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

时间:2024-05-18

张冬良

(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 江西·南昌 330045)

近年来,中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2018 年,国内游客达到55.39 亿人次,入境旅游总人数达1.41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1.50 亿人次,旅游业对GDP 的总体贡献率为11.04%,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为2826 万人,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为7991 万人,占全国总就业人口的10.29%。同时,为了促进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中国各大学相继设立了旅游管理专业。[1]

1 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现状

1.1 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现状

2017 年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有608 所普通高校开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主要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3 个专业,共招生5900 人。其中,有501 所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全国共招生35000 名学生;222 所高校开设酒店管理专业,全国共招生14000 人;105 所高校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全国共招生5121 人。2017 年有1086 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旅游管理类高职专业(主要包括旅游管理、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酒店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和会展策划与管理等7 个专业),全国共招生113000 人。同年有947 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旅游相关专业(主要包括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外语、导游服务、会展服务与管理等5 个专业),全国共招生102000 人。[2]

2017 年全国旅游相关专业(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336 人,硕士研究生2832 人。可以预见,21 世纪旅游业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对比各院校旅游专业招生人数和全国旅游就业人数不难发现,旅游专业人才依旧缺乏,尤其是本科层次以上高素质人才。

1.2 高等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现状

在旅游和旅游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农林院校相继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据统计,目前我国本科层次的农林院校有34 所,1984 年中南林学院率先建立生态旅游专业,目前,有24 所农林本科院校(不含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开设旅游相关专业(表1),占农林本科院校总数的2/3。[3]但是培养更高层次人才的农林院校匮乏,只有5 所院校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7 所院校具有旅游管理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还没有农林院校取得旅游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

1.3 江西省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江西省现有本科院校27 所(不含独立学院),其中开办旅游管理本科的13 所,占江西省本科院校总数的约1/2(表2)。其中江西农业大学于2002 年创办旅游管理专业本科,2012 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点,2013 年通过与江西婺源茶叶学校的合作机制,增设了旅游管理(茶文化和休闲旅游方向)。

表1 全国本科层次农林院校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现状

2 高等农林院校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SWOT 分析

2.1 优势分析

优势主要是生态旅游的兴起和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激发了农林院校的优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生态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乡野风光都成为当今旅游消费的热点。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大大加快了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和农民致富的进程。乡村旅游可以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生活环境,促进文化交流,传承优秀乡村文化。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给广大农村地区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方面的效益。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需要具有旅游、林业、生态、乡村社会学等领域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高等农林院校与其他高校相比,具有林业、园林、农村社会调查等方面的优势。因此,无论是教师、教学设备还是现有的教学经验,都可以为旅游专业学生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旅游知识建设。

2.2 劣势分析

劣势主要是学生专业认同感低。相对于目前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各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低就业率和高流动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较低。[4]首先,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高中毕业生不愿意报考农林院校,许多学生是调剂到旅游管理专业的,这使他们在个人情感上不太认同旅游管理专业;其次,社会上一提是学旅游管理的,大家都认为毕业后就是当导游的,基本旅游管理与导游划等号了,社会对这个专业的认同度低也就影响到学生上来;最后,行业需求与人才供应不匹配,旅游业很多部门门槛低,对学历要求不高,进入企业后,专科生和本科生可能被安排在同一岗位。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感受不到自身的学历优势。一段时间以后农林院校自身就受到社会偏见的影响,与同层次高校相比,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相当部分是调剂考生,导致在校生的专业认同感低。

2.3 机遇分析

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给农林院校发展提供了机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就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九大报告还着重强调了“健康中国”的概念,为中国的康养产业发展描绘了具体的蓝图。发展农村休闲产业可以缓解城市土地供需矛盾、空间扩张局限和土地成本高企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乡村现有的自然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将康养产业和农村三产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康养产业基地;还可以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整合,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增加农民的再就业和提高农民的收入。[5]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在实现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农林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将以其独特的农业优势,成为培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主力军。

2.4 挑战分析——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根据前述的统计数据,旅游管理专业应该是各高校开设率最高的专业之一,近年来开办学校呈现增加趋势。培养的层次涵盖研究生、本科、高职专科和中职等不同层次,其中本科层次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到研究生层次招生人数急剧缩减,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无法通过考研继续深造,不得不与高职专科甚至和中职生同台竞争。此外,很多非农林院校也转向乡村振兴战略,纷纷从事涉农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林院校若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色资源,农林院校旅游管理本科生面临的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3 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3.1 科学制定具有农林特色的培养方案

高等农林院校应科学构建突出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特色的课程体系。高等农林院校在凸显特色方面,要发挥林业和乡村学的优势,建设以林业、乡村学和旅游学融合发展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培养外向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的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应该要求学生具有旅游、林业、生态、地理和乡村科学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够在森林公园、森林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农村旅游景点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高等农林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特色课程可以由以下两部分组成:(1)旅游生态学、森林保护学、观赏植物学、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管理、园林概论等;(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与游憩学、民俗学、民宿管理、乡村康乐养生管理等。此外,可以结合所属学院的优势开设相应的特色课程。

表2 江西省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现状

江西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依托于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设置,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每年招收两个班级本科学生约90人,其中一个班级与江西省婺源茶叶学校合作办学开设旅游管理(茶文化与休闲旅游方向)。在课程设置中突出农林特色,开设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旅游生态学、康乐养生管理、园林概论、茶文化通论、茶艺理论与表演、茶叶养生与健康、评茶与品茶等特色课程,同时依托国土学院土地管理、地理信息技术等专业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制图、旅游信息系统等操作课程,并配备了大量的实习机会,实习的地点有休闲农业示范区、林场、农场等。在整个的专业教学中,从课程设置、专业实习,本专业都侧重与学校的优势学科相结合,与江西的生态旅游、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题相结合,努力培养农林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旅游人才。

3.2 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一是培养学生“爱农”、“学农”的意识,强化其专业认同感。近年来,国家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支持,作为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在乡村振兴发展中“有所作为”,其所学专业可以与农业相结合,如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业园区规划等领域都是其施展才华的“舞台”。[6]可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团体活动、社会实践、校友资源开发、校企合作,共同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二是重点培养调剂生的专业认同感,引导他们实现旅游专业与自身兴趣的结合。对于调剂生来说,他们对旅游专业可能没有原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有效地整合专业学习和自身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从其他视角更深入更全面地看待旅游专业问题,在发展自己爱好的同时,在专业学习和未来就业方面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

3.3 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高等农林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旅游相关课程的实践技能,又要具备“森林调查”、“保护区规划”、“休闲农业资源调查”“乡村社会调查”等农林相关课程要求的调研能力。教师应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现实社会。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实习条件,无论是在人员、设备、场地等方面,都无法与行业企业相比较。因此,“校企联合”实习教学已成为必然选择。常态化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习活动提供场地和技术支持,为相关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智力支持和潜在的人才储备。

3.4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农林院校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时间较短,现有旅游专业的任课教师多为应届毕业生,高水平研究型教师不多。由于旅游专业教师的缺乏,许多旅游专业的核心课程都是由林业和地理专业的教师承担,存在着仓促应对的现象。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建立一支具有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旅游、农业和林业都了解的教师队伍,是建立专业品牌的关键。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人类活动,涉及资源、市场、媒体和其他方面,只有拥有多元化知识体系的教师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必须能够将与旅游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农林专业知识相结合,并系统地将其教给学生。旅游管理是一个高度应用性的专业,而农业和林业知识的加入大大增加了其应用环节的可操作性,但是,目前教师通常缺乏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能力。因此,高等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既是讲师、教授,又是服务师、工程师;他们应具有较高的理论和科学研究水平,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室内和实践基地进行实验和实习活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