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依托社交网络载体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时间:2024-05-18

周鹏 管亚军 陆太宁

摘 要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正面临着又一波挑战。如何建设稳固的高校教育网络阵地是一项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在深入剖析并解读当前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所处困境的基础上,试图转换思维方式,重点研究依托社交网络载体,切实优化育人环境,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方法,为之后工作的模式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社交网络 载体 思政教育 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4.040

Research on Innov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Carrier

ZHOU Peng, GUAN Yajun, LU Tain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

Abstract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ing another wave of challenges. How to build a stable university education network position is a question worth pondering. On the basis of deeply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predica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urrent backgroun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hange the way of thinking, focus on researching on the carrier of social network, and effectively optimize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e new method of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vides new ideas for the model reform of subsequent work.

Keywords social network; carri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ve path

1 社交网络载体的概念界定

社交网络一词来源于Social Network Service,即社会化网络服务。最早的社交网络平台诞生于1997年,是一个基于六度分隔理论而建立的网站。近年来,国外著名社交网站如facebook、twitter 的创设,使虚擬沟通成为了比较成熟的社交方式。之于国内,目前使用相较广泛的论坛、QQ、豆瓣、微信等也相继在网络上掀起一股虚拟社交风潮。

翻阅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们不难发现,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51亿,其中学生网络用户人群占比24.8%。基于此项大数据,高校应用社交网络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趋势愈显明朗。社交网络载体作为大众新媒体环境下,承载和传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促使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沟通与联结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纽带,其在工作中的合理利用是提高大学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一环。

2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剖析

2.1 传统思政教育路径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新媒体大环境下,传统媒体形式已经难以满足并承载学生群体新兴的物质文化需求。诸如论坛、QQ、微信等社交网络渐渐凭借其即时、高效的沟通特点,向现有的思政教育模式发起了强烈的冲击。思政教育路径若仍是沿袭讲授或读本的方式,不依托社交网络载体,其自身改革创新的速度将远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脚步,更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2 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缺少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

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设置主要停留在课堂教学,形式偏向于教育者的单方面主观引导。教学内容固守于课本,而缺少对于学生现实生活情景要素的渗透与关注。忽视学生群体认知方式以及交往模式方面的改变,无疑使得传统教育方向与实际效果相背驰。基于这样的氛围,学生群体宁愿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其他网络社交媒体上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消息,也不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得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服力及吸引力微乎其微。

2.3 思政教育实践环节缺少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实践环节是思政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就实际而言,学生群体在此模块中的参与度并不高,课堂反馈也比较少。教育主客体双向之间的沟通不畅,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获取的交流体验远超出教育模式中所能给他们带来的互动感受。长此以往,学生的实践意识越趋淡薄,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也受到相应影响。

3 社交网络载体应用于思政工作的现实意义

3.1 搭建无差别平台,筑造有效沟通桥梁

社交网络载体是依托于移动通讯技术和数字化媒体技术等产生的多元化存在形式,其丰富的信息量群及快捷有效的传播速率较之传统模式均实现了巨大的突破。依托社交网络载体可以搭建师生间无差别沟通的平台,削弱双方身份性质层面上的差异性,促进双方交流与信息的传递,避免了单方面接受教育所会产生的倦怠影响。

3.2 打破传统格局壁垒,增添实时互动趣味

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对于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框定,其着重在思想上提出统一规范的要求,但其在实际操作上与大背景下学生群体日益增长的个性发展需要契合度并不高。利用社交网络载体工具可以打破传统模式对于教学双方交流关系的桎梏,拉进距离,在思想层面加强沟通,以自由的交互模式代替老旧的照本宣科,显著提高学生群体的参与热情,逐步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乐于学习。

3.3 创新思政教育新模式,提高舆情控制时效

高校思政工作者对于学生群体的思想教育不止局限于课堂教授与线下实践,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渗透进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而由于目前高校人员配比基本无法满足小班的交流形式,甚至于经常会出现一名教辅人员需要管理两百人以上学生群体的现象。通过社交网络载体,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将国家政策和教育方针及时在学生群体中进行传播,并通过设置留言板块,促进实时互动交流。对于网络不良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阻拦;对于校园突发情况也可以建立起完善的舆情预警机制。

3.4 解锁思政工作新路径,优化高校管理手段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偏向于带领式的学习,忽视了对于学生个性化思想的关注。学生对于授课内容的了解也过于浅显,难以深入掌握其中的精神内涵。理念流于口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愈加淡薄,对于实时社会大环境变更的敏感度也有所下降。依托社交网络平台,开发高校思政工作新路径,可以凭借一些主流的共同语言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转换其学习模式从被动为主动,化他人管理为自主管理,增强其面对新媒体环境的适应能力。

4 依托社交网络载体创新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4.1 着力建设高校社交网络平台,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

弘扬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是高校社交网络平台建设的首要任务。借助于新媒体工具,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不局限于课堂,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式互动,增设包括时事政治、心理咨询等在内的相关板块,促进学生对于主流思想的兴趣导向,培养其勤思考,善交流,严自我的良好习惯,以此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思政工作者同时也需实时把控以及筛选流入校园社交网络的信息。针对具有色情暴力、消极怠慢等色彩的内容应及时删除,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引领作用。

4.2 积极关注学生群体实时动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大学生群体目前正处于诸多观念尚未养成的阶段,其面对社会压力、学业困难等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弱,再加上遠离家乡身处陌生城市的不适应,使其难以挣脱烦恼的桎梏,更容易迷失人生的方向。依托社交网络载体,有针对性地把握定点学生的发展趋向,可以在其选择性意外发生前提供一定的缓冲时间,甚至避免很多危机情况的突然发生。构筑高校思政工作平台,与亟待援助的学生建立虚拟心理咨询关系,可以使疏导工作得以更有效的开展。

4.3 及时分析网络平台反馈数据,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网络平台信息采集虽然相较传统数据收集模式来说,其内容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度,但其便捷的操作手段以及突出的后期加工能力使其仍然成为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信息交互的优势平台。通过对社交网络平台学生反馈数据的收集与分析,高校更能准确把握学生群体参与活动的兴趣倾向,并为之后相关宣传工作的开展提供合适的导向参考,增加思政教育的实施可行性。

4.4 科学管理社交网络平台运营,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性

高校对于平台运营也应采取科学化管理,根据具体情况与潮流趋势,及时更新模块内容。但因新媒体环境具有相当大的复杂性,社交网络平台也面临着一些不良信息的侵占。基于此现实情况,高校需要健全网络思政教育管理制度,对载体的选择进行初步评估,对后期内容的进入增设严格关卡。并注重对于高校网络信息员的培训,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实时监管校园网络信息。根据现时社会环境,增设有益于培养学生价值导向的版块,提升学生群体的政治敏感度。

4.5 重视提升师资对象媒体素养,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向“专家型”发展,是高校思政建设重要的一环。而新媒体思维更是高校师资培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关于社交网络载体使用方面的培训课程,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持续强化自身的媒体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将新兴技术灵活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工作中。通过对论坛版块的精心设置,对微信、QQ等聊天工具的有效利用,适时且高效地进行思政教育宣传工作,增强对学生群体的政治鉴别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成长为有个性理想更有共同梦想的时代青年。

新媒体技术及其广泛应用对大学生的学习思维以及生活交往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许多新的社交方式也相继涌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社交网络载体的研究,适时改革教学内容与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扎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为实现中国梦扬帆助航。

课题:本文系南京林业大学2017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孟凤英.科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2).

[2] 于翠波.社交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现状与挑战[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5).

[3] 张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与探索[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163-165.

[4] 叶宇军.重视网络环境,创新思政教育[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6).

[5] 王燕,卢园园.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7(12).

[6] 周敏.大学生社交网络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

[7] 邓书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291-29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