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李兴旺 赵云祥 文世敏
摘 要 探索有效的扶贫方式一直是高职院校教育扶贫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扶贫主要包括招生扶贫、培养扶贫、资助扶贫、就业扶贫、培训扶贫、信息化扶贫、技术扶贫、专项扶贫等几种方式。分析和评述这些扶贫方式开展现状,对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扶贫工作具有借鉴与启迪作用。
关键词 教育扶贫 扶贫方式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8.008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view of Poverty Alleviation Method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 Xingwang, ZHAO Yunxiang, WEN Shimin
(Yun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203)
Abstract Exploring an effective way to help the poor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stud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rough the survey found that the current poverty alleviation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mainly include poverty, poverty alleviation, enrollment training, employment training, fund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poverty, poverty allevi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several ways. Analysis and comment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se poverty alleviation methods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promoting the wor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methods; vocational college
0 引言
教育扶贫方式是指教育扶贫主体为有效实现其扶贫功能而选择或采用的扶贫方法和策略。目前,几乎所有的教育扶贫方式都是基于教育扶贫功能提出来的,其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反贫困理论的研究。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职业教育因其生源的广泛性和人才培养的独特性,在“教育精准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广受社会各界关注。①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踊跃投入到教育扶贫工作的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好的经验。本课题组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考察,梳理和归纳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主要方式和做法,并对各种扶贫方式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评述,进而对高职院校教育扶贫工作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1 现状与评述
高职院校教育扶贫方式的研究和实践始终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扶贫功能为目标,进而在现实依据、具体目标、可用措施、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探索。通过对文献调查和实地考察,发现我国高职院校当前的教育扶贫方式主要有招生扶贫、培养扶贫、资助扶贫、就业扶贫、培训扶贫、信息化扶贫、技术扶贫、专项扶贫等八种。
1.1 招生扶贫
招生扶贫,是指通过实施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倾斜的招生政策,提高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以实现“培养一人,脱贫一家”为目标的扶贫方式。招生扶贫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由于我国教育资源有限,地域上分配不均,贫困学生因为缺乏良好的基础教育而在升学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教育部为促进教育公平和贫困学生脱贫,最初在本科院校实施了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倾斜的招生政策。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扶贫也逐渐推广到高职院校中,有的省份和高职院校开始尝试实施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倾斜的招生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贵州省统筹协调国家、省级示范职业学校,选择就业良好的专业单列招生计划,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子女实行单独招生。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则制定了“双百计划”,每年面向元阳县、马关县招生贫困家庭子女高职生100人和中职生100人。
高职院校招生扶贫主要是通过“单独招生”来实现的,学校在“单独招生”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家庭贫困学生,将“知识+技术”的考查方式优化为“知识+技能+贫困”的考查方式,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招生扶贫的开展还存在着不足:一是招生规模小,形式单一。目前,只有具备单独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才有条件开展招生扶贫,而其他院校的招生工作是由省级招生考试院统一招考录取,学校在招生贫困学生方面并没有自主权。二是缺乏政府的引导和考核机制。目前,教育管理部门没有出台有关高职院校开展招生扶貧工作的指导意见,也没有相关考核机制,使得高职院校的招生扶贫成为一种自发行为,特别是在追求生源质量面前,招生扶贫就变得“次要”。三是招生扶贫工作缺乏监督管理,容易引来公平性质疑。在对部分学校进行调查时发现,有的学校就认为实施有区别的招生政策容易引来对招生公平性的质疑,因此不愿意开展招生扶贫。可见,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共同努力,在招生自主权、政策引导、考核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努力,并与地方政府的扶贫工作形成联动机制,才能有效促进招生扶贫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endprint
1.2 培养扶贫
培养扶贫,是指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或实施专项教育活动,对贫困学生进行分类教育和重点培养,以促进其快速成长成才,掌握谋生本领,摆脱贫困现状一种扶贫方式。从本质上说,教育扶贫就是智力扶贫,也就是对贫困人员素质和能力培养。因此,对贫困学生实施重点培养,既是招生扶贫目标得以实现的需要,也是开展教育扶贫的内在要求。目前,对贫困学生开展重点培养已有了一些尝试,例如,贵州省从2015年起,在10所优质省属职业院校举办针对贫困地区生源的“威宁班”、“赫章班”,招收威宁县、赫章县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并配备好的班主任(辅导员)、好的任课老师,保证学生毕业后就业和升学渠道畅通,带动6000个贫困家庭脱贫。
重点培养的扶贫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举办以贫困地区命名的培养班,如前面提到的贵州省的“威宁班”、“赫章班”。东部有的学校也举办了“新疆班”、“西藏班”。二是建立“老师带学生”的培养模式,以一个老师带几个贫困生,对贫困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和帮助,如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导生制”。三是实施专项培养,即设立一些针对贫困学生的培养项目和活动,如建立“学习小组”,举办专题讲座等。四是进行优先推荐,即在各种学习和锻炼机会中优先推荐贫困学生。
重点培养的扶贫方式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重点培养的扶贫方式尚未在高职院校达成共识,没有引起高职院校的广泛重;二是实施重点培养意味着对贫困生增加额外教育资源的投入,目前缺乏政府相关规定的情况下,容易引来对教育公平性的质疑;三是对贫困生开展分类教育和重点培养,容易对贫困生的心理造成伤害,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培养效果。
1.3 资助扶贫
资助扶贫,是指通过对在校贫困学生给予一定的经济帮助,帮助其顺利毕业的扶贫方式。生活资助是解决在校学生贫困问题的现实选择,我国职业学校的农村生源已占半数以上,贫困面高达50%~60%,②资助扶贫任务艰巨。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持续增加,各高校都普遍建立了学生资助体系,帮助一批又一批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国内各高职院校对在校学生的资助方式主要有学费减免、助学贷款、各类奖助学金、临时生活补助、勤工助学、企业顶岗实习(部分带薪)等。其中,学费减免对贫困学生的帮助作用最大,但资助名额有限;助学贷款和各类奖助学金资助的学生数量最多,整体效果最好。
资助扶贫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资助资金有限,无法满足广大贫困学生的需求。尽管国家不断加大资助力度,但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也不断增加,学费节节攀升,给贫困学生带来了巨大经济压力。据本课题组调查,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的覆盖面约能达到30%,这与高达50%~60%的贫困面还存在巨大反差。二是在校贫困生的精准识别工作存在较大困难。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识别,特别是在资助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精准识别就显得愈加重要。仅凭一张贫困生登记表来认定贫困生的方法存在很多不足,贫困生的精准识别方法亟待优化和完善。高职院校资助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既要加大资助资金投入力度,又要积极完善资金有效、科学的分配方法。
1.4 就业扶贫
就业扶贫,是指通过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培养贫困学生高尚的职业精神和扎实的职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帮助其顺利就业的扶贫方式。一个贫困学生就业了,一个贫困家庭脱贫也就有了希望。高职院校正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既是贫困学生的需求,也是高职教育的目的。近年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毕业生就业表现良好,但开展的就业扶贫方式还比较单一,主要以优先推荐工作的方式来实现,专门针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项目和活动还比较少。
当前,就业扶贫工作的不足是就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性,很少有学校开展针对贫困学生的就业指导活动。可见,高职院校还应进一步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就业指导,探索“一对一帮扶”、“专项讲座”、“生涯规划”等灵活多样的帮扶方式,为贫困学生毕业就业奠定基础。
1.5 培训扶贫
培训扶贫,是指通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让贫困者具备一技之长,实现职业教育“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目标的扶贫方式。与前面几种扶贫方式的对象以在校贫困生为主不同,培训扶贫的主要对象是校外(社会)扶贫需求者。技能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则是职业教育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也是高职院校实现教育扶贫功能的重要方式。
高职院校已开展的培训方式主要有职业资格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下岗职工培训、军队转业人员培训,以及针对残疾人、家庭妇女、少数民族等特殊群体开展的其他各类技能培训等。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展过以上一种或几种培训活动,其中开展最多的培训项目是职业资格考证培训,一般在校内进行;校外培训项目开展最多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但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区域,覆盖面较低,对偏远山区贫困人群的帮助作用有限。
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培训扶贫存在的一个明显不足是培训工作具有随机性,缺乏经过系统规划的持续性培训活动,不能形成长效机制。可见,建立一个系统规范的培训机制对高职院校开展对外培训工作极其重要。
1.6 信息化扶贫
信息化扶贫,是指借助现代网络通信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将高职院校优质教育资源搬上网络平台,为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促进知识和技能有效传播的扶贫方式。
高职院校远程教育扶贫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高职院校间的远程教育扶貧,即优秀高职院校向其他高职院校远程共享其优质教育资源,这是一种学校对学校的扶贫,属于对口支援的范畴。二是高职院校通过网络平台开放其优质教育资源,对外开展技能培训或提供自主学习等各项服务。
远程教育扶贫成本低廉,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育扶贫方式。但这种扶贫方式的有效实施,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具备较高的教育资源数字化能力,提高远程开放力度,另一方面则需要政府加快贫困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早日建成“数字农村”。endprint
1.7 技术扶贫
技术扶贫,是指高职院校通过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或向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使企业或贫困地区摆脱困难状态的扶贫方式。向社会和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扶贫的重要方式。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展了一些技术服务项目,但主要以技术和人员培训居多,科技开发、应用技术类研究项目较少,且结题质量不高,对企业和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问题集中于两点:一是高职院校技术服务能力不足;二是技术转化机制不畅。可见,提高技术研发和转化能力,是当前高职院校开展技术扶贫的主要突破口。
1.8 定点扶贫
定点扶贫,是指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地方作为本单位扶贫责任点,通过发挥单位和行业优势,促进贫困点脱贫的扶贫方式,定点扶贫在我国开展由来已久。以西南三省为例,云南省有“挂包帮、转走访”活动,贵州省有“省属高校帮百村”项目,四川省有“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任务,每所高职院校分配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贫困点作为扶贫责任点,并派驻扶贫工作队开展扶贫工作。扶贫的内容也基本相同,通常包括改善基本建设、扶持产业发展、实施定向招生、开展技能培训、共建基层党组织以及组织各类捐赠资助活动等。
当前的定点扶贫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一般都能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开展效果较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扶贫点的随机分配导致很多高职院校未能充分发挥其行业和专业优势。我国高职院校多数具有行业办学背景,注重突出专业群优势,体现行业职业特点。例如,面向农业的有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面向交通运输行业的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目前将贫困点随机分配到校的方式导致每个学校的扶贫内容基本雷同,阻碍了高职院校自身优势的发挥,其实是脱离了国家关于开展定点扶贫工作要“坚持发挥单位、行业优势与立足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因此,将扶贫点从目前的农村扩展到各行各业,并建立基于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扶贫点分配机制,实现分类扶贫和因类制困,是高职院校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可选途径。
2 结论与展望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扶贫方式实现了多样化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但还存在不足。展望今后的高职教育扶贫工作,我们仍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2.1 政府对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缺少政府的支持,大多属于自发行为,缺少准确的政策依据和考核约束,直接影响了扶贫效果。事实上,政府的支持对高职院校开展扶贫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以招生扶贫为例,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在本科院校陆续推出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倾斜的“三大专项计划”,③推动了本科院校招生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但目前高职院校还没有类似的计划,各个高职院校自发开展招生扶贫工作,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学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就开展得比较好,而靠学校自觉开展的扶贫工作就相对滞后。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呼吁政府部门对教育扶贫工作给予更多的支持,使高职院校教育扶贫工作有依据、有目标、有任务,变被动扶贫为主动扶贫。
2.2 高职院校自身的扶贫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实力还不足,加上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地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很多扶贫方式得不到有效开展。如,西部地區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信息化水平、技术研发和转化能力都比较低,制约了远程教育服务、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等扶贫方式的有效开展。
2.3 高职院校的扶贫方式有待进一步丰富和优化
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紧紧围绕教育扶贫功能,贯穿学校培养人才全过程,并向社会服务方向延伸的多样化教育扶贫方式,但目前的扶贫方式还比较粗放,实施效果不理想。例如,高职院校开展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倾斜的招生方式还缺少政策的有力支持,有条件开展单独招生的学校不足,单独招生的考查方式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如何与贫困家庭“建档立卡”数据库有效对接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等。类似的情况也在其他方面普遍存在,开展重点培养的组织和实现方式有哪些?资助扶贫如何做到贫困生的精准识别?开展对外培训的有效机制如何建立?另外,现行的一些扶贫方式也需要进一步优化,例如定点扶贫中对扶贫责任点的划分方式等。
2.4 高职院校教育扶贫的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扶贫方式已实现了多样化发展,但当前的主要问题不是教育扶贫方式的缺乏,而是现有扶贫方式执行力不强。从外部因素看,缺乏政策和制度的支持与约束是制约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扶贫工作执行力的外在原因;从内部因素看,对高职教育的扶贫功能和责任认识不清是制约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扶贫工作执行力的内在原因。消极扶贫和被动扶贫都是教育扶贫工作执行不力的表现。对此,建议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用“大扶贫”的思想来指导高职院校教育扶贫工作,把高职院校当前“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脱贫”的扶贫认知转变为“为了实现脱贫而加强人才培养”的扶贫认知,强调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则教育扶贫的执行力就有望得到提升。
本文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教育发挥扶贫攻坚作用研究”(项目编号:AD15008)成果之一
注释
① 何丕洁.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30):5-7.
②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50.
③ “三大专项计划”,指由教育部于2012年提出的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简称“国家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简称“高校专项计划”)、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简称“地方专项计划”)。
参考文献
[1] 朱爱国.基于精准视阈的职业教育扶贫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6(1).
[2] 游明伦,候长林.职业教育扶贫机制:设计框架与发展思路[J].职教论坛,2013(30).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