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学生参与现状分析与理念启示

时间:2024-05-18

吴庆

摘 要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时代高等教育理念,大力促升我国高校育人水平。本文结合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基于实证研究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状况和参与度等情况。基于“学生参与”的理念启示,对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参与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二是“参与式学习”是知识获取的本质隐喻;三是“主体参与”是实践育人的必要环节。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学生参与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12.085

Abstract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Curriculum is a new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Based on the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Curriculum.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Curriculum. First, the participatory teaching is a useful supplement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second, the participatory learning is the essential metaphor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ird, the subject participation is the necessary link of practice and education.

Keywords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Curriculum; students' participa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關于“课程思政”的提出,较早可追溯至2017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后,各高等学校进一步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工作融入日常人才培养工作之中,全面促进内涵建设、提升育人水平。

1 “课程思政”促升新时代高校育人水平

(1)“课程思政”蕴含新时代高等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提出,是从对改革课程教学论出发,深入探索高校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课程思政”起步(但不止步)于针对课堂教学的质量监控,其本质上还是要在教育人、引领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诸方面狠下功夫,这也正是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核心诉求。“课程思政”是在遵循现代大学理念基础上的理性回归和价值重构,是面向新时代促升高等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

(2)“课程思政”体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认识,是对“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要求的一项具体策略。它一改过往容易将高校思政工作限定在特定部门或特设的思政课程之中,就是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将教学工作与学校德育工作相互结合、相得益彰,又将课程教学纳入高校思政育人的总体视域之中。

(3)“课程思政”丰富新时代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思政”是对全体课程和全体教师提出的任务要求,教师人人参与、课程门门覆盖,目前相关高校取得了一些可喜的实践经验。如:北京联合大学探索由专业负责人牵头、院系党组织推动、教师全员参与,协同推进“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机制,形成了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再到学科思政的建设路径。[1] 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课程思政”是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师角色定位、课程实施与课程开发、教学模式与过程、教学原则与方法等诸多方面,对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新审视、思考、再出发。

(4)“课程思政”促进新时代高校质量内涵建设。“课程思政”旨在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叠加育人效应。“课程思政”并非要将教学工作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要让全体教师在专业知识授课前开展一番“政治宣教”。高校课堂教学不能脱离其学术性和专业性,知识传授必然是每一门课程活动的主体内容。“课程思政”的提出,在遵循学科和专业特点的同时,更加强调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和育人过程要体现思想价值属性。“课程思政”力求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强调的是浸润其中、润物无声,正是向新时代高校教学和管理质量提出建设目标。

2 “课程思政”中的学生参与现状分析

学者哈珀和奎耶曾提出了“学生参与度”的概念,将之称为“学生在课堂内外发生的有效教育活动上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以及高校所创造的促进学生参与的服务和条件”。[2] 本文着力从“学生参与”的视角,以U大学为例,针对该校大一至大四各年级随机抽样、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972份(回收率97.20%),其中有效问卷959份(有效率98.66%)。运用SPSS 20.0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统计结果。问卷采取李克特量表的形式,由受访者对“课程思政”的现状认知、感受态度以及价值作用等多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意见评价,并对调查结果整理分析。

(1)“课程思政”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前期,通过U大学党委行政齐抓共管,依托教师党支部全员研讨参与,从“校—院—系”各级层面营造总体氛围,以“学科—专业—课程”分门别类打造课程教学研究的共同体。调查显示,有78.1%受访学生认为学校教师的授课水平比之前有所提高。在受访者中75.8%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提升了课堂参与式学习氛围。这和辅导员听课中的现场观察以及与部分任课教师交流情况基本一致,老师们普遍认为“课程思政”开展以来有效提高学生上课的出勤率、抬头率;不少大学生在课堂上因教学互动,被教师提问的频次和被关注度也显著增强了。此外,有八成以上的受访学生认为学校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开展情况好(分别为83.2%和86.3%)。

(2)“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影响力仍有待提升。通过调查发现,“课程思政”在该校开展以来,在大学生群体中对此暂未呈现出较高的“知晓度”,在近千名学生中仅有48.4%表示“非常知晓”或“比较知晓”;同时,明确对学校开展“课程思政”持强“支持度”(即“非常支持”和“比较支持”)的为57.5%。总体来看,还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对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并不是知晓或表示支持。通过Pearson 相关性检测,“是否听说”与“是否支持”之间的相关系数r=0.687,且P值<0.01,因此可见,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了解程度与支持程度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性。

(3)“课程思政”与学生知识兴趣关联度高。调查中也发现,该校大学生表示较强烈意愿“在课堂上听取思政元素”的为71.3%;学生对思政课程呈现较强以上兴趣度的同学比例也不高,仅有69.6%。而表示平时比较或非常关心时事政治的为67.0%,以及在平时有阅读新闻习惯的仅为51.6%。通过Pearson 相关性检测,在“听取思政元素意愿” “提升对思政课兴趣”“关心时政和校园动态”以及“阅读时政报刊新闻”之间,各项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r值均在0.5~0.7之间,且P值<0.01,因此可见相互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

(4)学生对“课程思政”有较高价值期待。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对“课程思政”有着非常高的期许。如:认为“课程思政”能够极大和较好提升师德影响的占88.9%;能够极大和较好提高教师育人水平的占90.2%;能够极大和较好促进爱党爱国教育的占80.7%;能够极大和较好激发励志成才的占85.6%。在关于“课程思政”的学校育人工作中,高达84.0%的受访者认为“课程思政设计理念要遵循以生为本”,高达81.9%的受访者认为学生可以为学校推进“课程思政”提供意见咨询;仅有22.1%的学生认同“课程思政是教师之事,与学生关系不大”。

3 基于“学生参与”的理念启示

(1)“参与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从教育者的维度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现代新型教学模式则倡导师生构筑学习共同体,课堂信息交流追求对话式、双向式,更为起到教与学互动相长的效果。郭法奇教授从学校教育本质的角度探讨“学生参与”,指出在超越“传授知识”和“传授方法”之外,应当确立鼓励“学生参与”的观念,建立一种鼓励和保证学生积极参与的外在和内在机制。[3] “参与式教学”业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主流,教师主导教学设计、负责启迪学生,课堂上师生观点互动、在交流中促进教学效果的达成。这种教学方式恰好非常契合“课程思政”围绕育人为根本的课堂教学要求,无论是教师课前对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还是课堂上深入浅出地在知识传授中体现思想价值内涵;而在此过程中必要地是要变“灌输式”宣教为“参与式”教学。

(2)“参与式学习”是知识获取的本质隐喻。“参与式学习”主张大学生将课堂参与作为一种学习能力,强调的是“内省式”的实践体验。“参与式学习”更加强调受教育者的内在自我建构,以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跨越知识获取的隐喻”。[4] 这一学习模式与“课程思政”所追求的“入脑入心入行”不谋而合,学生“参与式学习”成为“课程思政”的潜在需求。“课程思政”体现在教师绞尽脑汁地围绕固定知识点,在课堂上进行价值引领,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对关联知识点的思想文化要素有了更为深刻的体察与顿悟,在所教与所学之间形成强相关的意愿关系,学生达到对教师知识阐释的共情共鸣。“参与式学习”也让课堂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感,更显与时俱进、不至脱节。

(3)“主体参与”是实践育人的必要环节。大学课堂是丰富的实践育人平台,高校要善于突破定势思维,勇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形成师生“学习型共同体”,在促进大学生“学中做”与“做中学”,从而达到多渠道实践育人的功效。实践论思维方式以对实践和哲学的全新理解为出发点,主张从实践的高度来理解人、人的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及其时代特点。[5] 围绕着OBE的人才培养理念,作为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课程思政”实效性如何,最终是要直接体现在育人质量上。而作为大学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以及被教育对象,大学生群体理应享有参与包括“课程思政”在内的教学实践并予以评价的权利。“课程思政”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实践关系,核心要素就是“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专项课题——《高校“课程思政”的学生主体参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JSZ2019ZX6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1-6.

[2] Harper, S.R. & Quaye, S.J. Student eng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for diverse population[M].New York: Routledge,2009:2-3.

[3] 郭法奇.“學生参与”:一个历史与现实的话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3(3):55-61.

[4] 曾文婕,柳熙.获得·参与·知识创造——论人类学习的三大隐喻[J].教育研究,2013(7):88-97.

[5] 欧阳康.论马克思的实践论思维方式及其对新世纪我国哲学发展的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1(01):69-7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