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薛旭旭
摘 要 课堂不良行为不仅干扰课堂秩序,而且对教学质量、构建校园和谐氛围和学生个人成长都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中职生课堂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影响中职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因素,构建学校、家庭及教师等参与的中职生课堂不良行为干预机制。
关键词 中职生 课堂 不良行为 干预机制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獻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10.083
Abstract Bad classroom behavior not only interferes with the classroom order, but also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campus atmosphere and students' personal growth.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of classroom bad behavi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classroom bad behavi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nd constructs the intervention mechanism of classroom bad behavi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schools, families and teachers.
Key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classroom; bad behavior; intervention mechanism
行为是个体和环境交换作用而产生的。课堂不良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困扰的问题。长期以来,中职生课堂不良行为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课堂不良行为又称为课堂问题行为,它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违反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教学、自身及他人学习。[1]课堂不良行为会给不良行为者以及班级其他同学的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同时还会极大的干扰课堂教学秩序,进而影响任课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及工作热情。
1 中职生课堂不良行为的表现
本研究借助中职生课堂不良行为问卷调查连云港市的在校中职生发现,中职生的课堂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上课迟到早退及旷课;(2)课堂上玩手机,主要是通过手机玩游戏、听音乐和聊天等;(3)课堂上随便吃零食喝饮品;(4)课堂上抽烟、化妆;(5)课堂上睡觉、看课外书目;(6)课堂上嬉戏打闹;(7)课堂上语言顶撞任课老师,更有甚者对老师实施暴力行为;(8)上课期间不经任课教师的允许任意出入教室,无视课堂规范等。
2 影响中职生课堂不良行为因素分析
行为是人类日常生活所表现的一切动作。心理学家勒温曾提出行为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所发生的函数关系。[2]中职生作为一个独特的主体,他们的课堂不良行为同样也会受到个体和环境影响。个体是指内在心理因素,环境是指外界环境因素。
2.1 内部因素
本文内部因素主要指个体的心理因素。
(1)认知偏差。中职生学习认知偏差,他们往往没有认识到学习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职生大部分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属于“差等生”,在学习方面一直备受煎熬,在社会认知方面尚未全面成熟,正处于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此时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我的理想是什么”等有关自我确定和自我发展的问题。[3]关于学习他们的看法是不关心、漠视,甚至是厌恶的,这极大影响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
(2)缺乏学习主体性。学习主体性是指学生认为自己是教学活动的主人,具有主体意识和主人翁观念。[4]目前课堂上课模式大部分是老师讲授居多,学生参与感并不大。这是因为中职生的专业和学校都是家长决定的,关于学校里面的一切都是由父母安置好,学生丧失了自己作为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上也是,认为只要按时上课,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就行了,殊不知在学生丧失主体性的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同时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忽视老师的教学,惹事生非破坏课堂秩序,出现各种各样的课堂不良行为。
(3)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历多次失败之后表现出一种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状态。[5]中职生大多有过在学习上失败的经历,甚至是多次失败,长此以往,他们逐渐形成一种观念,认为无论自己再怎么努力,在学习上都不会取得成功。鉴于此,中职生就会彻底放弃学习,在课堂上也不会认真听讲,转而产生各式各样的课堂不良行为问题。
(4)意志力薄弱。中职生在面对诱惑时,意志力还是较为薄弱的。中职生会受到同伴群体的影响,产生从众行为,获得同伴群体的认可。当课堂上有人玩游戏或者聊天时,其他学生也会受到这些学生的影响,会自觉的不认真听课,转而产生和其他同学类似的课堂不良行为。青春期的他们尚未形成克服困难,达到顺利完成听课的能力。
(5)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压力。学习动机是指学习活动的推动力,也成为学习的动力。[6]中职生群体目前的学习动机较弱,很难促发学生自主自发自觉地去进行学习活动,则容易产生课堂不良行为。同时中职生普遍学习压力不大,没有升学的压力,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期待也不高,根据罗森塔尔效应,他们也容易产生课堂不良行为。
2.2 外部因素
(1)学校因素。学校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中职院校没有学生升学压力,工作的重心落在学生人身安全上,为了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本著只要学生不犯触犯底线原则,对学生的课堂不良以教育为主,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制约机制,没有使得学生去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一而再、再而三的产生课堂不良行为,不利于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对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开展管理和预防。
(2)家庭因素。家庭是个体发生学习的第一场所,对个体行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调查发现,中职生中的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和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不在身边的情况较多,由于家庭温暖的缺失,学生常常会麻木、烦躁、抑郁、厌学,更有甚者会在课堂上通过不良行为找寻在家庭缺失的存在感。
(3)班级因素。中职生大部分年龄在14-19岁,这一时期最容易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班级中的同学在年龄、爱好、审美、价值观等方面较为相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交往过密,彼此之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当班级的氛围是以贪图享受为主时,班级学生大多会被班级氛围所感染,进而不好好学习,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产生不良行为。另一方面,迫于同辈群体的压力,当其他同学上课都不认真听讲,在玩手机看课外书聊天等时,认真听讲反而成了一种另类行为,不被自己的同辈群体所接纳,鉴于此,也会自己的做出课堂不良行为,以融入同辈群体。
(4)教师因素。教师也是课堂的参与者,对学生课堂的不当管理也会引发学生课堂的不良行为。一方面,教师上课只负责传授书本上的知识,从不管教学生,对学生课堂上的不良行为不管不问,或是管教的方式不恰当,不注重和学生沟通的方式,出口伤人,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另一方面,有经验的教师认为课堂不良行为是正常的,缺乏经验的老师则对课堂不良行为反应过激,遇到课堂不良行为时,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陷入和学生的博弈中,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反感,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课堂不良行为依然存在。
(5)课程因素。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在体育课、音乐课等娱乐放松的课堂上的不良行为较少,而在数学、语文、英语等理论课程的课堂学习中出现较多的不良行为。表明不同性质的课程也会诱发课堂不良行为,因为中职生对课程的判断常常借助于自己的主观感受,课程有没有趣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课堂的行为表现。
3 中职生课堂不良行为心理干预机制构建
构建中职生课堂不良行为心理干预机制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家庭、班级、老师为辅。从多方面预防干预课堂不良行为。
(1)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职生在学校产生的课堂不良行为源于对学习和自我没有树立正确的认知。学校应该加强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剖析,发现自己的学习潜力,全面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学习品质和特点,转变观念,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标准,学会悦纳自我、肯定自我,弥补不足,发挥优势,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3]另一方面出台一些预防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措施,如每个班级准备一个手机袋,上课前把手机都放置在手机袋里面等。
(2)建立家庭和学校联动的合作模式。为了更好的干预和预防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家长势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在家庭生活中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家庭关怀,时刻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不容一丝懈怠;另一方面,建立家庭和学校联动的合作模式,以便全方位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发生的生活事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身心健康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大大降低课堂不良行为。
(3)教师采取“巧”管理。一方面教师要学习提高管理学生和班级的水平,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当学生产生不良行为时,老师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顾及学生的尊严,采用智取的方法,最大效率的处理解决课堂不良行为问题,同时也可以在班级里面建立班级成员上课相互监督各自上课行为的良好机制,使得班级成员全部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和建设中,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上课认真听讲的积极性。
(4)课程“绘出”多样性。课程方面需要增加趣味性,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去参与课堂、共建课堂。老师要琢磨课程,把课程讲出“色彩”、讲出“颜色”。尽量在每一门课程中,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增加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程上时,就没有精力去产生课堂不良行为。课程编排的路要不断探索,为课堂增添活力。
总之,对中职生的课堂不良行为干预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积极开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中职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干预机制,及时对中职生课堂不良行为进行全方位的干预。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将不断提高中职生的课堂规范行为,为高速发展的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野,孙超.教师感知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实证研究述评[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4(2):102-104.
[2] 朱晓宁.旅客运输心理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9.
[3] 俞国良.心理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 李璇.主体性教育视角下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8(5):135-137.
[5] 李云娟.大专生数学学习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原因及干预措施[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4):93-95.
[6] 俞国良,李媛.心理健康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