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王 泽 罗艳丽 任 财 张青青 麻 浩
(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国务院于2015 年10 月24 日,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就是为了增强国家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2017 年10 月,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生态环境发展的建设目标“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1]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批教学科研拔尖人才、加快推进优秀文化传承和创新成果转化,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中国。[2]为此,在双一流的背景下,如何才能提高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如何使其进入一流学科行列,是学科建设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1957 年关君蔚院士在北京林学院首次设立水土保持专业,内蒙古林学院在1960 年设立了中国第一个沙漠治理专业,在1983 年设立了水土保持专业,之后在1998 年又将沙漠治理与水土保持专业合并为现在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是国家农业和环境类重点学科,属于理、工、农、林、水等专业交叉性学科,主干课程包括水土保持工程学、土壤侵蚀原理学、林业生态工程学和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等。[3]目前,国内高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1)知识亟需更新。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区域的水土保持创新成果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目前在城市水土保持发展方面涉及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教学理论成果较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知识理论是多年农业区和山区水土保持工作经验积累而来的。[4]我国目前缺少城市水土保持规划方案编制、水保建设项目管理和风险评价方面的相关知识理论体系,知识水平层次严重阻碍了学科的发展。
(2)教学体系有待完善。目前我国设有“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的大学有10 余所,比较有名的如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具有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可供学生继续深造。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挂靠的学科不同,其他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普遍存在只建立了单独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或者仅有硕士研究生教育,还有一些院校是仅有研究生教育没有本科专业教育,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本科教育或者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学科发展、本科教学理论体系的更新及教师知识结构的构建,然而研究生教育的缺失将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科学研究发展的短板。
(3)学科资源不足。大多数高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育资金不足,学生实习的基地数量少,学生实践的机会少。在开设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高校中,只有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有专门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实验室和野外教学基地,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专业教师力量不足。国内高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国际顶级大学的师生比一般达到1:5,而我国的师生比一般为1:10。而且,实力一般的高校正高职称和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较少,教师专业知识水平不高,涉及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方向的教师多属于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缺少研究类型和工程师类型。
习总书记提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中国特色,必须要遵循教育规律,必须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5]新疆位于西北干旱区,荒漠区面积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70%左右,同时新疆也是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6]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荒漠化、沙化现象严重,已严重威胁到全区各族人民的生存、生活,成为制约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和脱贫攻坚主要瓶颈之一。做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新疆颁布的“环保优先、生态立区”发展政策,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类人才的需求量势必增加。
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举措,推进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的培养。选拔专业骨干教师,定期参加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教学科研研讨会,与知名专家学者交流学习,拓宽教学科研新思维、新视角,提升专业教师业务素质。利用学校相关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充实本专业的学术队伍。邀请国内外具有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大学、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从事该领域技术研发的企业科技人员以及基层单位的技术成果转化人员,每年定期举办线上或线下教学科研成果交流会,以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导向,提升专业人才的技术应用和转化能力。整合新疆高校学校专业优势资源,利用对口支援学校的教育资源,联合举办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综合建设成水土保持和荒漠防治领域中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提升专业人才技术服务水平,服务基层生产实践。
新疆高校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科涉及生态学、草业科学、环境科学、林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学、农学、园艺等。如何抓住国家实施“一路一带”战略之际,培植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培养复合型本科人才,这是既具有地缘优势又初具学科优势的高校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一路一带”的发展,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新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立足新疆区位优势,以服务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为特色,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完善创新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实践技能为重点的理念,构建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与课外并重,确立以学生专业理论为中心、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师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应充分利用科研院所以及企业资源合力办学,例如每年邀请科研院所水土保持领域的工程师来校,培训本科生,提高学生水保工程方案的设计能力。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与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杨凌绿城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开展协同办学,邀请研究所和公司研究人员来校承担一部分本科教学,将其研究成果分享给学生。新疆高校可以充分借助国家林草局、中国科学院以及对口援疆院校等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开展协同办学,也可以聘请生态环境保护一线的专家结合新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发展现状举办讲座,进而提高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学质量。
依托新疆高校已成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国内外该领域的科研院所,特别是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林科院治沙所、新疆农科院等,通过省部共建,建设国内一流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研发和创新平台,积极申请并能承担国际、国内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示范推广项目,重点开展新疆荒漠地区独特的植物种植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技术模式研发等工作,形成标志性成果,从而为新疆乃至我国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提供理论、技术、咨询和人才支撑。另外,可在南北疆重点荒漠区分别建立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研发实训基地,满足本科专业人才实训和研究生科研需求。
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举措,推进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的培养。立足新疆区位优势,以服务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为特色,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完善创新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师生互动模式,课内与课外双向发展模式,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师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联合国家林草局、中国科学院、对口援疆院校及知名企业协同办学,提升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水平。依托新疆高校已成立的各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国内外该领域的科研院所,打造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特色科研平台和研发实训基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