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揭开布依族高荡村选址之谜

时间:2024-04-24

王成

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南12公里处黄果树上游的梭椤河畔,坐落着贵州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布依族村寨——高荡村。有着600多年建筑历史的高荡村,古物、古桥、古堡,均以石筑建,被誉为贵州布依文化的“活化石”。高荡村是怎样的一个村落?居住在这里的布依族先民,600多年前为何会选择在这里定居?

姑娘床头有个石头箱子

石瓦、石墙、石井、石巷、石器……走进高荡村,犹如走进“石器时代”。高荡是石头建筑的博物馆,贵州“八大怪”之一的“石头当瓦盖”,说的就是布依族。作为我国目前为止保留最为完整的布依族村寨,高荡村村民以前吃饭用的碗都是用石头做成的。更加神秘的是,每个姑娘床头都有一个神秘的石头箱子,用来放置物品。

这里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以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当地布依族石板房就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之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

“山羊寻泉”定下好村址

高荡村在史料中鲜有记载,但村寨历史被村民熟知,并世代口耳相传。高荡村有新址、旧址各一处。旧址位于梭椤河一岸,因河得名,旧时称梭椤寨。据村民口述,迁寨已有大约200年历史。迁寨之前,杨、伍二姓居民虽有姻亲关系,但杨姓祖先居住在稍远村寨,伍姓村民居于梭椤寨旧址,并长期在河边耕种放牧。

一日,伍姓祖先在山间放羊,几只山羊脱离羊群,向高荡新址方向跑去,伍姓祖先无法将山羊赶回羊群中,只得跟在山羊之后。绕过一座山峰后,山羊停在一处泉水边饮水。此泉水源源不绝,清凉甘甜。泉水周围地势平坦,环境优美。伍姓祖先认为,这是山羊显灵,回寨后便将这一发现告知乡亲。随后,伍姓村民由梭欏寨搬迁到了如今的高荡。然而,伍姓一族势单力薄,为了防止外族攻击和土匪抢劫,便邀姻亲杨姓氏族一同居于高荡。

事实上,导致村民定居高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旧梭椤寨炎热潮湿的条件,人们容易因潮湿的环境而患瘴疠,而高荡气候环境更适宜居住。其次,高荡的土地、林地、水源能满足村民的日常需求。有战事祸乱之时,可以做到既隔绝外界联系,又保证全村安全与生计。再次,高荡的地形、地势是天然的护寨屏障。

高荡村四面环山,寨门开于南面山峰西侧山脚,南山既是天然的“照壁”,又成为有利的“瞭望台”。南山与住宅区隔田相望,田地成为外人进攻时的缓冲地带,使村民有充足的时间躲藏或转移。北面靠山林木高大,于上修有营盘,可供老弱妇孺躲避战祸,也可供战时与敌人周旋。北山北面是梭椤河,水流湍急,可防止外人从北面进攻。东面山脚是通向旧址梭椤寨的小路,沿梭椤河岸向西北、东南又可通往别的村寨。故而,高荡的天然环境使其成了一个可进可退、易守难攻之地。

百年“儒林村”远近闻名

高荡村由原高荡、旧苑、元总、贡寨4个村寨合并而成,因寨子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犹如群峰上托着一口锅,布依语称“瓮座”,汉语意为“高荡”,村寨故此得名。

高荡村不仅历史悠久,还是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村寨的“儒林村”。明清时期,高荡村就有私塾,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不间断。这里,但凡家境尚可的人家,都会送子弟入塾,曾经产生过秀才9人、举人1人,有7名黄埔军校毕业生、1名国立师范毕业生。

据1985年《贵州年鉴》记载,将高荡村称之为“文化村”,这在镇宁自治县绝无仅有。

穿在身上的文化遗产

高荡村里有重要事情发生时,妇女们都会穿上本民族的盛装,以示对贵客来临表示尊重。布依族的服装不像苗族那样艳丽,没有耀眼的银饰,但那些精美的刺绣和蜡染图案,无时不在显露出布依人的自豪。

布依族民间自古沿袭精湛的蜡染技艺,蜡染制品古朴雅致,远近闻名。蜡染需使用纺车纺线织布,织成一段30厘米宽、50厘米长的布,大约需花费一整天的时间。蜡染绘制工具不是毛笔,而是一种自制的钢刀。因为用毛笔蘸蜡容易冷却凝固,而钢制的画刀便于保温。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壳火使蜡融化,便可以用钢刀蘸蜡作画。之后把白布平贴在木板或桌面上点蜡花,在不需要染色的地方涂上蜡,正反面各涂一次。蜡要涂得均匀,如果涂得太厚,蜡与布中间会产生空隙,染料会从空隙中浸入;如果涂得太薄,就起不到涂蜡的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