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方高师院校“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时间:2024-05-18

温 亚

(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四川·内江 641100)

21 世纪以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之下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等教育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且由自上而下推动,并非市场需求所致,因此难免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1]地方师范院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公立基础教育学校对教师需求锐减的背景之下,以及近年来国家对基础教育教师来源的开放政策,使得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大。[2]基于此,地方高师院校纷纷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主动挣脱外部环境对其自身发展不利的处境。

1 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1 办学定位不明确

高校的办学定位透视着高校的培养目标,即回答着“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高校各专业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然而实践中,在以高校排名为依据争取各项办学资源的利益驱动之下,加之我国高等学校分类方案中存在着分类与分层界限模糊、利益主体参与有限、分类标准过于偏向科研导向等问题,[3]使得地方高师院校在高校生态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模糊了自身的办学定位。众所周知,自高等学校设立以来,就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多项职能,不同高校在高校生态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职能。高师院校作为地方性师范院校,肩负着为所在地区培养师范生在内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各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然而,在上一轮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多数高师院校将科学研究作为转型发展的重点,大量引进科学研究性人才,人才培养过程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真实情境的实践体验,以及在高师院校教师奖励机制中也明显倾向于科学研究成果。科学研究是发展专业理论的途径,地方高师院校重视科学研究有助于夯实理论基础,对培养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多数应用型高校在处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者关系时有失偏颇。地方高师院校应从切身实际出发,明确自身在培养服务地方各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地位。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办学定位模棱两可的影响之下,地方高师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也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第一,当前各地方高师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统筹设计,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专业课程的设置时常受专业任课教师的专长所左右,其开设课程并不能最大限度的服务于学生发展需要。第二,专业课程设置缺乏个性化特点。如前所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之下,地方高师院校的本科毕业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缺乏个性化特点的专业课程设置必将束缚学生的发展,无论是于学生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而言还是于国家教育资源而言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地方高师院校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之上,应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统筹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并使课程体系内部具有一定的弹性,以满足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需求。

1.3 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单一

这里的教学方法是指在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之下,受课程内容制约,师生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教学组织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课程教材的组织框架,包括了宏观层面的教学组织,即班级授课组织和个别化教学组织,也包括了微观层面的教学组织,即具体到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例如同步学习、分组学习和个别学习等。[4]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作为课程实施的框架和规范,在实践层面决定了课程实施的效果。以往高师院校的教学组织主要是班级授课制,教学方法多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法为主。由于采用班级统一授课,课程内容设置很难满足个性化需求,面对地方高师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发展需求多样的现实,有必要对统一的班级授课制进行改良。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多适于理论知识的传授,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需以实践技能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

2 “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2.1 “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本着“学生为中心”和“产出为导向”的理念,我们提出了“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其建构思想是以毕业产出作为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的依据,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最有价值的课程教学。其中的“三分”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地方高师院校本科生毕业之后的选择分为就业、深造和自主创业三种。第二层含义是指,针对本科毕业生未来发展需求的不同,其教学过程应该采用分类别指导、分阶段培养和分模块推进的方式进行。其中分类别指导体现了课程设置的个性化特点,即依据学生自身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课程指导。分阶段培养和分模块推进阐述了课程教学的操作路径,其中分阶段培养是指依据学生发展阶段特点和课程教学经验,将课程设置成具有衔接逻辑的课程体系。分模块推进是指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能够满足未来发展所需的特色课程组合。

2.2 “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依托具体的课程体系,在其含义之下,其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及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专业发展方向课程所组成。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占学业总分的29%,学科基础及专业核心课程占学业总分的33%,教师教育课程学分占学业总分的21%,“三分式”人才培养发展方向课程占学业总分的17%,另外整个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33%。课程组织的依据是培养一专多能具有全面的文化底蕴,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教师的课程总目标。在“三分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教师教育依然是专业保留的底线,但其课程体系为学生留足了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即在人才培养发展方向课程中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特长和需要选择发展性课程。

2.3 “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意义

“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分类培养课程体系,其核心特点是在保留教师教育专业特色之上,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课程教学帮助,为学生未来发展预留更多可能。教师教育专业本就是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其专业培养的职前教师要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扎实的学科基础,宽厚的文化储备和灵活的社交能力,教师职业专业素养也是其他职业所必须。换言之,教师教育专业在就业方面本就有多种可能。“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坚守教师教育专业特色之上,适当地进行分类发展,将有助于强化学生后期发展所必需的各项素质。

3 “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保障

3.1 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对于地方高师院校而言,首先需要准确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应用”二字组织课程体系,筛选课程内容,改善课程教学方法,由此完成自上而下较为系统的转型发展,从而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其次,地方高师院校要利用自身学科和地理优势,结合所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开拓教师教育以外的应用型专业,拓展学校发展路径。值得一提的是高师院校所培养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有别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专业技能型人才。[5]有学者认为,地方高师院校进行的“专业教育”和高职院校所进行的“职业教育”在知识占有、文化和权力以及功能等多方面具有显著区别。就其教育培养产出而言,“专业教育”所培养的是理论与实践素养兼备、具有专业文化和气质的专业人员。“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实践技能突出的普通职业人士。[6]由此可以看出,地方高师院校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型,并不是降格之举,而是突出了自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其培养目标的着重点在于培养理论转化为应用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而在科学研究方面更应偏重应用型研究。也正因如此,地方高师院校在研究性高校和高职院校之间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3.2 以教师教育和分类培养为特色优化课程组织

课程作为落实培养目标的载体,其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及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专业发展方向课程是“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四个课程板块,各板块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行使着自己独特的功能。以教师教育课程为例,其课程板块目标是培养职前教师的专业素养,其专业素养又由教育教学理论、学科知识、教学和专业发展能力所组成。因此,该板块需要提供与之相对应的课程。在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可以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师专业发展、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班主任工作等课程。在教学能力类课程中可以开设普通话、三笔字和现代教育技术、简笔画与绘图训练等课程。在教育实践与研究方法类课程中可以开设教师教学技能综合训练、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与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等课程。

在“三分式”人才培养方案中,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从大三开始开设人才培养发展方向课程。以生物科学专业为例,为了保基础显差异,在发展方向类课程中又分为各发展方向必修课程和各发展方向选修课程。生命科学史、生物统计学和创新创业导论这三门课程对于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而言具有巩固专业素养,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因此作为各发展方向的必修课程。针对学生本科毕业后在就业、深造和自主创业三方面发展的需要,又配置不同的特色课程。例如在就业发展方向选修课程中,可以开设应用性较强的观赏植物学、作物育种学、园艺植物繁育与栽培、发酵技术、生物分离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在创新创业类发展方向选修课程中,可以开设创新创业实践、互联网技术应用、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园艺植物栽培与实践、植物组织培养、食用菌栽培、名特水产养殖、生物检测技术、发酵技术等课程。在深造类发展方向选修课程中,可以开设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及蛋白质组学、高级生物化学、发育生物学、生物技术概论、生态工程概论等课程。

3.3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

为了兼顾不同基础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突出地方高师院校的应用性,其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也应有所改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比如微课、慕课、微信、对分课堂平台、钉钉平台和雨课堂平台等可以延伸传统课堂空间,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与此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也有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例如在生物科学专业中利用微课视频可以有效提高实验教学效率。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可以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进行,以专业核心素养为依据,将其分解为单元目标,再以单元目标组织课程资源,进行课程设计,完成课程实践,以此提高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效率,提升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地方高师院校同时应将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常态,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实训机会。

4 结语

在分类视角之下,地方高师院校尝试探究“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是使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7]但其实施还存在着许多的困难,例如“三分式”人才培养实践需要学校自上而下统一联动,需要背后相关政策和制度的维持。校企合作作为地方高师院校办学特色,如何维持长久稳定的运行是一直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实施“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时需遵循“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原则,同时积极优化实践路径和探索建立相关保障体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