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周鲜成 吕 阳
(湖南工商大学大数据与互联网创新研究院 湖南·长沙 410205)
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实业界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重大举措。美国于20 世纪初开始启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培养模式,目前每年授予应用型硕士学位的比例已达到80%以上。[1]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始于1991 年,经过近30年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 年至2008 年的起步和探索阶段:1990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开展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并于1991 年开始招生,标志着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式起步。在这一阶段,共设置专业学位19 个,1996 年共有专业学位授权点88 个,至2008 年已增加至3200多个;1997 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为7800 多人,至2008 年,已增加至17.4 万人。[1]同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等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发展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奠定了较好基础。第二阶段是2009 年至今的快速发展和制度完善阶段:2009 年教育部决定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自此以后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专业学位类别快速增加,先后设立了21 个专业学位类别,使专业学位类别达到40 个,在2018 年3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文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8 个专业学位类别后,我国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达到了47 个;与此同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至2017 年招生人数达40.2 万人,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2018 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继续增加,达43.98 万人,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57.7%,比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高出15.4 个百分比。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阶段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等多个制度和文件,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了全面规范,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近30 年的发展经历了从试点起步、探索经验,到快速发展、全面提升的不同阶段,为工商业界输送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同时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双师型”导师缺乏、培养机制不健全、保障体系不完善等方面。[2]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具有学术型学位点和专业型学位点两种类型。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侧重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注重职业素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我国的专业学位类别比较多,目前已达到47 个,由于不同类别的专业学位点面向不同的专业领域,不同专业领域对其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但由于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各专业学位点的培养目标定位大都比较模糊,[2]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缺乏明确的标准和要求。
由于我国的学术型学位点课程体系相对成熟,很多高校的专业学位点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主要借鉴学术型学位点的培养方案,没有邀请行业领域内的专家参与研讨,对理论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设计,理论类课程偏多,实践类课程偏少,没有体现出应用导向,没有设置行业领域急需的应用类课程,专业学位点与学术型学位点的课程体系有很大雷同,[3]导致培养的研究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欠缺,与用人单位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现阶段的高校教师大都是从高校博士毕业后直接分配过来的,科研能力较强,但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为弥补这一不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采用双导师制,要求各专业学位点从实际单位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担任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兼职导师。高校导师作为研究生的培养主体,主要负责专业方面的理论指导,校外企业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为研究生的专业实习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4]但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目前部分高校的双导师制基本上是流于形式,企业导师只是挂名,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只具备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完善双导师制度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其培养模式应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特色,但现在国内很多高校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在课程教学中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很少采用案例教学,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没什么区别;在校内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时,大都是参与纵向课题研究,较少参与和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横向课题研究;在进行校外专业实习时,由于校外实践基地少,学校没有进行统一安排,而是由研究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实习,并且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导师很少进行监督和指导,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生是利用这段时间找工作单位,导致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得不到有效锻炼,未能达到专业实习的目标和要求。
为有效解决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应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优化、导师队伍的建设、培养机制的创新和培养环境的完善等方面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促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5]其培养质量既有专业理论方面的要求,也有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6]因此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坚持和强化职业导向,以相关职业领域的需求为中心,以培养面向实际应用的专家为目标,向学生“传递”所在职业领域既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使学生具备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对学生职业发展有用的“能带来特定资格的才能”,[7]为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为此,各培养单位应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的特点,紧紧围绕特定职业领域人才需求,认真分析本学位点的培养目标定位,明确本学位点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和培养环节对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针对性培养,从而使培养目标贯穿培养全过程,使研究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课程体系的设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大多数专业学位点的课程体系都缺乏系统设计,不能体现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的特色。为此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借鉴国外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设计。借鉴美国职业发展型学位点的经验,课程设置可分为核心课和专业课两大类课程,核心课一般占总课程量的40%,主要由一系列本学科、多学科甚至跨学科的各种课程构成,包括理论课和方法课,讲授学生在进入特定专业领域之前必须掌握的基本学科知识;专业课通常设置四至六门课程,主要讲授本专业领域的专门知识。通过核心课和专业课的结合体现“博专结合”的培养策略,使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有一个广博了解,又能够在某一个特定领域系统深入地学习,从而使学生既有广阔的视野,又有专门的才能。[7]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责任主体,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目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经历丰富、应用能力强的教师非常缺乏。为此,应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双导师制度。一是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和淘汰制度,加强校内导师队伍建设。从任职资格、项目研究、科研成果、进校经费等方面进行审核,遴选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研究生导师;对已通过遴选的研究生导师,每年进行招生资格认定,对不做科研、不参与企业合作研究,近年没有科研成果和进校经费的研究生导师,取消其研究生招生资格。二是加强校外兼职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双导师协同指导机制。在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或和学位点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热心教育事业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形成理论指导以校内导师为主、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以校外导师为主的协同指导模式。三是“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建立校内校外导师相互交流机制。实行高校导师深入企业,企业导师举办各类学术讲座的合作机制,[4]鼓励和引导高校教师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以丰富其实践经验,促进其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邀请校外导师进入高校,参与培养方案制订,主讲应用类课程,设计教学案例,举办各类讲座和研讨活动,参与指导各类专业实践活动。[8]
为培养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应创新培养机制,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培养机制。一是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开展理论教学时,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等,通过呈现案例情境,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彼此之间互为补充,互相学习,培养和提高其团队合作能力;同时邀请职业领域内的专家主讲应用类课程或开设专题讲座,通过业界专家在课堂上把现实世界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教给学生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向学生传达现实中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6]二是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以各种科研项目为载体,由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和研究生组建项目小组,研究生直接参与项目研究,定期进行研讨,以问题为导向,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广泛开展和专业结合紧密的各种学科竞赛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三是注重校内校外相结合。安排研究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专业实习,并由校外兼职导师全程指导研究生的校外专业实习,以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让研究生亲身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
第一,构建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与学位点的导师、课程教师、管理者和研究生等具有统一的目标,以便于各项教学活动的推进,并形成共同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贡献;[7]二是引导和鼓励教师、管理者和研究生形成相互合作学习的教育环境,以培养教师和学生间的互信,帮助他们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成长。第二,激发研究生导师积极参与各种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责任意识和投入程度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应从职称晋升、工作量的计算等方面构建激励体系,以促使教师能全身心投入研究生教育工作。同时,要构建有效机制,吸引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生培养,为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师资保障。第三,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根据研究生应用能力培养需要,加强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初步培养和训练提供平台和条件;二是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确保研究生校外专业实习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改革重点包括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增长动力转变等多个方面,急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9]如何培养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实际应用能力和较高职业素质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应不断创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理念、模式和机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