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研究

时间:2024-05-18

鲁璐++王希宾

摘 要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被高校共青团组织广泛运用,成为高校共青团教育、管理的有效手段和新方式,然而如何有效地将新媒体作用于高校共青团建设,如何给新媒体在团建工作中进行定位及创新发展是本文所力图达到的目的。

关键词 新媒体 高校共青团 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8.041

Innovative Research on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work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LU Lu[1], WANG Xibin[2]

([1] League Committee of Sanjia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2;

[2] College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Sanjia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new media is widely used in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means and new ways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but how effective will be the role of new medi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Youth League, how to work in the new media group to build in positioning and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the purpose this article trying to achieve.

Keywords new media; colleg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被各高校所普遍接受并运用,其更是成为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共青团组织也不失时机的引入新媒体作为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补充。然而,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创新发展高校共青团工作,是摆在高校团建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1 传统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新媒体时代遇到的挑战

(1)2000年以前的共青团组织内部分工具有一定的行政化。然而,自2000年以后的十余年间,特别是2010年以来自媒体、新兴媒体等形式的出现,对高校共青团组织的管理方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其所具有的虚拟性、包容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对新世纪青年人崇尚自我、个性张扬的情感需求展现了极大地包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愿意将时间、精力投入到网络交流中。例如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微博、视频直播等,使大学生们突破了一校一地内的人际交往范畴,最大程度实现了在社交时空中的自我展示。网络化青年组织便成为当今高校青年聚集的新形式。

(2)共青团组织内部工作角色的新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得以实现。新媒体时代,网络化交流所体现出来的自由、平等更易满足传统共青团组织下的被教育者需求,灌输式教育和硬性动员的青年组织方式被现实所抛弃也应属当然了。与此同时,角色地位的变化必将会对高校共青团组织内部的成员特别是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新媒体环境下共青团工作方式呈现多元化。新媒体时代,倡导自由、个性、平等、多元,在这种情况下,基于行政化工作理念的组织工作方式和方法就会显得与时代极为不符。而与此同时,各种新媒体的出现迎合了新时代大学生们的需求,得到青年人的廣泛接受,这使得高校团组织在工作方式、内容上进行相应的转型,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建设更加自由、平等、多元化的组织架构。

2 新媒体为高校大学生使用的特点

(1)信息发布更具时效性。众所周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上具有巨大的扩散性和不可控性。同时,每一位信息接收者同时也可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上一秒信息传播的受众变可成为下一秒信息的发布者,所谓主体主导的信息传播方式已不复存在,这使得信息的传播广度、深度均呈现几何倍数扩散。尤其新媒体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率如此之高,信息传播的速度更是惊人。同时,每一个高校大学生都可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只要发表的内容是法律允许,就可以随时随地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传统的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等信息发布渠道不再成为当今信息传播的唯一介质。

(2)信息发布与接收主体具有广泛性。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上的发散性,使得每一名高下学生不出宿舍、教室便可在很短时间内了解到校内外的各种信息,尤其是关乎学生生活、学习的各种校内信息。各种新媒体都在全天候、全方位地进行各种信息的传播。这是由于信息发布者不再单一,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内每一名掌握新媒体介质的学生都可成为信息发布主体,而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传递信息。

(3)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完全虚拟化。在新媒体环境下,以往所谓的虚拟世界不再是各种网络游戏的代名词,海量信息成为虚拟世界的主角,取而代之的信息传播主体信息不再确定,虚拟世界中无话不谈的好友可能是现实世界中同一宿舍有过摩擦的舍友,高校内学生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神秘和不可预测。在新媒体环境下,虚拟世界中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符号,形成了与现实世界完全平行的网络世界,学生会以两种不同分身在现实和虚拟世界中随时转换,更突出了新媒体空间的虚拟性。endprint

(4)信息传播主体的广泛性造成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开放性是新媒体吸引青年人的一大优势,它改变了传统媒体点对面的线性传播方式,将点对点的立体网格化传播方式变成主流;同时,点对点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了以往信息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绝对的位置关系,主体与客体成为动态的、可随时转换角色,而且對出现的信息还有能够评价的能力,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发布—反馈—再发布的状态,如此交互式的信息传播方式,造就了异常活跃的新媒体空间,契合了青年人的交流需求。

3 新媒体在共青团工作中的能动作用

上文我们提到,传统的共青团工作具有较强的教育与被教育的角色划分,特别是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时,这种角色定位更为明显。上世纪90年代以后,“载体”的概念被引入到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来,它的基本概念就是指代教育主体作用于教育客体时的承载物。承载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纸质书本到电脑课件,从课堂讲授到网络远程教育,无一不是教育形式的具体表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手机客户端为信息接收终端的新媒体广为高校大学生所接收,它渗透到了高校校园内的各个角落,理应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应当着重关注的部分。

目前高等院校的管理者、教育者已形成共识,即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产生了深刻影响,对高校学生的管理、教育方式提出了严峻考验,同时也对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将新媒体作为一种教育或管理的载体加以使用,以新媒体的应用方式、信息传播特点为切入点,强化新媒体对共青团工作的补充、辅助作用。在较为普遍的观点看来,新媒体只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载体,其与传统的教育载体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不过是一种新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不过是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载体—客体的教育过程的再丰富而已。

然而,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求教育者应当全身心融入到教育、管理活动本身,传统的教育、管理的手段和载体的性质也将发生变化。更直接地讲,在当前环境下,新媒体不应只看作是共青团工作的载体,它已经融入到高校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就像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一样,成为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共青团组织要从根本上教育、管理、引导青年学生向前发展,真正融入其生活世界才是首要前提。因此,新媒体不应仅作为载体而存在于共青团工作中,它不是管理、教育的手段,而是工作理念、思维方式、生活学习方式。

4 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发展应然路径

(1)大力培养“专家型”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工作者。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历来为国家所重视,然而新媒体时代下,高校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却在面对新媒体汹涌澎湃的浪潮时,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在运用新媒体从事团建工作时表现出来的不敢、不会、不愿、不专尤为明显。因此,大力培养高校专业人才成为当前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首要前提,高校在引进人才时,不应将精力全部放在科学研究上,在高校共青团建设领域同样也急需“新媒体专家型人才”。

(2)充分运用新媒体纽带作用,强化共青团内外部联系。新媒体之所以受到高校大学生的热捧,根源在于其完全契合了当代大学生追求自由、平等、个性、开放的价值观要求。高校团组织把握这类精神,并将其运用到工作创新之中,才能真正代表青年,赢得青年支持。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新媒体时代下,需要构筑起全新的团内外沟通联系机制,特别是重塑团组织与其成员间的联系。高校团组织要彻底调整角色定位,将团员视为管理、教育的主体,通过身份互换的方式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状态,充分调动起高校学生们的主体作用,将其视为教育、管理者而非被教育、被管理者。改变以往填鸭式的工作方式,改变工作思路,多以互动式、交流体验式的工作模式,采用平等对话替代单向说教,将团员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索取。

(3)将技术优势作为新媒体的“政治”优势,切实加强团员间的相互沟通。我们讲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帮助,虽然笔者认为,新媒体不应仅作为教育、管理的载体存在,但现实情况下,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却几乎成为迅速拉近、改善团组织与团学青年之间交流、互动的唯一方法。目前,国内的各个高校共青团组织几乎都有自己的信息发布、管理平台,微信、微博、手机报、智能客户端等达到了全覆盖,但如何应用好这些技术手段却成为各校团组织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载体功能,将团组织内外资源通过新媒体进行充分整合调配,将校内外的课程、文化、体育等资源糅合,形成有机联系,提高共青团组织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新媒体应用素养,真正将新媒体作为团组织、团员之间交流沟通的有效媒介,发挥出新媒体交互式信息传播的技术优势。

(4)最大限度地防止新媒体负面效应的影响。任何新兴事物的出现,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必然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古今中外概莫如是,新媒体的出现也是如此。新媒体的使用,主要以个体的存在为基础,绝大多数的使用方式仅仅需要个人的操作即可完成,这给信息的传播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沟通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高校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和性格问题,例如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不畅,语言表达逻辑性不强,负面言辞极易传播,动手操作能力弱等,这不但会造成虚假言论的出现,更是会从导致高校内信息传播主体之间的信任危机,这些负面效应会从一定程度上阻碍新媒体的运营,甚至成为某些团体拒绝使用的借口。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共青团组织不但要注重对其时效性、广泛性、交互性的推广,更要引导高校团员如何正确使用新媒体,最大程度地消除负面效应,将新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从而达到摆脱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实现健康的成长和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文杰,袁文,杨蕾,王秀彦.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方法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3(6).

[2] 王兴国.新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教育的挑战及应对[J].江西社会科学,2013(5):220-221.

[3] 王继全,黄兆林.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3).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