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课程思政的探索与研究

时间:2024-05-18

席燕辉 唐 欣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湖南·长沙 410014)

1 新工科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新工科对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未来大批新工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个人效能、知识能力、学术能力、技术能力及社会能力。[1]如何用有效的思政工作夯实“新工科”人才人文软实力,成为当下众多工科高校落实全国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目标。在新工科背景下,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有效开展思想品德和职业素质教育是当前专业课改革的一个方向,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手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人文学科相比,工科专业的教学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与运用,忽略了课程思政在育人过程中的引领作用。[2-3]长期以来,各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存在误区,过分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工科专业中,把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考试成绩等看作评价学生的最高标准或唯一标准,甚至将其作为评价学生毕业素质的唯一准则。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认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德育与自己无关。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育才重器,少有考虑育人育德。另一方面,学生普遍存在不关心政治、自我意识较强等现象,对有关思政的教学不感兴趣,唯分数至上,专业成绩决定一切,思政教育被排挤在专业知识技能之外,德育工作仅仅停留在口头,未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迫于学分或成绩应付了事。因此容易出现所谓的“理工男”——“专”上到位,“红”上不足。这些导致了思想教育工作很难开展,效果也不理想。

其次,工科专业的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教授并不能做到“零过渡”和“无缝对接”,思政教育往往存在“孤岛”困境。课程思政如果仍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面目出现,即沿用简单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固有模式,局限于理论探讨,未能结合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抗。

2 开展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途径

为解决目前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拟按照图1 所示的方案开展工科类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改革原有的教学理念、模式及方法,充分挖掘隐藏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改革现有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4]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5]促进学生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培养出心智健康、思想高尚、业务精湛的新工科人才。

2.1 改革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理念和认同感,提升专业课教师的德育能力

首先,工科教师特别强调育“才”重“器”,非常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相反,对育“人”育“德”考虑得很少,漠视德育意识能力的传授与培养,片面地认为专业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因此,要实现工科课程思政,首先必须强化专业课教师对专业课育人职责的认识,增强内在价值的认同感,促进专业教师将学生的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将学生的德育培养任务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帮助专业课教师明确思政教育与专业课之间的紧密关系,让专业课教师摆脱两者相互排斥的错误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会干扰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或减弱教学效果,反而还会促进和提升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深化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效能,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自觉性,以“乐学”的态度接受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因此,只有专业课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够形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

图1 课程思政实践方案

其次,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修养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培养一批学高、身正的课程思政骨干;提升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原则和要求的内化,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对接意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因子。

2.2 构建融入思政元素的多维度开放性课程体系

首先,根据学科的不同和课程的个体性差异,专业课教师要能很好把握思政教育与专业课之间的有机联系,正确找准合适契合点,将思政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去, 加强工科类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其次,围绕课程思政要求,深度开发专业课教材,系统建立适应于课程思政的教材体系。基于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有机融合的指导思想,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教育学以及课程论方面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常态化地开展有关专业课程思政教材开发的研讨会,对专业课程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梳理和具体表达,并按照课程章节分布进行部署和具体化,从而形成课程思政的全局安排。

再次,改革课程思政的教学与设计。从顶层设计出发,结合道德素养、身心素质、团队协作等课程教学效果,挖掘出教学内容中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知识点教育的契合点,积累与专业课相关的思政教育素材,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设计思政教育内容,并与丰富多样的授课手段(如启发式、案例式、情景式、探究式、讨论式)相结合,实施多样化、嵌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促使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 促进学生通过参与和思考,实现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认同,以行之有效的课堂思政教育方式,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

2.3 建立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多元双向考评体系

首先,实施多元的教学评价方法。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的专业性评价,在教师的教学评价中增加德育育人评价元素,切实贯彻“立德树人”的教学要求,全方位考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专业技能和育德育人技能,从而实现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业务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有机统一,摆脱专业技能与德育长期分割脱节的局面。

其次,构建合理科学的学生考核方式,在专业课程的考核中合理引入思政知识,促进学生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课程思政的最终落脚点是落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上,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专业伦理和科学的信仰,良好的处事行为习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为此,要求专业课程教师能够有效利用评价工具,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技能的考评,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与评价,如团队合作意识、为国效力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便于及时改进教学工作。

3 小结

针对目前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认知度和实践度不够,开展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深入挖掘蕴涵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构建融入思政元素的多维度开放性课程体系,改革现有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双向考评体系,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隐形“课程思政”目的,从而实现高校教育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