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推广深度实践模式或方式。第一,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实践教学基地。像烈士陵园、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等这类强调观感的实践教学基地,在进入基地前,指导老师一定要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基地思考问题、寻找答案,这种实践方式的过程往往是“一过式的”,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带入”。第二,给学生在基地创设实践教学场景。像农村社区、典型人物、党政机关、执法机关、特色产业企业等这类强调体验的实践教学基地,往往要采取调研、采访、动手操作、体验生活等方式“躬身”实践,甚至要人为创设虚拟场景再现典型问题和典型事件,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设计”。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发利用的主体是高校,高校内部是否形成一套各部门、各专业、各要素协同育人的机制非常重要。现实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主要进行理论讲授,教师走出课堂就几乎不担负育人责任;学生工作部门、团委主要进行活动式教育,忽视理论的引领和经验的提升,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处于脱节状态;党委工作部门、党校关注的是完成党建工作任务,缺乏育人的主动意识;各专业教学部门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合力尚未形成,更谈不上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由高校党委进行统一领导,思政课教学部门制定实践教学大纲、细化实践过程和要求,统筹安排高校各专业实习基地、党员教育基地、主题教育基地,实现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委工作人员、专业教师几支队伍在实践教学中的互相配合和合理流动,最大限度发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专业实习基地、党员教育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合理分工、形成合力共同开发利用校外主题实践教学基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体系化利用首先要处理好的就是高校与实践教学基地之间的关系,以往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承接单位并没有获得更多的物质、非物质的利益,相反实践教学可能会给承接单位带来不必要的义务和潜在的风险,这使得承接单位投入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基地存在开发不足和低水平建设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找到高校与基地的利益切合点,比如:派出学生到基地进行义务讲解、义务劳动和志愿活动,以科研、培训、设计等项目为依托为文化场馆、企事业单位提供智力支持、人员培训、品牌形象设计等服务,聘请基地工作人员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给付报酬。总之“要使高校与基地形成双向受益的良性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彼此的权利义务。”[4]
很多地方性高校受资金、人员,甚至时间、空间的限制难以建全、配强多主题、高水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要么是较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数量极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因多次进入学习而感到厌倦;要么就是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少但建设水平不高,没有深度开发利用,教师与学生每次进入到基地的“教”“学”活动都停留在低层次,这些问题突出了高校间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必要性。可以考虑每一省市、每一地市内各高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校际联盟,每一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和周边地方特色资源的丰富程度,集中精力建立一处或几处有特点、高水准的主题实践教学基地。同时,打破边界、创造条件为高校间共享主题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可能性。比如:高校间签署实践教学合作协议,规定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基地的具体事项;突破本校教师带领本校学生进行实践的传统模式,由学生自主选择进入校际共建实践基地,在外校教师、实践基地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践任务,实现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互认;与基地签署实践教学合作协议时要考虑多种可能性,将接纳合作高校学生实践教学的相关事项囊括其中;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和完善网络模拟实践场所,特别是一些展览性实践教学基地通过3D 实景展示技术实现远程参观。这样通过校际联盟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基地,能够较快的建立一批特色突出、主题鲜明、开发利用水平较高的实践教学基地,既形成了高校之间良性的互动与竞争关系,又在传播地方文化和精神中树立了高校与基地的形象。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高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当仁不让的主角,但是若想实现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地域化开发和体系化利用,还有一个不可或缺但又经常缺位的配角就是地方政府。实践教学走出校外,无论是校地合作关系的巩固,还是校际合作关系的建立,甚至是校内育人合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在场”、督促和协调。比如提高承接单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营利性实践教学基地,给予经济上的优惠政策并帮助其树立公益形象;对于非营利性实践教学基地,加大行政拨款力度并在各项评选中对其有所侧重;搭建校际实践教学合作平台,使各地方高校有组织、有途径进行实践教学交流探讨,有可能进行校际合作。
总之,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独具特色的一环,提高它的实效性不是一位教师在一个课堂上就能解决的事情。各高校党委应高度重视,在地方政府的协调参与下,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加强对独具特色地方资源的深度挖掘整合,加强校地、校际间交流合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地域化开发和体系化利用才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