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思路分析

时间:2024-05-18

韦光庆

摘 要 在我国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实现的隐性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基于一定思路对其开发。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的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没有将隐性课程作为重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所以,在文章中,基于对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特点的分析,研究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提出合理的执行思路。

关键词 农村 中学体育 隐性课程

在近几年不断进步和发展下,我国更重视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也为其提出了素质教育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执行目标。同时,对当前教学中的思路、方法、内容等做出更新。但是,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在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价。尤其是在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中,其表现的方面比较多,所以,需要提出合理方法实现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1 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的特点

隐性课程的含义包括多个方面,具体表现为:隐性课程是学校教学中的一种非学术结果,这些结果具备系统性特征,但在一些公立学校中还未产生。隐性课程是在学校外部环境中产生的,是其中的结果和附属品,是一些已经学习到知识但没有意识到的一种学习状态。隐性课程也是一种未预期的学习结果,无论其实现的结果是否存在意义。并且,隐性课程也会在课程内外隐藏,学生在学习环境下,在没有预期计划的环境下掌握知识、形成价值观念等。隐性课程也是一种校园文化,学生在学校情境下,会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获取经验。在内外课程连接下,会间接地传递给学生,也能使学生在非特定心理状态下接受教育。隐性课程在学校中、社会关系结构中,能基于意识和无意识地将思想价值、态度等一些非学术的知识进行传递,也能在教育环境中,实现物质、文化以及社会关系结构的传递,能给予学生一种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1]

所以说,隐性课程在学校范围内,是教育目的具体实施,也是对学校文化要素的规范设计。对体育隐性课程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整体上,基于各个因素的组成,使学生渗透到学校环境中,能规范学生、约束学生,也能锻炼学生各个方面的意志。并且,基于学校多个方面的文化,能对社会管理制度、社会关系、风俗习惯等充分展现,当学生参与到体育文化中,促进自身的规范性,获得对运动的认知,对社会和生活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也能在生活中积累经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基于对隐性课程的理解和分析,对其进行开发,能展现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思路。

1.1 形象性

在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中,其与显性学习行为完全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是教师让学生在无意识下接受相关知识和技能。所以说,在这种课程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选择出有趣、形象的显示物,保证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掌握知识,使学生在听觉、视觉等各个方面都能对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保证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其中,在对显性物进行选择期间,一定要保证其具备层次化,保证给受教育者心灵不同感受。但是,在对其设计期间,不仅局限在自然环境中,还可以利用各种活动,锻炼学生和教师的行为和思想,保证能基于直接的方式刺激学生,促使教学目的的充分完成。[2]

1.2 灵活性

在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中,需要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对其合理设置,保证显示物的设置具备非形式化、非结构化特点。在对显示物选择期间,要注意到各个方面。如:保證其大小合适,保证显示物与周边环境更适宜、互相协调,也能与周边事物相互结合起来。同时,也可以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随其变化保证设置的目标和主题都能满足一定要求,也能体现出明显的弹性化特征。[3]

2 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

2.1 体育设施的缺乏

在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中,体育器材和场地存在明显的缺乏现象,因为体育设施是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部分,对这些场地和器材充分利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近几年不断进步和发展中,我国已经为体育设施增加更多投入,但是,农村中学体育设施还未得到更新,在整体上,与城乡学校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还不符合我国的建设标准。同时,农村中学体育设施也未得到充分利用,其问题存在各个方面。如:发现一些篮球场地已经作为停车场,甚至一些地区的体育场地堆积杂物。对足球场和相关器材缺乏保养,导致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基础活动受到限制。并且,一些攀爬器材损坏,无法对其及时修理,在体育场地上,设施严重缺失,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体育锻炼,无法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也无法锻炼学生的体育意识。[4]

2.2 学校非制度体育文化的缺乏

体育的非制度化是一个学校体育风气的展现,也能在学校中为学生和教师营造合适环境,并在集体中为心理定势,也是影响学生行为的主要形式。同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也能以积极的态度体验,并对体育产生良好认知。但是,在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中,并没有得到更多重视,学校中对体育的宣传和课程设置都很少,也缺乏对体育活动的组织,甚至一些地区对课程计划随意更改,不仅降低了体育教学课时,也无法保证体育教学的有效实施,在整体上也存在明显的占用现象,在整体上,学生的锻炼时间不仅无法得到保证,也无法为学生营造合适的体育学习氛围。

2.3 体育教师能力还需提升

在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中,教师各个方面的能力为其中的主要部分,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在其中将产生较大影响。但是,在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中,一些体育教师的思想不够,能力不高,还在利用单一的教学方式,上课期间都比较随意。[5]

3 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思路分析

3.1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在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中,加大力度创建校园文化,可以在三个方面对其有效实现。第一,要基于多种形式,促进校园体育活动的丰富性,保证能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二,加大力度对体育活动进行宣传。期间,可以在体育场上悬挂一些体育名人的照片,也可以张贴一些体育标语或者为学生提供一些体育课外书籍等。第三,保证学校内体育规章制度的规范性,在对体育课以及相关活动进行开展过程中,需要随意占用体育课或者调停等,需要遵循严格制度,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的良好创造,以维护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6]

3.2 完善现有的器材设施

对现使用的体育器材、体育设施进行优化,挖掘一些具备民族特色的体育资源。在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教学中,缺乏场地和完善的体育设施长期存在,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还需要基于学校的现有条件,为其创造合适的器材。实际上,体育教师要在工作中对其全方位分析,基于创新性和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当地资源,并在整体上对其合理规划、科学设计,保证学校内的现有器材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促使其各项功能的有效完善。比如:实现一物多用,基于器材的实际特点,对器材的各个功能和各个用途进行开发。如:栏杆的使用,可以将其用作跨栏运动,也可以将其作为投射门。同时,也可以发挥障碍物、标志物的作用。还需要对体育场地充分应用,保证在各个方面对其多样思考和灵活应用。在有限的空间内,对存在的场地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学生活动和娱乐的区域。由于各个地区存在的民俗体育不同,所以,要对其科学应用,并将其作为隐性课程的主要资源,促使其应用的有效性。[7]

3.3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我国当前教育中,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往往是高高在上的,学生在学习中还比较被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无法展现出来,不利于学生的全面进步。所以,要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要在多个方面对其完善。第一,教师和学生都要将对方作为主体,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得以发挥。第二,因为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也需要教师对其指导,所以,教师的指导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基于“人文关怀”理念,对学生表现出一种亲和力,遵循学生、了解学生,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3.4 提升教师的独有魅力

为了使教师展现出不一样的魅力,需要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和文化水平。在整体上,需要在几方面对其完善和执行。首先,要保证教师的体育技能、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在过程中,教师每年都要定期参与到业务培训中,并实施一定考核,其中,主要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业务素养等进行考核,保證教师各个方面的提升。然后,学校为教师定期举办一些教学比赛活动等,针对一些在大赛中表现更好的学生,要给予表扬。最后,促进体育教学课堂的规范性,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进行优化,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保证选择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内容进行教学。[8]

4 总结

基于分析发现,由于社会大众对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都不够重视,导致在各个方面受到较大影响。所以,隐性课程的开展,能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积极发展,也能在良好氛围下,激发学生的优良品质。因此,对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十分重要,能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孙明贵.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路径初探[J].速读(上旬),2015(11):133.

[2] 周卓.论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J].新西部:理论版,2011(8):248-248.

[3] 司宇.中学体育隐性分层教学模式探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4):137-139.

[4] 郁华.中学体育隐性分层教学的新思考[J].青少年体育,2015(9):78-79.

[5] 徐丽.对中学体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现状的反思[J].搏击,2013.5(9):24-25.

[6] 李海峰.关于中学体育隐性分层教学模式探究[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10):37-37.

[7] 陈光福.浅析中学体育隐性分层教学模式[J].速读(下旬),2017(7):153-154.

[8] 杨琪琼.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体育隐性课程内容构建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2):257,26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