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郭海龙 雒 真
([1]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0;[2]衡阳市广播电视大学 湖南·衡阳 421000)
体育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教育方面有其特殊的价值。体育活动自脱离生产劳动,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起,就被赋予了德育的功能。如在我国古代的“文艺”教育中,体育课程“射御”与德育课程“礼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习射时要“饰之以礼乐”,[1]射者的一切行为必须遵循长幼尊卑,按照严格的伦理纲常施行。由此本文将对体育德育价值的生成机制展开论述,以期对体育德育价值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主体的需要、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属性及两者连接的中介,是价值生成的必要条件。即:高校校园体育存在满足高校教育与受教育主体的需要,高校校园体育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客观属性,以及作为使高校校园体育满足主体需要的实践活动中介。[2]
(1)落实德育工作的需要。***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总书记不仅强调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对广大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每一位体育教育者不可推卸的任务。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个性特点将德育工作渗透到课程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2)丰富德育内容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过去机械的、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教育模式,与新时代学生对新文化、新知识的需要相违背,已满足不了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成为其不断向前发展的绊脚石,因而在高校德育教学中引入丰富的、多元的、新颖的、趣味性的教育内容势在必行。
(3)创新德育途径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偏重知识系统传授,而良好的德育教育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学生唯有身体力行,才能达到自我完善的过程。体育活动的实践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体育活动具有强身健体、娱乐等特点,寓教于乐,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深化体育认知,也能够塑造意志品质,达到学生自我省视、自我升华的目的。
(1)高校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需要。目前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扩招政策的实行,应届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程度已达白热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运动内化属性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趋同性,使得高校体育活动成为高校德育培养的有力武器。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而且可以隐形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以及审美情趣,使其成为“完整的人”。
(2)高校学生发挥能动性的需要。现如今学生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师生之间的关系亦不是过去单向传授,逐渐形成了双向积极互动的形式。校园体育活动的特点要求每一位参与者通过双向互动来完成运动目标,师生之间是处于同一平台的交流互动,不存在从属关系,这恰恰是当今大学生最喜欢的形式。
现如今高校实行的体育项目大致分为球类、田径类、民族传统体育类、艺术体操类等等,这些项目因其自身运动特点的不同,进行形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在体育这个大范畴里面,它们都有其存在的客观规律。如游泳项目,它分为短距离和长距离,又有四种不同的泳姿(蝶、仰、蛙、自),运动员成绩的评定方法是在相同距离、相同泳姿的情况下,谁的耗费时间最少,这就要求参赛运动员必须遵循游泳运动的客观规律。每一个运动项目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在体育竞赛过程中,运动员唯有恪守运动规律,才能更高、更快、更强。这体现了高校体育中的“真”。
同样,在上述罗列的运动项目也无时不体现出体育中的“善”。“善”是真诚引发良知而做出对别人有益而适当的行为,包含着团结、友爱和公平,它是高校体育中体育精神的表现,学生之间、老师之间、师生之间,友善的态度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校园体育活动如排球、接力赛跑、拔河等项目都需要队员们之间团结协作、相互沟通,这就是校园体育中“善”的表现。
同时,在校园体育活动中无不体现出“美”的享受,这种“美”特指的是肢体美、道德美。在体育活动中队员完成的技术动作优美、规范、流畅,给人在感官上一种美的享受,这就是肢体美,是一种显性美。如排球运动,队员们在比赛中的展现的大力扣球、鱼跃救球等技术动作,让观众们切实感受到力量、技巧的“美”,从而在内心建立起对运动美的认同,激发出对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高校体育中体育精神及体育美的展现需建立在遵循体育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没有“真”,谈何“善”“美”?同样“善”与“美”也以隐性或直观的方式作用于体育运动的客观规律之中。体育运动展现的道德美,即是善美,是对体育运动客观规律和规则的遵从,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中无处不体现着“真善美”,如何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是当前高校实施立德树人理念需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发挥好体育运动在育人方面独特价值的应时之需。
(1)有组织型体育项目。运动会是校园体育的一场盛会,它涵盖多元,参与度高,是高校体育传播的主要载体。校运会通常是学校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以各个院系为组织单位,选拔参赛运动员具有一定强制性,为了保障运动会的顺利开展,也会对组织单位及参赛队员的组织纪律性提出更高要求,因而能间接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纪律意识。田径运动是校园运动会的主角,分为径赛和田赛两类,不过无论是耗时长短评判成绩的径赛项目,还是以跳、投距离长短评判成绩的田赛项目,都具有严格的评定标准和规范,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诚信意识和良性的竞争意识。
(2)无组织型休闲、健身类体育项目。由学生自发组合而成的校园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校园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的检验。学生参与的目的就是健身或休闲,没有压力、没有标准,纯粹自愿、自由。高校大学生的构成相对比较复杂,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性格、成长背景、健康状况都截然不同,因而在选择体育运动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性格开朗,善于沟通交流的学生,会更倾向于选择需要一定团结协作能力的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项目,而性格内向一些的学生,会更愿意选择单独或者少数人就能够完成的项目,如小球类或民族传统类武术。
通过对上述高校普适性运动项目的分类,可以看出无论是有组织性的统筹或是无组织性自发形成的体育运动,可选择的运动项目多,受众广,且都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如:
(1)田径运动:是田赛、径赛、全能比赛的全称,有运动之母的美誉,是各项运动的基础。它能全面有效地发展人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对其他各项运动技术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都有很好的作用。[3]它由竞走、跑、跳、投、全能类项目组成,共计四十多项,因而学习起来难度比较大,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承受能力有一定要求,所以田径项目既是一种身体全方位的训练活动,也能够有力地磨砺人的意志。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田径项目并设置一定的竞赛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技能的学习,培养吃苦耐劳、顽强拼搏、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及竞争意识。这也集中体现了高校体育中德育的激励功能。
(2)球类运动:包括大、小球类共计二十八种,其中篮、排、足球、乒、羽、网球等在校园运动中最为普及,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球类运动的显著特点是多以群体为单位,具有协作、对抗、趣味性。学生通过参与球类运动相互学习、合作、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球类运动通常是以团队竞争的形式进行,个人在团队运动中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协同意识都会得到加强。
体育作为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其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在新时代的今天,全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校园体育的育人优势,坚持立德树人,在校园体育活动中强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使高校的德育工作得到有效推动,为形成文明和谐、清风郎朗的校园及社会环境而服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