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内涵、特点及建构价值

时间:2024-05-18

胡云聪 李容香

摘 要 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与民间游戏不等同,它是将民间游戏整合在幼儿园的课程体系中,从而形成的新的课程。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具有生活性与规则性、即时性和系统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民间游戏课程的构建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它有利于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幼儿园 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10.079

Abstract The Folk Games curriculum in kindergarten is different from the folk games. It is a new curriculum which integrates the folk games into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kindergarten. The Folk Games curriculum in kindergarte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fe and regularity, instantaneity and systematicness, openness and intera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Folk Games curriculum is the need of the current curriculum reform. It is conducive to the promotion of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to the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o the promo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Keywords kindergarten; folk games; folk games curriculum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有了勃兴的气象,让我们重新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个精神谱系的发生、形成和发展。传统文化重新得到重视,这引领了教育改革的方向,扩宽了课程资源的范围,也使很多专家从教育的角度思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脉络及其精神内核。学前教育也深受其影响,不断进行多元文化课程、乡土文化课程、民俗文化课程等理论与实践,使幼儿园的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民间游戏是乡土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很多幼儿园开发出以民间游戏为载体的特色园本课程,使得民间游戏从消逝走向回归。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对民间游戏课程的内涵、特点及建构价值重新进行全面的梳理,以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发展。

1 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内涵

1.1 民间游戏概述

民间游戏是指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气息,为满足不同年龄、性别的人们的娱乐需求,由广大民众创编并在民间得以流传的娱乐活动。民间游戏的最终目的是让人获得愉悦的心情,它是集历代民众的智慧与加工传承而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产物之一,具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游戏内容和形式。民间游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行为游戏,二是文学游戏。[1]2-3行为游戏即有行为动作的游戏,是一種需要身体各部分进行运动的嬉戏活动,[1]2它包括:棋类游戏、球类游戏、投射游戏、竞技游戏、手工游戏、模仿游戏、较量力气游戏和综合活动游戏;文学游戏是指带有口头文学性质,但没有行为动作,只靠嘴巴便可进行的游戏,[1]3包括:儿歌、绕口令、谜语、笑话和神话故事等。

民间游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了。那时候的游戏主要是模仿生产生活的娱乐活动,如用石子投掷、击打等。有了文字记载以后,民间游戏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不仅有了行为游戏,还出现了文学游戏。如《周易》、《诗经》等书就记载了大量的民间歌谣;汉代刘向的《别录》记载:“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晋人黄甫谧《帝王世纪》记载了尧时代的击壤游戏,并留下了击壤歌。到了唐宋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繁荣,民间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各类游戏得到了快速发展,还出现了许多新游戏,在民间流传得更加广泛。

1.2 民间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

从文化哲学的视域考量幼儿园课程的本质,认为民间游戏是幼儿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2]31因此,幼儿的课程内容要以儿童为本,以回归儿童现实生活世界为途径,才能更好的提高儿童学习生命的质量,民间游戏是人类文化较为优秀的文本,也能胜任提升幼儿学习的品性和优化幼儿学习生命质量的重任。[2]32从教育人类学的视域考量幼儿园课程,要求我们必须考虑把学前教育课程的视野扩展开,课程内容则要思考在教育方面有意义的关系范围的广泛面,而不是一味的城市化和西化。而幼儿生活的社会共同体文化是值得我们挖掘的课程资源,其中民间游戏最能集中体现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广阔性。显然易见,民间游戏是幼儿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课程包含民间游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民间游戏得以充分的利用,自然就能形成一个有体系的课程模式,即民间游戏课程。

1.3 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内涵

民间游戏课程与民间游戏是不等同的,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不仅仅是在幼儿园让幼儿自主进行民间游戏活动,让孩子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更要将民间游戏整合在幼儿园的课程体系中。简而言之,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是指以幼儿身心全面与和谐发展为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以民间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为手段,帮助幼儿获取有益的学习经验的全部活动的总和。

民间游戏课程的内涵极其丰富,目的上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在幼儿园建立起以民间游戏为主线的课程教学,让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得以激发,成为课程教学的真正主人,努力为自身的全面发展进行构建;[3]285-286内容上贴近幼儿生活和地方特色,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活技能的直接经验为主,通过游戏将社会、语言、艺术、科学、健康等领域课程结合在一起,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也要注重与现代科学教育理念结合,与时俱进,用现代课程的内容充实民间游戏,用民间游戏来丰富课程资源;组织形式上是以幼儿喜欢的民间游戏为主,要保证幼儿自主性游戏活动与教师参与指导相结合,在对幼儿自主进行民间游戏的前提下,教师进行加工改造,使活动系统化、规范化、结构化,技能化和生活化;[4]16-18评价标准是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将社会的需要与幼儿的发展需要相结合,重点关注幼儿在民间游戏课程中的情感体验、学习品质和自我满足等内在的幼儿发展需要,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外在赋予的要求和尺度,即社会的需要。

2 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特点

2.1 生活性和规则性

游戏来源于对社会生活的模仿及加工,今天流传下来的民间游戏都是对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社会生活的装饰和拓展。民间游戏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具有生活性,如一些经典的游戏:老鹰抓小鸡、推小车、斗鸡、弹弹珠、藏猫猫等。同样,民间游戏课程来源于生活,也具有明显的生活性特点。当然,它高于现实生活,因为它不是“日常的”“真实的”生活,而是一种日常生活的陪衬、补充。[5]8

民间游戏的规则性则体现在游戏者既能创造游戏秩序,又必须遵守秩序,它是一种暂时的、有限的完善带给不完善的世界与混乱的世界。[5]10游戏的秩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最严格的,哪怕最微小的秩序破坏都会影响其进行。民间游戏课程要求在遵守其规则性的前提下表现世界的真善美,在大家认可的规则中以某种有序的方式在自己的时空范围内活动,保证团体在游戏的诡秘中获取直接经验。

2.2 即时性和系统性

民间游戏课程的即时性表现为儿童在幼儿园的自主活动或区域游戏中,以民间游戏为基础,探索出新的游戏形式。这些并不是传承下来的民间游戏,而是通过对原始的材料进行随意玩耍,从而符合每个时代的发展。如经典的“跳房子、拔河、老鹰抓小鸡”等游戏,都是经过了一点一点的改造而得。因此,在今天的时代,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同样是即时性与传承性相互连结的,也正是如此,才能让孩子的创造性在民间游戏中得以发挥和提升。

民间游戏课程作为一种课程方案,既要有系统整合的课程文本,包括有计划的课程目标和系统的课程内容,更要具有注重幼儿游戏与操作之过程与体验的课程评价,让相对合理、系统的民间游戏服务于当今的领域课程。民间游戏课程注重整体上的连贯统一,它将幼儿熟悉的社会生活归纳演绎成适合幼儿掌握的课程内容,并以循序渐进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安排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3 开放性和交互性

民间游戏课程具有游戏本身的开放性,也具有课程的结构性特点,实施中要求既要达到实现课程目标的效果,又要满足游戏的娱乐功能。民间游戏课程需要系统的课程方案,但是课程方案不是固定封闭的,而是相对开放灵活的,在制定课程方案时,游戏者是课程的主体,注重幼儿参与游戏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并且课程方案的实施方法可以根据地域条件、幼儿已有经验和其他特殊条件形成多种运行规则,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幼儿从游戏中获取自我认知和促进社会性发展。此外,民间游戏课程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课程创生性上,比如:儿童随意捡到一根树枝就可以开展各个领域的活动,如艺术活动中的树枝贴画、树枝蘸墨画,体育活动中的树枝接力赛跑、树枝投射等。

民间游戲课程与其他课程有相似之处,都要与人、物等进行交互,但是在民间游戏课程中有更为突出的体现。在游戏课程实施中,需要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游戏材料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家长与幼儿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等多方交互作用。此外,民间游戏课程文本的创设与评价等各环节都体现出课程诸要素之间的交互性特点。

3 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建构价值

3.1 建构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有利于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民间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生理方面,通过有计划、有规律、有系统的民间游戏课程组织与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儿童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发展,有效促进儿童大小肌肉的灵活性发展,有效促进骨骼的发育并提升儿童动作和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从而得以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心理方面,民间游戏是儿童喜欢的活动,是促进儿童社会认知的重要途径。民间游戏课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需要。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身体动作与民间歌谣的配合,有助于记忆力的提升;利用有限的低结构材料创造出新的玩法,有助于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在儿童与儿童合作游戏中,能学会倾听并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积极配合伙伴、利用游戏的形式商定活动时要遵守的规则,有助于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磨炼不畏艰苦的意志品质以及塑造良好的个性。

3.2 建构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

当今的课程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幼儿园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以幼儿的兴趣、爱好为基础,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性的原则,构建真正有利于儿童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课程,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基本共识。[6]1-6在此共识下,幼儿园课程应该注重知识技能的文化性、多样性、价值性、相对性、情境性、生成性及动态性,肯定知识是变化、开放的,重视人的体验过程。[7]34-36

民间游戏课程构建的目标是让幼儿获得幸福的童年生活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课程内容是贴近幼儿生活和经验的生活常识和生活技能;课程组织形式以幼儿喜爱的民间游戏为主;课程评价以幼儿根据自己制定和遵守游戏规则的情况进行评价,要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和儿童,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民间游戏课程的实施中包含了很多幼儿自主性元素。显然,建构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

3.3 建构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人类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或“象征”活动,在此活动中构成了一个文化的世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体长期积淀形成的,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民间游戏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更大程度的体现了独特的儿童文化的价值。儿童文化是儿童表现其天性的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总和,是儿童内隐的精神生活和外显的文化生活的集合。[8]34儿童文化是儿童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元素,是应该受到人类历史尊重和理解的文化。

民间游戏课程将民间游戏以课程的形式整合于幼儿教育中,让民族独特的文字符号系统在各民族中代代相传,从而形成容易被接受的儿童文化,这有利于让下一代儿童对其进行了解、识别、认同及应用。这个过程也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不仅如此,民间游戏课程是经过教师和幼儿共同改造甚至生成的内容,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得到改进和优化。

3.4 建构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人的意识是受到历史原因和众多传统的流传积累而成,任何一名幼儿教师在从新手教师到熟练型教师再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中,其自身已经形成个人职业风格和生活态度。这种职业风格或生活态度都是建立在原来经验之上的。因此,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的,这同时需要肯定教师原有的正确观念、正确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民间游戏课程的内容或组织方式都有赖于教师们原有的经验,这也是教师们熟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课程改革并不是要求他们彻底改头换面。如此,则教师们对于课程改革的抗拒声音就会变小。民间游戏课程实施中,教师们已经知道了“教什么”和“为什么教”,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主要集中于“如何教”和“反思教得如何”。民间游戏课程的实施,使幼儿教师认同了课程改革的价值,课程改革的行为便会随之而来,有了课改的意愿和行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速度就非常快。

综上所述,民间游戏课程的建构是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符合世界对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开放理念。在中国,民间游戏具有几千年的积淀,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这给民间游戏课程的建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建构民间游戏课程是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基金: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十三五时期贵州农村卓越教师团队成长模式与路径研究”(2016A070)

参考文献

[1] 朱叔君.民间游戏[M].郑州:海燕出版社,1997.

[2] 左瑞勇,杨晓萍.在文化哲学视域下重新审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J].学前教育研究,2010(9).

[3] 毛淑娟.幼儿园游戏与课程教学的整合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6(6).

[4] 白乙拉.幼兒园游戏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心理学基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

[5] 胡伊青加.人,教育者[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6] 何茜.国外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与发展趋势[J].学前教育研究,2012(5).

[7] 张小永.后现代课程理论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7(3).

[8] 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