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激励理论在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时间:2024-05-18

李婧崴

摘 要 针对民办高校的学生特点,本文尝试引入了现代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探讨了其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意义和具体应用,希望能提供有益的借鉴及启示。

关键词 激励 民办高校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8.078

The Application of Motivation Theory in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of

Students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Jingwei

(City Institut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116600)

Abstract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Motivation Theory in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of students, mainly focusing on the practic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applying the theory and putting forth some possible suggestions for some related research.

Keywords motivatio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 management

民办高校在生源基础、教学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如何保证学生适应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学生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而又严峻的课题。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实际,勇于探索,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教学之路。而对现代管理学中激励理论的借鉴与应用,则能够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1 激励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激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心理过程,其含义是应用某些方法和措施持续激发人的动机,使其具有内在的动力,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1]

作为热门理论,激励的方式方法,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完善,已经成为了系统性与操作性兼备的理论体系。根据激励侧重点的差异,一般将其划分为三大学派:内容型、过程型以及强化型。内容型激励学派注重探索人们各种行为方式的诱发动機,代表为马斯洛,其“需要层次理论”广为人知。[2]过程型激励学派的着力点在人从有想法到付诸行动的心理变化,代表为弗鲁姆,其“期望理论”同样著名。[3]强化型激励学派重点研究通过强化刺激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改造和修正,代表为斯金纳,其“强化理论”也为一些学者所推崇。[4]经过近年来的持续研究,主流的学术观点认为以上三种理论各有所长,但也有不足,具体实践过程中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使用此三种理论,才能实现较好的教育管理效果,于是“综合激励模式”应运而生。总之,激励已成为系统理论,已不局限在简单物质刺激,而是着眼于满足各种需要;也不囿于泛泛的激励,而是强调有的放矢的靶向型激励;更没有止步于激励的基础研究,而是进一步延伸到激励全过程的具体细节动态变化研究。

2 激励理论于民办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价值

2.1 有益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及网络时代数字化的到来,广大学生在网络及社交媒体上难免受到灰色阴暗的、扭曲编造的、消极颓废的一些文化理念、行为模式等的冲击,由于涉世不深,缺乏判断力和定力,在思想上及行为活动中存在一些迷茫。而运用激励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拨开迷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坚定在党领导下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信心。

2.2 有助于学生培养乐观进取的态度

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阶段,不仅在知识升华上,更在人生态度上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举足轻重。由于大部分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就要走向工作岗位,真正融入社会,在此阶段学生持续受到激励,在学习、工作、生活及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得到正面的、积极的肯定,就会形成乐观、进取、积极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各种挫折与失败;此外能够通过外界的激励,使其形成感恩心理和外向型人格,乐于助人,拼搏进取。

2.3 有利于学生提升真正实用的综合素质

根据“综合激励模式”,因人而异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合理利用不同的激励方法与手段,能够在学生中逐渐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使学生为自己的、他人的、集体的进步而受到激励,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工作局面,从而让优秀的跑的更快,暂时落后的快马加鞭,使学生都能够在大学四年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成,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实质性提升,从而增加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为今后一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及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3 激励理论于民办高校教育管理的实际应用

根据激励理论,在工作过程中,笔者主要尝试了以下几种激励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1 目标激励,激发学生奋发精神

目标激励是在认真研究学生实际的基础上,为其量身定制合理的目标,兼顾成才目标和成长目标,并使其对实现目标以后的结果产生憧憬与向往,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方向性提高,在正确的方法和及时的外力辅助下,实现预设目标,得到进一步激励,从而为下一目标而继续努力的良性循环。[5]目标激励是一个过程,需要不断调整。目标设置应有阶段性,既要有任重而道远的远大目标,也要有暂时可望而不可及的中期目标,更要有触手可及的近期目标,从而使目标量化,避免纸上谈兵。在目标制定的具体实施中以下两点应引起重视。

(1)个性化。指正确认识不同学年的学生特点和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制定符合个体实际的努力目标。例如对于大一学年的新生,应使其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和生活规律,能够独立学习和生活。对于大二学年的学生,应引导他们夯实各门专业课,提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了解考研就业的相关要求,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对于大三学年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在专业学习上精益求精,认识并培养自己的兴趣点,逐步明晰就业意向。对于大四学年的学生,要以择业就业为方向,帮助他们设立合理的目标,在职业选择上既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造成就业困难,也不能经历几次挫折就伤心失望,妄自菲薄,使他们真正做好就业前包括心理在内的各项准备工作。

(2)内需性。指设置的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每个学生都有潜力,每个学生都是不可替代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和成功,因此每个学生对自己在内心中都是认可的,都希望把自己的能力和才能发挥出来展示给大家,从而得到认可的冲动和内在需要。在目标的设置的过程中,要探索如何用目标设定将学生这种内需性激发出来,使此目标契合学生的内在需要。目前一种有益的做法是尝试引导学生参与目标的设定,通过平等交流,使其既感受到尊重,又能有机会按照内需规划自己,从而在努力的过程中产生不竭的动力。[6]

3.2 模范激励,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模范激励就是选取正面的先进的向上的优秀人物的事迹、品质、言行来激励、触动、改变人,使其成为同样优秀的人。事实上,青年学生是充满热情和活力的群体,他们历来乐于学习,乐于与外界沟通,善于模仿。在学生日常教育工作中,通过模范的激励作用,往往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模范包括杰出人物﹑教师示范等。

(1)杰出人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年学生能够因为娱乐传媒的影响去追星和选秀,成为娱乐明星的粉丝,他们就更能够在科技先锋、劳动模范、道德楷模、英雄人物的激励下去弘扬主旋律,积聚正能量,成为正面典型的追随者。教师要加强对正面的、主流的、先进的人物的宣传力度,不仅要在课堂上宣讲,更要在网络上建立推送平台,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幽默风趣的表现方式,寓教于乐,使这些人物在高大的同时更接地气,使他们的形象鲜活生动,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心弦,使其产生共鸣,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激励效果,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教师示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老师,要德才兼备,不仅要学高为师更要身正为范。学生对老师是怀有期待的,他们在时刻观察着老师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老师的为人处世。因此,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用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善良的品行影响学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老师,从而以老师为模范激励自己。学业知识是要通过讲授的,而道德品质则是通过以师为镜无声中塑造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当老师的高尚师德为学生所认可的时候,就会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具有影响力和说服力,实现不用老师去批评指正,学生自己就会自觉规范。

3.3 精神激励,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精神激励即通过不同手段,对学生的内心产生影响,使其达到共鸣并付诸行动的过程。有心理学家甚至把精神激励视为最有效的激励,认为人的内在潜力只有通过精神激励,才能使其达到释放甚至爆发。要注重师生间的良好交流,通过定期的交流逐步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使学生逐步向老师敞开心扉,实现表面服从—认同—践行的飞跃。作为教师,应该重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付出真情和温暖,以此感召学生,从而达到精神激励的效果。

(1)关爱学生。情感激励的基础是时刻关心爱护学生,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充足的激励。比如在学生取得成绩时,要不吝惜祝贺和鼓励,及时使学生“春风得意马蹄急”,使他们能“更上一层楼”;當学生受到挫折和遭遇不幸时,关心和帮助更要及时,做到“好雨知时节”,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帮助学生消除消极情绪,重整旗鼓,使他们能“迈步从头跃”;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在物质上要扶贫,更要注重精神上的鼓励,使他们知道物质上的贫困只是暂时的,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得到改变,尤其要树立平等观,让他们“腹有诗书气自华”,自尊自强自信。

(2)尊重学生。青年学生的自尊心很强,要注重对他们的尊重。要及时把握学生对尊重的需要,给机会、给资源、给平台,辅以恰到好处的激励,使学生把自己当成知己和伯乐,使学生形成老师已是伯乐,自己必是千里马的原动力,产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在教育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意见、为自己解释辩护的权利,使学生乐于跟老师交流,在彼此尊重的交流中弥合分歧,形成共识。另外,在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中,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人发展的意愿,使其乐其所学,学以致用。

以上几种激励方式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集体激励与个体激励、外界激励与自我激励综合运用,保证激励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在民办高校教育管理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善于运用激励理论,施以恰当的激励方式,充分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普峰.高等独立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

[2] 郭马兵.激励理论评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6).

[3] 王昌盛.试论激励理论在军队管理中的应用[J].学理论,2009(20).

[4] 邹娟,刘强,邹兵.应用激励理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5] 张正.论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

[6] 许明箫.以教师期望效应为基础激励高职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