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谢 霖 杜祥军
([1]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十堰 442000;[2]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北·十堰 442000)
数字时代井喷式爆发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信息对人类的刺激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相对于过剩的信息,人们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注意力”已成为当今社会、企业、学校所不可或缺且竞相赢取的资源。过剩的信息正消耗着大学生的注意力资源。如何应对稀缺的注意力资源,构建一个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注意力资源”这一视角探索采取“显性”和“隐性”相融合的教育手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功能,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注意力是把自己的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过程的能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重视灌输,轻视渗透,缺乏吸引力,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抓住参与者的心理活动指向,引导其注意力集中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上来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必须意识到注意力的重要性,了解人们的注意力规律,把握注意过程。
注意过程就是把自己的感知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的过程。当各种外界信息进入到我们的认知范围,神经中枢就会被激活或被刺激,潜意识进行好恶选择,将注意力进行指向性分配,使思想、行为指向某一事物或过程,并最终决定是否采取行动(其过程如图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教育主体合理分配自己的注意力,选择准确的教育内容,而且需要获取教育客体的注意力资源,激发教育客体对教育内容的兴趣。
图1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是相对被动的,思政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或者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指导过程中传递的理念,大多数学生都是没有接触过的,注意力会相对集中,老师的言传身教是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途径。信息时代截然不同,它使得每个学生都置身于信息的海洋,即使没有主观愿望,也会被海量的信息分散注意力,造成注意力资源的浪费。作为知识水平高、接受能力强、接触范围广的大学生自然成为使用新媒体的领军者。在追求新奇、引领时尚、创造新事物过程中,大学生的注意力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现代心理学对注意力理解为人加工信息的有限容量,因而注意力不是无限而是稀缺的。大学生在学校不仅要面对每学期数门课程的学习,还要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参与各类社会活动,贫困学生甚至要勤工俭学、创业、打工等。丰富的学习内容和课余生活,消耗了大学生大部分的注意力资源。除此之外,大学生的猎奇心理还被海量的网络信息所激发,爆炸的信息和踊跃的网络行为也使得高校学生应接不暇,造成原本就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更为短缺。
自媒体、新媒体、论坛等社交网站为了迎合公众猎奇心理,抛弃社会道德和责任,将精力集中在负面消息上,有时甚至编造假消息,歪曲事实,这些虚假信息往往造成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出现偏差,这无疑会使得成长中的大学生事实难辨、思想被误植、行为被误导,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往往被削弱。调查发现,78%的同学倾向于关注负面信息,37%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网络影响了对政治问题的看法,15%的学生认为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另外,网络世界获得的成就感,促使部分大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网络人际交往而忽视现实人际交往,导致一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的弱化。
虽然大学生生理上已经是成年人,但是心智还不够成熟,注意力持续集中在某一事物的能力较弱,很难做到长时间专注。据调查显示,有超过87%的大学生“课堂集中时间”低于80%,集中时间达60%-80%的比例为39.8%,其中低于60%比例占46.6%,课堂上手机接收到信息提醒时,64%的学生会选择查看信息。手机、平板电脑、掌上宝等移动终端已经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随时随地畅游网络已经成为可能,而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弱,课堂上“低头看手机”“刷微博”“刷微信”、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等现象普遍存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质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教育任务的实际完成状况,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能达到的程度,并将知识内化为思想,指导其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含两大内容:一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要由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老师承担;二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学工部、团委、各院系及辅导员、班主任所承担。因而从两个大的教育主体方面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和判断能力,更应该着眼于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确立“服务学生”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思想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要了解学生需求,尊重学生的利益,提高服务学生的能力,注重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的过程中,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的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注意力可以被界定为“将心智聚焦于特定的事物”的心理过程,对于不同的个体,注意力的聚焦点自然不相同,集中注意力能力也有高低,因此提高注意力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自我管理教育。作为高校,首先设置注意力、自控力等相关课程,课程的内容不仅讲授理论知识,更要强化注意力调节技能的训练;其次,监控学生学习、生活过程,发现注意力散失,及时予以纠正,通过不间断的跟踪教育,促使学生养成保持注意力的良好习惯;同时,开展关于专注学习,合理使用网络的课外活动,激发大学生对注意力知识、注意力分配的兴趣。
媒介素养和注意力素养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关系,媒介素养的高低决定了注意力的有效分配和集中。因此高校要培养提高大学生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运用新媒体进行社交活动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信息创造力;提高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同时加强法制教育,在大学生中“竖起围墙、加起高压线”,有效控制负面、虚假、无效信息在校园内的传播,防止学生注意力偏差,引起舆情危机。
从图1 模型可以看出,注意力过程由外部信息、神经中枢、注意力分配、是否采取行动四个步骤组成,外部信息作为第一步决定着最后的行动方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适时介入大学生获取外部信息的过程,影响和引导外部信息对大学生的刺激作用,赢取大学生的注意力。
网络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使教育者直接、快速、准确地掌握被教育者的思想状况成为可能,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通过网络虚拟载体导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学生获取思政知识的便捷性,如建设政治理论、形势政策、党史宣传专栏,开发党校培训考试、社会实践项目申报与考核等系统。第二,通过网络虚拟载体加强教师与学生、管理部门与学生、领导与学生的沟通,实现沟通的扁平化和相互性。各行政部门在校园网建立交流平台,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好解释宣传工作,提高工作透明度。第三,通过网络虚拟载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趣味性和冲击力。通过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技术将教育内容多媒体化,增强对人的多重感官刺激功能,提高教育内容对教育客体的吸引力。
随着社会的变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载体也在不断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实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丰富教学手段。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只要牢牢抓住教育客体的注意力,就能实现教育目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