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黄秋来 梁添论 黄剑波 覃 耐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广西·崇左 532200)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并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的现象,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会因不同因素而形成自己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民族文化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物质财富体现在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等方面;精神财富体现在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意识形式方面;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优秀民族文化是指文化的本源在流传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后被人们不断筛选、淘汰又不断丰富和发展而来的优秀文化。
以桂西南民族地区的崇左市为例,“崇左市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1]他们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地域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中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桂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是指以桂西南民族地区的崇左市壮族文化、山水文化、红色文化和边关文化为重点的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它们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相关的服饰文化、节日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中越边境优秀民族文化调查中,本团队进行了访谈调查法,主要选取了当地群众为访谈对象,了解到桂西南民族地区优秀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在走访和交谈中我们发现当地的民族文化丰富浓厚。
1.2.1 服饰文化
桂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服饰包含服装和服饰两种。“桂西南民族地区的壮族人民的服装是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服装,壮族的传统服装主要以蓝、黑、棕三种颜色为主色调,以蓝靛青为颜料制成”。[2]农村妇女有织布、染布、制作服装的传统习惯,是一种家庭手工业。左江流域是中国棉纺织技术的发源地之一,至今为止,大新县、龙州县等地部分妇女还穿着具有鲜明的壮族特色的服饰。
1.2.2 民族节日文化
桂西南民族地区的崇左本地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节日,有“四季皆聚庆,无月不过节”之说。崇左壮族节日源远流长,节日类型繁多,活动内容多样,春节、“三月三”、“七月十四”是最重要的节日,另外有陀螺节、铜鼓节、六月初六、农具节、中秋节、吃立节、娅拜节、歌圩节、花朝节、侬垌节、尝新节、蚂拐节等,同时还有丰富的节日活动如:打榔舞、毽球、武术、打陀螺、板鞋、抛绣球、抢花炮、射弩高杆绣球、背篓绣球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活动。这些传统节日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发挥着文化传承、情感认同、民族认同、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重要的作用,也体现了壮民族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
1.2.3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琴,弹拨乐器,“状语称‘叮叮’是骆越民族的特有乐器,流传于崇左的龙州、凭祥、宁明一带,”[2]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古骆越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桂西南民族地区壮族人民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天籁之音般的艺术魅力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
花山岩画,是左江流域两岸山峰峭壁上彩绘画的总称,图像可分为人像、动物、器物、自然物等四大类型,以人像为主要标志。“宁明的花山岩画是所有岩画中画面最广大、图像最复杂、内容最丰富、经历年代最长久的一个岩画地点。”[3]其是左江流域的骆越文化标志。位于宁明县城西北25 公里明江畔。“创作于春秋时期,是骆越先民勤劳勇敢和智慧的体现”,[4]也是壮族文化的标志和符号。
2014 年3 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后,“民族文化进校园”一度成为民族教育领域的“热词”,但什么样的民族文化才能进入校园呢?又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到校园中来呢?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该校极具民族性、边疆性和师范性的特色,被誉为“南疆国门大学”,地处中国通往东南亚的门户城市、桂西南区域交通枢纽城市,中越边境小城崇左,壮族先民骆越民族聚居之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调查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经调查研究发现,民族文化在高校第二课堂的发展现状仍有不足。
(1)高校实施力度有待加强,民族文化宣传力度较低。自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便受到广大高校的重视与实施,其对学生素质产生最直接、明显的就是文化环境的影响,而对文化环境氛围的浓厚影响比较大的则是学校的重视程度。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在对“影响传统民族文化在大学校园内传播的因素”的调查中发现在被问及:“你认为影响传统民俗文化在大学校园内传播的因素有哪些”,有79.2%的学生回答是学校重视程度。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我校大学生认为传统民俗文化在大学校园内传播的因素主要是学校重视程度,其次是个人的兴趣爱好及接受热情,由此我们可知学校的支持力度对优秀民族文化进入高校的第二课堂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加大力度去支持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了解与传承。相对于专业知识在第一课堂中进行的学习与教导,优秀民族文化这一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形成正确思想方法的文化教育更容易被各大高校融入第二课堂来进行教育。虽然现在的高校已经开始大力推进优秀民族文化的教育,但效果总体来看不太明显。原因在于学校仅仅推崇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却很少有给出具体明确的传播措施方式以及提出相应的物质、经济支持,民族文化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单一,学校经费仍不能满足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教学设备经费支持力度不大,缺乏技术培训,缺乏人才培养。资金不足,没有能够增添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载体,如道具、器材、服饰、乐器等。也没有更多经费让学生和教师能深入到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的地方去学习研究,从而不能有效利用周边浓厚的文化资源。关于技术方面,校方对已有的文化课程和活动组织欠缺必要的赞许与表扬,没有提供专业的师资队伍来对优秀民族文化第二课堂的开展进行具有技术性、创新性、吸引性的指导,没有对现有教师进行相关课程培训的意识,学生参与感不强,积极性欠缺,也缺乏传统民间传承艺人的指导,例如壮锦、服饰、天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想在校园发展传承,必须学会相应的技术,而聘请相应的授课人也是一大笔资金。
(2)学习平台欠缺,民族文化传播难度大。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生源主要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各个地方,在调查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途径的分析得出,有81.46%的学生主要是通过电子媒体的途径来了解优秀民族文化的,有61.46%的学生是通过家中长辈的途径来了解民族文化的,有61.95%的学生主要是通过学校师友的讲解中获得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的,还有59.02%的学生是在书本报刊上了解民族文化的。学生本身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欲望不高,极少数同学会积极主动去了解优秀民族文化,又缺乏相应的引导,致使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仅来源于生活中与长辈及他人的交谈,多为被动现象,没有专门学习民族文化的平台,学生获取民族文化知识的范围比较小,内容也比较零散。
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第二课堂的学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专注力与自觉性不强,甚至在课堂中出现“人在心不在”的现象,第二课堂传授的优秀民族文化知识内容不够丰富与全面,没有对学生表现出很好的吸引力,致使学生对所学的文化知识了解甚少。另外,学校第二课堂的管理模式也有待完善,对部分特殊活动未设置明确的活动参与对象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活动规则,目前,学生在第二课堂对民族文化的学习目的性强,仅仅是为了获取实践课时以及相应的学分,而不是自身对民族文化产生求知欲,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活动形式较单一,缺乏创新活力。在调查中得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生学习了解优秀民族文化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媒体和课本知识,虽然也有其他的途径,但受访者中通过电视媒体了解优秀民族文化的人所占比例高达86%,通过课本知识来了解优秀民族文化的人所占比例也达到了83.5%,了解途径排名第三的书刊杂志所占比例为60%。由此调查结果可知,学生学习和了解优秀民族文化的途径虽然多样化,但是采用的都是比较老旧的形式,关于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其他常见形式还有知识竞赛、主题交流会、趣味游戏、主题展览等方式,这些活动已经随处可见,学生的参与次数与经历数不胜数,早就见惯不怪,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第二课堂的参与积极性,还容易导致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知识的获取不够全面,这就要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来了解优秀民族文化,从多种途径获取有关信息,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1)开设民族文化课程,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学校本着具有民族性的特点出发,构建本土知识课程,本土知识课程即为优秀民族文化知识课程,在选择民族文化内容时,挖掘更多富含优秀民族文化的内容来进行课程设置,例如开设民族文化选修课程、民族体育文化课程、民族音乐等课程,在筛选课程内容过程中可邀请史学专家、民族学专家以及民间艺人共同探讨,在课程编订环节,要重视对民族文化所具有的意义进行论述,使课程设置既具有现代化特征,又有丰富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让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促使学生从中掌握民族文化知识,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的有力传承。
(2)打造民族文化的传承平台,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习总书记曾言:“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学校可将学生社团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对民族文化颇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进行思想交流、文化交流的平台。在线下,学校可以成立“天琴艺术社团”“壮锦社团”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社团,让学生能够参与天琴的弹奏、壮锦的刺绣等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民族活动,通过亲身实践会来增强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情感与了解,给予学生传承本民族独特工艺、文化的自信,促进优秀民族文化在青年一代的传承。同时,学校可以发挥夏令营、课外素质拓展等活动的重要性,通过专业老师带队、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的活动形式,大力开展此类文化活动。学校可以事先与当地的民族文化发源地沟通与合作,并设立专题研究基地,结合当地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能力参与课题科研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挖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探究潜力,从而拓展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达到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目的。在线上,以互联网为依托,促进民族文化融入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网络传播平台,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官方QQ 等平台发表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还可借助到梦空间、易班、微视频APP 等平台举办与民族文化相关的活动,并设置一定的学分,或将学习课时纳入校方规定完成的实践课时,从而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丰富民族文化的活动形式。优秀民族文化进校园可以通过民族节日庆祝活动来走进校园,如在“三月三”、端午节等节日时组织学生开展庆祝活动,并且让学生参与到筹备活动当中,通过指导学生制作传统民族服饰、演唱传统山歌、表演花山舞蹈、展示打郎舞来体会民族文化的特点;通过仪式感比较强的节庆活动来增强民族文化的对学生的感染力,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俗话说“技多不压身”,广大高校可以在专注于第一课堂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结合自身情况,尽可能地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服务于社会的其他技能,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此校位于我国美丽富饶的崇左市,属于边境地区,对优秀民族文化第二课堂的内容与目的可以向服务边境、促进邻国友谊等方面开展,例如开展两国边境方言历史文化活动、两境边防工作文化活动、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体验活动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是学校的历史使命,以优秀民族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打造丰富多样的民族性校园文化,学习民族文化的历史内涵,提高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有意识的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