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蒋志刚
摘 要 基于关键期理论的研究表明,第一学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数学教师抓住此时机对学生进行良好数学习惯的培养将事半功倍。本文根据第一学段学生的身心特征和认知规律,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围绕课堂教学实践,从听、说、读、写、合作、质疑六方面,阐述了第一学段学生数学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第一学段 数学课堂 学习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8.068
Abstract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ritical period shows that the first period is the key period for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habits, and the math teachers will get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good mathematical habits. According to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gnitive laws of the first students, and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thematics subje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raining strategies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 habits in the first stage of mathematics in the six aspect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cooperation and questioning around the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Keywords the first section; mathematics classroom; learning habits; cultivation
根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学习阶段的划分,小学一至三年级为第一学段。①基于关键期理论的研究表明,第一学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此阶段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易于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易于纠正已形成的不良习惯。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可充分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除了传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学习习惯以外,新时代需求的合作、质疑等创造性学习习惯也越发显得重要。本文根据第一学段学生身心特征和认知规律,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围绕课堂教学实践,从听、说、读、写、合作、质疑这六方面,简单谈谈第一学段学生数学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1 听——听课习惯
(1)明确课堂要求,规范听课习惯。第一学段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为: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不自觉地玩东西,和同桌说话;经常动来动去,没有正确的坐姿。为此,我做出明确的课堂要求。上课铃声一响,每个孩子要立刻回到教室,听班干部口令准备好课本、学具。“小小手,放桌面。”“小小腰,请挺直。”上课时,要求学生把双手平放在桌子上,腰挺直,目视前方。通过老师要求,时不时的口令提醒,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孩子们上课玩东西,坐姿不端正等现象。同时,对上课认真听讲的同学以点名表扬、盖小印章、发小红花等方式,激励他们课堂行为规范。
(2)增加课堂趣味,提高听课有效性。由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产品的普及,受电视机、电脑、手机、游戏机等强视觉、听觉效果的冲击,致使现在的小朋友有意注意力变得越来越弱,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既然第一学段学生的有意注意较弱,我们就可以将有意注意的教学内容转化成无意注意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听课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游戏、讲故事、猜谜语等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将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动画演示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知。
(3)精讲多练,提升听课效率。第一学段学生年龄尚小,自制力较弱,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据研究一般在10~15分钟之间。我们要提高学生课堂的听课效率,就要最科学、最优化地用好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的这段黄金时间。数学课堂教学通常是新知讲解与巩固练习的结合。我们若是将课堂讲授新知的时间控制在孩子注意力较好的前15分钟,剩余时间给予学生做练习,孩子们的听课质量往往会比较好。而且,充足的课堂练习时间,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学会举一反三。
2 说——发言习惯
(1)学会尊重,有序发言。第一学段学生喜欢表现自我,没有规矩意识。课堂上为了表现自己,常常争着说,随意打断他人讲话。这时教师一定要给这阶段的学生说清楚要求和具体做法,进行耐心引导。“当别人讲话时,我们要尊重他人,认真倾听,不能打断他人;当你有疑问或不同意见时,可以先举手,待老师点名,再有序发言。”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发言同学表达了什么?说的怎么样?你有没有什么补充或不同的意见?”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评价能力。
(2)指导发言,规范表达。第一学段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比较弱,课堂发言也比较随意,存在说话重复或断续,语言句子残缺,意思表达含糊,逻辑性不强等情况。针对此问题,我们可以从规范学生课堂发言入手。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课堂发言要求“语言简洁,句式正确;思路清晰,说话响亮”。数学课堂上,学生发言应尽量将口语化语言转化成书面化数学语言。同时,数学讲究思维的严谨,在说的过程中,尽量做到有条理,有逻辑。学生发言时,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有无说错字词、思维混乱等情况,并及时进行纠正;必要时,可以进行示范引导,让学生通过模仿一些规范句式,逐步学会清楚流利地表达自己想法。
3 读——审题习惯
(1)学会标记关键字词,找出题目信息和问题。第一学段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弱,读题又不够耐心,很多学生往往在没有读懂题意或图意时,就随意用题目中的数字列式,从而造成解答错误。为此,教师要指导第一学段学生审题识图的技巧与方法,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教会学生标记题目中的重要数学信息,理解“走”、“来”、“一共”、“还剩”等关键字词的含义,明白图中“”和“?”所表示的意思;找出题目或图中的有用信息,包括隐含的条件以及要求的问题,理清数量关系,进而选择正确的算法。
(2)理清题号顺序,避免看漏、看错题目。第一学段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做题比较马虎,不够仔细,容易出现看漏、看错题的现象。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审题时,可教会学生理清各类题号顺序,避免学生看漏、看错题目。如一、二、三……表示大题顺序;1、2、3……表示各大题下的小题顺序。做题时按题号顺序,从左往右、由上至下依次完成,就不会出现漏题;审题时看清题号及其所对应的题目,就不会与相邻题目混淆,就能避免看错题。
4 写——书写习惯
(1)老师以身示范,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姿势。第一学段是学生大量书写的起始阶段,但是我们常看到第一学段学生的书写字迹潦草,很难辨认;甚至有的学生数字都写得不规范,容易混淆。比如有的学生写的数字0和6,自己都看错,造成计算失误。因此,我们要重视孩子书写习惯的培养,就要从第一学段开始,加强对学生书写姿势的指导。教师以身示范,教会孩子正确的坐姿和握笔方式,对姿势不对的学生进行手把手的纠正,直至其正确规范。
(2)加强双向作用机制,落实书写习惯的养成。在书写时,第一学段学生可能会写一会儿玩一会儿或只为应付完成任务、不认真写。遇到此类情况,一方面,教师要严格督促教育,并让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确保及时纠正这些不良的书写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可对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评比,对书写好的学生作品,采取张贴展示的方式给予表扬和鼓励。上学期,我校在一二年级开展了阿拉伯数字书写比赛和优秀作业展两次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认真书写,效果不错。“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通过加强监督与激励双向作用机制,督促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练习,从而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5 合作习惯
(1)科学合理分组,明确分工职责。第一学段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合作的意识较差,没有合作学习的具体可行方法,需要教师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均衡分组,同组内各层次、各类型学生都有,各组间实力大致相当,避免小组间差距太大或个别小组太弱带不动等现象。小组长可以轮流担任,也可以小组推荐或老师指定,但都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培训。小组组员要明确自己职责,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在小组长带领下各尽其职、分工协作。
(2)明确学习任务,规范合作过程。在进行小组合作时,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学习目标及具体任务。如果目标不明确,那么合作往往就流于形式了。其次,教师要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因势利导、适时调控,规范合作过程。让学生明确在合作学习时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真正落实多动手,多动脑,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汇集集体智慧,發挥合作学习的最大效益。
(3)建立评价制度,反馈合作效果。有效的小组评价,不但可以准确地反馈小组合作的学习情况,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班级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小组评价制度,实行相应的加减分措施。“小组捆绑,荣辱与共。”每月末和期末对于得分高的小组给予表扬奖励,对于得分低的小组给予批评指正。通过小组评价,激励小组内互帮互助、共同进步;鼓励小组间良性竞争、你追我赶。
6 质疑习惯
(1)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反思质疑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一学段学生犹如一张白纸,可塑性很强,对于新鲜事物容易接受,教师要利用把握好这个时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进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与深度。
(2)指导质疑方法,形成质疑习惯。第一学段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较弱,没有质疑的方向及方法,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从课堂教学实践出发,结合数学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引导:①从结果的正确性及规律性质疑。如在解答4+( )<10时,引导学生质疑答案是否正确、是否存在规律。②从方法的可行性及多样性质疑。如在计算15-9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可行的计算方法。③从知识的相似性及对比性质疑。如在认识平面图形时,让学生找出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异同点以区分两种图形。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质疑的习惯,学生理解知识会更深透,掌握方法会更熟练。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抓住第一学段这个关键时机,最大化、最高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以促进学生未来数学素养的持续发展。诚然,学习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我们可以分学段、有主次、有目的地进行。就数学课堂而言,对于第一学段小学生,笔者认为应以传统的基础学习习惯(听、说、读、写)为主,辅之以新时期的创造性学习习惯(合作、质疑),进行有针对性、有策略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培养。
注释
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
参考文献
[1] 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马文利.浅谈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N].南宁: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